“老师不能说‘我不爱学生’”等7则

时间:2022-10-27 10:14:28

“老师不能说‘我不爱学生’”等7则

一个学生可以说“我不喜欢老师”(事实上,我们当年都曾这样说过),但一个老师,无论如何都不可以说:“我不喜欢学生!”

——谢 云(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教师进修学校)

把一个地区最优秀的学生集中到一个学校,又把这类学校最优秀的学生集中到一个班,在这个前提下,所谓“实验班”不过是“重点中的重点”,是主攻北大、清华或剑桥、哈佛、耶鲁、斯坦福等名校的“种子班”,其高考成绩“牛气冲天”几乎是必然结果。

实验班可以搞,但应名副其实。我们今天应该追问的是,这些“实验班”到底都进行了哪些方面的“实验”?它们培养的学生在创造性思维、独立思想与批判精神等方面是不是比普通班的学生要出色?它们的学生进入社会之后,为世界科技进步与中国社会发展都作出了什么样的贡献?如果答案是肯定的、令人满意的,我们方才可以道一声:牛,真的很牛!

——严 阳(江苏省如皋市职教中心督导室)

北京考生:“老爸,我考了530,比一本分数线高出53分!”北京家长:“儿子真有出息!走,去上海旅游!”

山东考生:“爸,我考了530,离二本线差了20分。” 山东家长:“真没出息!别上了,滚到上海去打工吧!”

上海考生:“爸,我考了330,送我出国吧!” 上海家长:“行,去拿个工商管理学位再回来帮我吧,我今年又从山东招了不少农民工。”

——网络冷幽默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让学生动起来。可是当学生真的动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老师始料不及的,于是课堂纪律难以控制,教学任务难以完成。学生一放开,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就特别紧张,甚至无所适从。

其实,教学并不是越热闹越好,也并不是笑声越多越好,安静有序、活而不乱,才是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

——杨多彦(单位不详,请作者见刊后与责编联系)

新课程改革为我们的教育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有些学校却明显“改”得过头了,搞得有些泛滥。今天学你,明天学他,搁进篮里都是菜。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班本课程、远足课程、生日课程……五花八门的课程甚至出现在同一个班级当中。既然成了“课程”,就少不了这样那样的测试,这让教师和孩子的负担大大加重。

盲目贪多求全要不得,我们该沉下心来,静心研究,给予孩子最适合的课程。

——王 芳(山东省莱芜市汶源学校)

时下,不少单位(包括某些政府部门)要求学校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征文”活动,名为征文,却要收取手续费,实则是变相贩卖证书,用所谓的“等级获奖”(不同的奖级收取不同的费用)来套取金钱。这种虚假的征文活动,应该严令禁止和取缔。特别是针对小学生的这类活动,虽然收取的费用不高,但过高的质量要求和数量指标,其实是在逼着老师、家长帮助学生造假。让学生从小就开始学着造假,这多令人担忧、害怕、痛心!

——李 艳(江苏省新沂市傅庄小学)

教师没被尊重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教育的行政化问题。行政化导致了学校没有办学自,教师没有教育自,教育标准和学术标准被行政标准替代,学校按行政命令办学。二是没有教育家办学。我们的校长往往是官员,采取官场的一套来治理学校,教师成了学校行政领导的下属,听命于学校领导,没有教育自,也没有学术自治的空间。在这种情况下,校长不是教育家,教师也不可能是教育家,那些艰难探索、寻求突围的教师会被边缘化,而且也很难坚持下去。所以,根源的问题不是说教师不愿意探索,而是被制度排异,被其他教师排异。

——熊丙奇(知名教育学者。晴 儿荐自《新周刊》2012年6月)

责编:袁海波

上一篇:“怎么拍”等12 则 下一篇:“教育部出台文件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进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