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工作思路的探析

时间:2022-10-27 09:57:04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工作思路的探析

摘 要: 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贫困生是一个重要而又特殊的群体,其特殊性又决定了高校贫困生工作更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立足于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贫困生的思想特征,联系其特殊性,从手段、方式、方法上加以创新。

关键词: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 贫困生 思想政治工作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泛指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高等学校。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因受到地域、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作为特殊群体的贫困生、特困生的比例远远高于东部发达地区,并且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他们是一个涉及社会多个层面、深受各方关注的焦点。在政府社会的支持下,采取多种渠道,如奖学金、勤工助学、绿色通道、助学贷款,等等,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困生的经济困难。但在实际工作中,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贫困生问题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物质援助问题,由此产生的思想问题,更是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与难点,应引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一、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特点。

1.贫困生来源复杂,贫困面大,贫困度深。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贫困生大部分来自边远山区,父母以务农为主,家庭经济来源匮乏;或者来自城市的下岗职工、待业或失业的城市贫民,或家庭丧失劳动能力的学生,以及多子女的家庭,等等。大学生每年所缴纳的学费及其他费用已让一般家庭都难以支付,更何况这些贫困家庭。因此,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贫困生的生活非常困难,并且所占比例较大。以湖南省吉首大学为例,截至2010年6月的调查表明,在校学生月生活费200元以下的贫困生6329人,占总学生的43%,月生活费150元以下的贫困生2107人,占学生总人数的21%。

2.贫困生学业发展受影响,引发的问题多。

贫困生绝大多数基本生活难以保障,生活状况远远低于学校所在地的最低水平。贫困生因经济上的重负,导致心理上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由此产生心理问题,逐渐成为“双困生”。此外,相当一部分贫困生不仅学习、生活条件欠佳,学业上也感到困难和吃力。他们因四处奔波打工而使学习时间得不到保障,因身心压力和生活困顿而不能专心学业,而成为高校中的“多困生”。甚至有一部分贫困生因家庭过度贫困,生活的困苦和无助,导致对未来感到迷茫悲观,从而引发他们对社会的看法和社会适应等一系列问题。

二、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贫困生工作中应重视的几个基础。

1.牢牢把握“两课”教育的主渠道,加强以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贫困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基础的理想信念教育。

一个人有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才能成为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人。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贫困生大多来自于少数民族地区,在成长的过程中因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学习生活等许多方面会遇到较多的问题,从而导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因此,更应特别注意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崇高的理想和信念,这是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它不仅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更重要的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分析、思考、解决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一方面,在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论教育中,加强科学知识的科学逻辑思维的训练的熏陶,帮助学生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和适应形势的能力。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的教育,树立以伟大的社会理想为向导,去追求事业,把个人志向纳入社会需要的轨道上,自觉地把国家需要化为个体需要,为人民造福。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实现自我价值。

2.通过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育,强化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激发贫困学生的感恩意识。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绝大多数都处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生也绝大多数都是少数民族学生。贫困生们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大多是依靠国家民族政策与各类资助。这些都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人民的关怀,是促进民族团结、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根本保证。事实上,还有不少少数民族同学不能把自己升学的机会同党的民族政策联系起来,不知道其中的因果关系。在对贫困生的教育援助中发现,有的贫困生认为自己是高校中的“特殊群体”,由于长期受到社会、别人的帮助,形成了经济上的依赖、等待,学习、生活上缺乏上进心。甚至有的贫困生在得到援助之后,并未充分认识到这是国家、社会、学校、老师、同学对他们的关爱,反而觉得自己理所应当得到帮助,将受资助的钱用于谈恋爱,用于高消费;有的还抱怨得到的补助太少,勤工助学的工作太累。乃至当他们成长成才之后,不能以正确的态度去对待曾经帮助过他的党和国家、社会和他人。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注意通过各种方法与途径对贫困生加强党的民族政策教育,以激发他们热爱党、热爱国家、热爱社会的感情,并适时开展感恩教育,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提高自身的精神境界,形成健全的人格。这样在成才之后,才能够怀着满腔热情来回报社会,为社会作出贡献。

3.引导贫困生学会辩证的思维,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心态,正确认识自己的贫困。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贫困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在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我们允许一些地区,一些人先富起来,是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因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学校园中贫富差距的存在是必然的。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引导贫困生以辩证思维去看待贫困与富裕,正确认识我国的国情,正确认识贫富差距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我们承认贫富差距,但最终要消灭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贫困学生要正确对待由于生活环境所造成的同学之间的差别,要面对现状,承认现实,但又不屈服于现实,认识到“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要激发自己勤奋学习的志向,要成为精神生活上的富有者。所以,对有志大学生来说,贫困也只是暂时的现象,通过自己的学习,掌握技能,培养科学精神与创新思维能力,为社会的发展创造财富,实现自己的价值,就能改变贫困。

三、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贫困生工作中应把握的几种技巧。

1.以宿舍为阵地,为贫困生营造和谐的人际环境。

学生宿舍是大学生之“家”。宿舍是大学生交流最为频繁、联系最为密切的重要场所,是大学生思想最为活跃的地方,是校园和谐的主阵地。由于贫困,在人际交往中,贫困生为了不在众人面前暴露弱点,往往心灵闭锁,把自己游离于集体之外,在别人眼里显得孤僻,令人不敢亲近。其实,他们的内心是十分渴望与人交往的。只不过,他们希望与人平等的交往,而不是被人特殊对待。因此,以宿舍为阵地,创建健康向上的宿舍文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容忽略的地方。一方面,鼓励贫困生学会正确地为人处世。充分认识人际交往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树立积极的、正常的交往观,不应该自我封闭,勇敢地从“自己的房子里面走出来”,投身外面的精彩世界。另一方面,加强对“富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对自己的“富”要有一个正确的看法,太优越的环境对自己的成长成才不一定十分有利。如果沉湎于物质上的享受,一味追求所谓“新潮”,不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刻苦学习上,那么学业将一事无成。今天的“富有”就会变成明天的贫困。所以要发挥自己拥有的优势,更多地获取知识,同时要学会去理解、尊重贫困学生,学会去欣赏贫困学生身上的优良品质,主动地走进贫困学生,团结关爱他们,为贫困学生创造平等、和谐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通过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让贫困生感受到社会和学校的温暖,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体验到社会的支持,培养他们积极主动地意识和行为习惯,从而消除经济困难可能给贫困生带来的精神上的消极影响。

2.巧用情感艺术,做贫困学生的贴心人。

人是有感情的,人的思想和行为是受情感影响的。只要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方有了感情,工作才能产生成效,问题也就不难解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进行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因时、因地、因事灵活运用教育疏导、谈心对话、解决需要、激励吸引等方法,坚持运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喻之以义,施之以爱”的情感艺术,靠真理的力量、人格的魅力去塑造、感染学生。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贫困生来自少数民族地区,思想纯朴,特重感情。因此,开展贫困生工作以情感人,以情动情,以心换心,以理服人,做到怀着真挚的感情去关怀体贴学生,尊重信任学生,真诚爱护学生,他们也就会真诚相待,情理交融,就会增强教育的效果。同样,从被教育者方面来讲,教育者的关心与爱护能产生其他教育方法所起不到的特殊作用,更能使被教育者“铭记在心”。所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学会运用情感艺术,以真诚的爱心、透彻的道理联结相互之间的感情,创造温暖的育人环境,尽可能多地给予贫困学生心灵上的抚慰。不仅要做学生的严师,而且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做他们的贴心人。

3.以榜样为载体,教育和激励贫困学生自信、自强、自立。

榜样教育法是指树立先进典型,以先进人物的先进思想、先进事迹为范例,教育人们提高思想认识、政治觉悟、道德品质的一种方法。年轻人需要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实践证明,宣传各类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可以使受教育者形成良好的道德,发挥个性,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贡献。

在高校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贫困生典型。他们中有的自强自立,用勤劳的双手克服经济困难;有的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成为英雄楷模;有的成绩优秀,成为社会上的精英。这些典型虽然只有少数,但是他们的事例容易在贫困生身上引起共鸣,并对对贫困生群体有着巨大的启迪作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要善于从少数民族贫困生群体中发掘典型,用他们的先进事迹激励和感染贫困生。通过树立优秀贫困生典型,让优秀的同学主动与贫困生开展“传,帮,带”活动,多介绍调整心态、学习方法、勤工俭学等方面的经验,培养少数民族贫困生自信、自强的精神,树立自立意识、成人意识,提高贫困生的独立生活能力,激发他们奋发图强精神,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懈地追求人生理想的精神,将来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4.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促进贫困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生由于经济困难、学习条件差等客观因素,接触的事物有限。因此,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较弱。进入大学后,由于大学生中的贫富差距给贫困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再加上学习、生活、就业压力增大,贫困生们背负着整个家庭的期望,同时也背负着来自家庭的巨大压力,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甚至心理障碍。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应重点关注他们的“心理贫困”,帮助他们正确调整自己的心理,战胜心理的困扰,从而促进他们人格的健康发展。首先,要建立起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配备专人从事贫困生心理咨询工作,通过门诊、电话、网络等途径,让贫困生有倾诉的机会。其次,对少数民族贫困生进行定期的心理健康普查,建立贫困生心理档案,全面掌握贫困生心理状况。也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者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能及时地发现出现的异常情况,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再次,通过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的知识讲座和宣传等各种活动,普及心理知识,提高贫困生对自身心理健康水平的认知程度,掌握一些解决心理问题的基本技能,学会进行有效的自我心理调适。最后,充分发挥校园社团作用,指导贫困大学生通过各类社团组织,扩大贫困生的社交圈子,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在活动中增强贫困生的心理适应能力,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不仅如此,社团活动也给贫困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让他们在活动中得到锻炼,找回自信,充实生活,增强能力。

总之,高校贫困大学生群体是一个需要给予特殊关注的群体。在帮助他们摆脱物质贫乏所带来的生活困难、顺利完成学业的同时,更需要对他们“授之以渔”,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信念,培养积极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为党和国家,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1986-12-30).〈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195.

[2]姜红仁.论有针对性地开展高校贫困生思想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4).

[3]李远贵.高校贫困生心理与教育对策探析[G].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上一篇:母亲在家庭教育中“忙”“盲”“茫”现象分析... 下一篇:工科大学生毕业论文的存在问题及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