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早期敦煌壁画色彩包装设计的美学意义

时间:2022-10-27 10:09:32

浅析早期敦煌壁画色彩包装设计的美学意义

【摘 要】在我国古代,国画又称之为丹青,早期绘画艺术的诞生,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和春秋战国的帛画,虽历时久远但其复杂斑驳的色彩却依旧艳丽如新。这都说明了色彩在国画及壁画中重要的地位。文章以早期敦煌壁画色的运用为线索,对早期敦煌壁画色彩的美学意义进行较为全面、系统、深入的论述。

【关键词】早期敦煌壁画 色彩 美学意义

引言

我国古代绘画常用朱红色、青色,故称画为“丹青”。 “丹青”本指丹砂青o矿石颜料,因其不易褪色,红色和青色,亦泛指绚丽的色彩。南齐谢赫的著作《画品》中提到的“六法”一直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美术品评作品的标准和重要原则,其中第四法就说到了“随类赋彩” 或“随类,赋彩是也”, 是说着色。赋通敷、授、布。赋彩即施色。随类,解作“随物”。这里的“类”作“品类”即“物”讲。早期敦煌壁画的色彩,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我们很容易注意到,壁画绘制者使用中国特有的颜料,直接按照物体的固有色来进行赋彩。这是古代中国画的传统形式,也刚好符合了谢赫“随类赋彩”之说。

1 早期敦煌壁画的色彩

敦煌早期的洞窟,主要指大概开凿于五世纪初的北凉石窟,而从开凿以来直到隋代以前的全部洞窟,如属十六国晚期的北凉三窟,属北魏的十二窟,属西魏的七窟,北周至隋初的十四窟,历时约二百年,都被认为是敦煌石窟艺术的开创和初步的发展时期。早期壁画的色彩主要以土红为底色,着以石绿、纯白、黑褐,其色调质朴浑厚,简单豪放。大面积红色的使用使壁画的色彩相对鲜明,石绿和红色的搭配不仅没有显现出突兀,反而使色调看起来更加和谐统一。早期绘画处于一种初级阶段,此时人物画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线描也出现了很多的种类,如这一时期多数壁画均以铁线描为主,虽显得刚劲有力,却也少了些灵动而略显僵硬,而色彩的运用上此时已经获得了很好的美感效果。

第275窟具备敦煌壁画艺术的共同特点,也是早期的代表洞窟之一,其色彩就是最为显著的一个特征。如北壁中层的本生故事画《毗愣竭梨王本生》,造型粗犷有力,结构简洁突出,用色主要以土红色铺底,深褐色勾线,身体欲留肤色所以泛粉白色,衣物飘带以石绿为主,构成了鲜明的冷暖对比效果,而黑白灰三色的相互配合又构成了朴实深沉的暖色调。色彩种类虽然不多,却带给我们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再如北魏早期的259窟,塑像塑造手法概括,底纹线条洗练,神情端庄含蓄,成为石窟彩塑艺术的上乘之作。其塑像以红色为主,似乎着红色袈裟,给人以醒目的视觉传达,而背景上青绿色彩的运用和红色即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又浑然一体,给人舒适和谐的美感。早期的敦煌壁画用色上基本以此为原则,呈现出和谐自然的艺术风格。

2 早期敦煌壁画色彩的形式之美

美术概论中提到形式美是美的一种表现形态,它与美术作品的意义,内部结构和外部形式即艺术语言都有关系。形式美具有特定的含义,它首先是指在美术作品中,色彩、线条、形体、明暗、空间等美术语言合规律与合目的性的组合。敦煌石窟艺术,也被称之为敦煌佛教石窟艺术,是由洞窟建筑、洞窟壁画与彩塑作为主体要素构成的,其次便是在量上与内容上占据着敦煌石窟艺术主导地位的壁画艺术与彩塑艺术。

当然,不可否认建窟的最初意义必然是为了宣传佛教,是艺术为宗教服务,但是另一方面也促进了艺术的不断进步。在早期的敦煌壁画中美术的实用功能在整体上是先于审美功能的。因为做壁画塑彩塑着颜色的目的或许最初仅仅只是为了进行宗教的崇拜和宣传。而色彩恰恰充当了最好的媒介,因为从大众观看者来说,首先被吸引的必然是整壁的色彩,其次才是其内容,而当时用的大部分颜料都是矿物制的,所以历时千年经久不会变颜色,就更不用说在当时刚绘制完肯定是更加鲜艳明快,引人注目。所以,从观看者角度来看,几乎可以说形式自身就是内容,因为在这些壁画作品中,除了像题材、主题这样一些内容之外,形式也有自身的意味。甚至某种程度上说形式比内容更加重要,因为形式是促使人们去关注主题和题材内容的关键因素。

以早期壁画第257窟为例,抛开他的主题和内容,进入窟中我们首先会被其绚丽的色彩吸引,大面积黑褐色的底色上土红青绿对比色的搭配,亮白色的高染,都使我们的注意力完全被吸引。其次,我们可能才会在色彩的形式带动下去观看其主要的内容和题材。

当然,在这里色彩作为一种艺术语言和组织结构也是要服从题材和内容的内在需要的,早期敦煌壁画的需要其实就是为了宗教服务,色彩的目的则不仅要适合壁画内容的内在需要,也要反映出当时人们对于色彩的形式美的感知。红色、青绿色是当时绘画中最为主要的颜色,谢赫的《画品》中提到的“六法”第四法就说到了“随类赋彩”或“随类,赋彩是也”,也就是说不同的彩色要与所画的物象相似。

随类即随色象类之意,因此同于赋彩。早期敦煌壁画中的人物、背景、塑像都运用了这些基本的色彩,做到了物象与色彩的统一,增加了宗教的形象性和美感。

3 早期敦煌壁画色彩的和谐统一之美

中国美学的和谐是一种生命的和谐。《中庸》中说:“致中致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是了解传统和谐哲学思想的重要表述。而“色”被当做纯粹的视觉美对象,如《孟子・告子上》中的恶“目之于色,有同美焉”;还有《道德经》声称“无色令人目盲”之“五色”,即美丽的五颜六色;以及《荀子・礼论》所谓的“雕琢刻镂黼黻文章”,之工艺、器具和衣饰纹样的绚丽外观,都是“所以养目也”,即满足视觉的。在敦煌壁画中“色”的重要意义必然是 “养目”与和谐的完美结合。

从色相方面来看,早期敦煌壁画的主色调是土红色和石绿色,在色相环中土红色是在橙色系的色域,而石绿色处于绿色系的色域,红色系和绿色系成鲜明的对比关系。存在这么大的色彩反差是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很大关系的,比如受到“西域风格”和根深蒂固的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

从色三角来看,土红色的明度比石绿要低,从而显得相对稳定,如第251窟,大量的土红色铺底,色调温暖、厚重、浓丽;而石绿色虽然处于度高明度的色域,可以想象,在光线昏暗的石窟中可以给人充满活力和生机的气息。早期壁画中还有土黄色和土红色的这种邻近的对比关系,土黄色在视觉上比较柔和,这就为某些局部和小块的色彩对比提供了稳定的色彩基调,如第249窟的窟顶和249窟的北壁下部,这也就是壁画中所说的“大调和,小对比”的设色方法。

段文杰先生也曾说过“早期赋彩,往往不守成规,大胆变色。壁画中出现了白色的菩萨、土红色的药叉、绿色的骏马、五彩缤纷的火焰和云彩。

中国绘画向来反对形貌彩章、历历俱足和自然主义的描写,而着意追求神似。色彩上的夸张和变化,有助于表达人物内在精神,从而给人以特殊的美感。”即使是这种大胆的无意识的用色,却也是完全的符合和遵从了色彩的运用规律和当时的传统绘画用色法则,使色彩产生了和谐统一的形式美感。

结语

总之,色彩作为敦煌壁画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有着及其重要的地位和美学意义,可以说敦煌壁画的绘制,除了形象性的绘画对佛教故事内容的表述之外,对于色彩的着染和运用也是极具美感和美学意义的,即使在当时绘制者们可能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无形之中已然渗入了传统的绘画形式感和和谐美。因为壁画不仅要吸引观赏者们去观看、体会其色彩的美感,还要透过色彩的形式感进一步地去了解所绘制的宗教内容和情节。这既是色彩在壁画中的存在价值也是其存在的美学意义。

参考文献

[1]敦煌研究院编.《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一》.文物出版社,2013年08月第2版

[2]郑炳林,沙武田编著.《敦煌石窟艺术概论》.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年08月第1版.

[3]王宏建,袁宝林著.《美术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7月第一版.

[4]李映洲,董珍慧.《论敦煌壁画艺术的美学风格》.敦煌研究,2007年9月24日.

[5]李依萱.《敦煌壁画的色彩表现方法》.2012年9月20日.

[6]周大正.《敦煌壁画与中国画色彩》[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上一篇:注浆技术在高层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下一篇:色彩元素在包装设计中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