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规金融与非正规机构联结的研究进展及述评

时间:2022-10-27 09:55:54

正规金融与非正规机构联结的研究进展及述评

摘 要:本文通过对正规金融与非正规机构联结研究的梳理,发现是正规金融拥有贷款决策权的大小、联结主体间的关系、非正规机构的类型以及联结的收入来源。进而分析了联结对正规金融机构、非正规机构和借款人的成本、收益、资金来源等方面的影响,得出联结建立的核心是合约机制和激励与惩罚机制。最后指出应在金融联结实现的前提条件以及微观效应方面进行更深入探索。

关键词:正规金融;非正规机构;联结;激励与约束

中图分类号:F83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2)01-0012-05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2.01.03

一、引言

正规金融与非正规机构联结是通过在两者之间建立某种合作关系,在提升自身利益的同时,实现农村金融服务边界的扩展。长期以来,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改革的两种思路――市场化和政府补贴性均被实践否定。随着对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研究的深入,学者发现了二者之间互为补充的关系,由此出现了农村金融联结(financial linkage)的概念,以此反映正规金融机构与非正规金融机构的互利合作关系。随着实践的发展,一些非正规机构组织也开始承担了非正规金融机构的职能,并与正规金融实现联结。

二、正规金融与非正规机构联结的类型

目前,对正规金融与非正规机构联结类型的研究,主要依据参与联结的主体对于贷款决策权的拥有程度、非正规机构的收入性质、正规金融与非正规机构之间的关系以及非正规机构的类型,可以将联结划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一)显性联结和隐性联结

根据参与联结的主体对于贷款决策权拥有程度的大小,将联结划分为显性联结和隐性联结。显性联结是指正规金融机构将贷款决策权下放,非正规机构有贷款的最终决定权。Conning(1999)提供了显性联结的例子,银行通过放贷者向农户贷款,只要放贷者提供一个其向农户贷款的证明,就可以从银行获得贷款。隐性联结是指贷款的最终决策权掌握在正规金融机构的手中,非正规机构对于贷款的决定仅作为重要的参考[1]。Jain(1999)考察了隐性联结下银行借助于放贷者所拥有的客户信息来区分好坏借款人的情况,他们向好的借款人提供一部分资金,让好的借款者能够获得资金[2]。显性联结能够为更为广泛的借款人服务,但串谋的风险也相应的增加;隐性联结虽然降低了串谋的风险,但正规金融机构的二次筛选增加了成本,并且将一部分借款人排斥在服务的范围之外。

(二)直接金融联结和便利金融联结

根据非正规机构收入的性质,将联结划分为直接金融联结和便利金融联结。直接金融联结是指正规金融组织为非正规机构提供批发性贷款,然后由非正规机构将贷款零售给农户,并获得批发与零售贷款间的利差作为维持机构运作的收入,目的主要是增加农村地区的信贷供给。便利金融联结是正规金融雇用非正规机构代其发放贷款,非正规机构作为正规机构的人仅仅获得固定或浮动的佣金,自身并不承担信贷风险,联结的目的在于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便捷性。利差收入受到基础利率、贷款供给与需求等因素的影响,是一种不稳定的收入。佣金相对于利差,来源比较稳定,但收益较少。

(三)水平联结和垂直联结

根据正规金融与非正规机构的关系,将联结划分为水平联结和垂直联结。Bell(1990)和Kochar(1997)指出,水平联结是指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在资金提供上展开直接的竞争[3-4]。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地位相同,同时为农户提供资金支持。借款人首先向正规金融申请贷款,无法满足部分则向非正规金融申请。而垂直联结由于更多地体现了联结的优势而成为金融联结的同义词。Floro和Ray(1997)根据对菲律宾案例的分析,首次将正规部门向非正规部门放贷,再由后者转贷给农户的形式称为垂直联结[5]。随后农村金融联结作为一种有效缓解农村金融抑制,增强农村资金供给的方法被提出。水平联结会增加农村金融市场的供给,但是非正规机构的资金可能无法受到监管,导致金融体系的不稳定。垂直联结可以结合正规金融与非正规机构的优势,实现参与主体的共赢,是目前国际国内比较推崇的联结模式。

(四)三种模式

根据正规金融的联结对象,即非正规机构的类型将联结分为以下模式。

1.正规金融与非正规专业放贷组织和个人的联结。即正规金融将低价的信贷资金贷给非正规专业放贷组织和个人,再由这些非正规专业放贷组织和个人将资金借给广大农户。非正规专业放贷组织和个人包括高利贷、银背、私人钱庄、农村合作基金会及其他民间借贷组织(如金融服务社、财务服务公司、股份基金会等)。邓志勇和熊惠平(2008)认为要实现这种联结关键有两点:专职放贷者的资信良好和放贷者利率的控制[6]。对前者进行信用等级评定,对后者应给予民间借贷一定的利率浮动区间,使民间金融活动得以正当地展开,获得合法的利润。

2.正规金融与商业信用的联结,其实质为捆绑信贷。信贷最终以商业信用的方式到达农户手中。捆绑信贷又称互联易,Bell(1988)将其定义为双方至少在两个市场进行交易,并且两个市场交易的条件是共同决定的[7]。Von Pischke(1990)等人的调查表明,这种联结方式常出现在发展中国家,通常是把信贷交易与劳动力、土地等市场交易关联起来[8]。Pearce(2004)将金融市场与农产品市场联结中提供的信贷称为购买商、供应商信贷,并将其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向农户提供赊销农产品的投入品,包括饲料化肥等生产资料;第二类是向农户预付农产品的销售款;第三类是订单农业中互联机制的农产品投入[9]。Ruotsi(2003)认为基于订单农业的投入品信贷资金是广大农户从企业获得信贷资金的主要来源[10]。

3.正规金融与小组金融的联结。小组通常包括合会、小额信贷组织、资金互助组织等。小组金融指的是自发或外部帮助下组成的团体,以相互担保的形式。“联合贷款”是一种典型形式。Stiglitz (1990)根据孟加拉国格莱敏银行利用非正规群体组织进行信贷机制创新的实践提出“联合贷款”模式,即让贷款需求者自发地组成一个联合贷款群体,从而使贷款人之间形成连带责任,正规金融机构将按照群体中各个成员的还贷率来决定是否对群体继续提供贷款[11]。调查结果显示,格莱敏银行联合贷款机制非常成功。它每月提供475000 笔平均规模为70 美元的贷款,平均还贷率为98%,而孟加拉国传统贷款人只有30%至40%的还贷率。许多发展中国家包括我国在合会、小额信贷扶贫方面都争相效仿这一模式。左臣明和马九杰(2007)提供了一个正规金融与小组金融联结的典型案例,即我国吉林省梨树县的“信用社+合作社+农户”模式,合作社在联结中实际承担了小组金融的作用[12]。

三、正规金融与非正规机构联结对参与主体的影响

正规金融与非正规机构的联结不论对于正规金融机构、非正规机构,还是农村借款人而言,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联结对正规金融机构的影响

1.正规金融机构减少了包括筛选成本、监督成本等在内的交易成本。由于非正规机构能够充分利用其交易接近或了解借款人各方面的信息,具有信息优势,可以节约较多的客户筛选和证实成本(审计成本)。Puhazhendhi(1995)经过对印度小组金融的调查发现,银行每笔贷款(100美元)的交易成本由联结前的3.68美元下降至每笔贷款2.19美元[13]。

2.可以扩大正规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Mohieldin 和 Wright(2000)通过比较发现由于资产担保要求、信息、人们观念等因素的不同,正规金融和非正规机构的贷款业务范围也不相同[14]。非正规机构趋于向低收入人群提供非生产性的、小额零星的贷款;而正规金融机构有严密的风险控制机制,趋于向收入较高且稳定的人群提供生产性的、有合适资产担保的贷款。通过与非正规机构的联结,正规金融可以利用非正规机构的网点、人员等扩展在农村的业务。Varghese(2005)进一步证实了Mohieldin 和 Wright的观点,认为实现联结后正规金融机构不仅能够向高收入者提供贷款,而且能够向低收入者提供贷款[15]。

3.可以降低正规金融机构贷款业务的风险。Jain(1999)认为正规金融机构将低价的信贷资金提供给专职放贷者,可以降低正规金融直接面对中小农户的信息不对称风险[16]。Ghatak、Guinnane(1999)和Besley、Coate(1995)认为具有连带责任的团体贷款(小组贷款)能有效地解决逆向选择问题和道德风险问题[17-18]。Morduch(2000)和 Ehatak(1999)认为乡村经济体中的亲密关系和社会约束性能够转嫁正规金融机构的风险[19-20]。沈明高(2005)认为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组合贷款可以很好的分散信贷风险[21]。

然而,部分学者并不认同联结的正面效应。在市场结构、信贷政策等的影响下,有可能会增加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Schrader(1996)发现在同时拥有正规金融机构与非正规机构的贷款时,借款人为了节约利息支出,通常优先向利息较高的非正规机构还款,增大了正规金融机构面临的违约风险增加[22]。Bratton(1986)在对Zimbabwe的小额信贷机构研究时发现,在一些危机时刻团体贷款比个人贷款还款情况还要恶劣[23]。

(二)联结对非正规机构的影响

一方面,联结使非正规机构获得充裕的资金,能够实现资金的规模效应,降低交易成本。同时也提高非正规机构的流动性及其业务范围。钱水土、刘佳(2008)介绍了马里的BNDA 银行长期为MFIs提供大量贷款和信贷额度以及储蓄账户,帮助一些有较大关系网络的存款信贷协会和乡村银行解决现金流可变性和扩展投资组合等问题[24]。另一方面,联结使非正规机构可以得到正规金融机构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支持,提升自身经营管理与风险控制的水平。

同样,联结对于非正规机构的正面效应,也有不少学者存在质疑。首先,针对发展中国家的低价信贷政策,Hoff 和Stiglitz(1997)认为在垄断竞争格局下,增加非正规机构的正规金融信贷补贴会导致非正规机构数量的增加,从而缩小每个放贷者的市场规模,提高非正规机构的贷款成本[25]。其次,Hoff和Stiglitz(1993)认为在非正规部门之间竞争加剧的情况下,农户违约率也相应地提高,贷款的执行成本也会增加[26]。

(三)联结对农村借款人的影响

1.联结增加对农村的资金供给,满足农村借款人的贷款需求。Diagne(1999)发现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联结,可以满足农村对资金的需求[27]。左臣明和马九杰(2007)通过对吉林梨树县“信用社+合作社+农户”三位一体联结模式的考察,说明只要能够充分发挥信用社和合作社的优势,实现两者的联结,就能够有效增加金融供给,改善农户所面临的融资环境,解决农户借款难的问题[12]。但是,Bose(1998)和Hoff、Stiglitz(1998)认为当新进入者面临着信息不对称或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时,联结并不能增加金融供给[28-29]。

2.联结降低农村借款者获得资金的成本。V.Puhazhendi C.Badatya(2002)发现联结使得自助小组成员支付的利息从81%下降至31%[30]。McGuire 和Conroy(1997)发现相对于正规金融机构,贷款者减少的交易成本更可观,从9.40美元减少至5.70 美元[31]。李伟毅和胡士华(2004)认为,如果正规金融向非正规金融提供低利率信贷,将吸引大量的农村非正规机构进入,从而在农村非正规机构的层面产生竞争,这也有利于农户获得低利率的政府信贷[32]。

3.能够改善农村借款人的贷款条件,弱化农村金融抑制,加强金融深化。而对于这一点,学者们的争论比较大。首先,Floro 和Ray(1997)根据对菲律宾稻米商的实证研究,发现放贷者的市场结构对农村借款者的贷款条件有很大的影响。在放贷者间是战略合作关系的条件下,信贷资金的充裕可能会导致非正规金融机构的合谋,最终导致农村借款人所面临的贷款条件恶化[5]。

4.能够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妇女地位的提高,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Anushree Sinha(2008)认为农村金融联结在增加农户收入、促进资本形成、改善妇女社会地位和提升农村经济结构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33]。

四、正规金融与非正规机构联结制度的建立

正规金融与非正规机构的有效联结制度的建立,其核心在于联结合约的制定,以及有效的激励与惩罚机制。除此之外,外部的金融环境也会影响到联结实施的效果。

(一)联结合约的制定

联结合约的核心是控制信贷风险,尤其是正规金融的信贷风险。正规金融机构在联结中的优势地位使其拥有在合约中设定限制性条款的主动权,以此来控制和影响非正规金融机构的行为,实现规避信贷风险的目的。限制性条款主要有担保和存款两种主要形式。

首先,要求新合作机构提供担保人。Harper(2005)在印度ICICI 银行的研究中发现,在与较年轻的MFIs进行联结时,合约中要求有第三方担保[34]。其次,对于资金的归还与支付也有限制。Harper(2005)在印度ICICI 银行的研究中发现,ICICI在合约中要求MFIs根据贷款质量将一定比例的资金存入在本银行开设的定期存款账户。在便利金融联结中,合约规定ICICI 银行会将应付给MFIs的佣金先存入第三方的账户中,而直到债务全部还清时才支付给MFIs。最后,当非正规机构不能按时还贷时,拥有对农产品等物品的处置权。Hoff和Stiglitz (1993)发现在农业实现了产业化的情形下,进行商业信贷联结时合同中往往规定一些特殊条款,比如如果贷款农户不能按时偿还贷款时,放贷者拥有对成熟作物的处置权[26]。限制性条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贷款的收回,但同时也限制了非正规机构和农户的行为, 有时会引发双方利益冲突,甚至导致联结关系破裂。

(二)激励与惩罚机制

联结的实现效率依赖于有效的激励和惩罚机制。为了保证联结的可行性和持续性,正规金融与非正规机构应当建立一定的激励与惩罚机制。

有效的激励机制应当使非正规机构在实施联结后的报酬比联结前高,且报酬与努力程度成正比。武翔宇(2008)指出在银行雇佣乡村中介的模式下,对乡村中介的补偿应根据贷款是否得到偿还和贷款数额发放的大小而定[35]。Fuentes(1996)考察了当正规金融机构利用乡村人来审查潜在客户和帮助收款时的激励机制,他认为风险的共担是最好的激励机制。当贷款收回时,人获得奖励[36]。

在激励机制发挥作用的同时,要有足够的惩罚机制防止乡村中介与借款人合谋。Ghosh、D.Ray(1997)认为渐进式贷款可以作为一种奖惩手段,因为当成员违约时,正规金融机构会停止贷款,作为对违约者的惩罚,从而提高违约成本,降低违约率[37]。

五、对正规金融和非正规机构联结研究的评析

目前,对正规金融与非正规机构的研究集中在联结的类型、联结对参与者的影响等方面,并取得了一些具有一定价值的成果。争论的焦点在于联结能否降低正规金融的贷款风险及农村借款人的利率水平。虽然正规金融与非正规机构联结在发展中国家的应用前景有待进一步的观察,但联结在实践中的成功案例和包含农村金融改革的理论思路无疑是值得肯定的。

农村金融联结在以下领域尚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如何实现正规金融与非正规机构之间的有效联结,尤其是探索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实现正规金融与非正规机构联结的一般性和普遍性,更具现实意义,因而讨论联结对农村信贷利率水平、信贷可得性等农村金融抑制问题的影响显得尤为迫切。同时,要实现有效联结,对联结实施前提条件的探讨,对于提高联结的可操作性更为重要,而对农村金融市场结构的认识、正规金融的态度、非正规金融及非金融机构的认识等问题的研究也应受到更多的关注。

参考文献:

[1]Conning,J.H.Outreach. Sustainability and Leverage in Monitored and Peer-Monitored Lending[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9(60):51-77.

[2]Jain,S.Symbiosis vs. Crowding-out: the Interaction of Formal and Informal Credit Market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9 (59):419-444.

[3]Bell,C.Interactions between Institutional and Informal

Agencies in Rural India [J].The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1990(4):297-327.

[4]Kochar,A.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Rationing

Constraints in Rural Credit Markets in India[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7(53):339-371.

[5]Floro,M.S,Ray,D.Vertical Links between Formal and

Inform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J].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7(1):34-56.

[6]邓志勇,熊惠平.基于“微小”的浙江样本:正规金融与民间金融的对接研究[J].特区经济,2008(7):59-60.

[7]Bell,C. Credit Markets and Interlinked Transactions[J].Handbook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88(1).

[8]Von Pischke,J.D.Finance at the Frontier:Debt Capacity

and the Role of Credit in the Private Economy[R].Washington,DC: World Bank EDI Development Studies.1991.

[9]Pearce, Douglas.Buyer and Supplier Credit to Farmers:

Do Donors Have a Role to Play? Paving the Way Forward for Rural Finance: 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est Practices[R].2004.

[10]Ruotsi,J.Agricultural Marketing Companies as Sources of Smallholder Credit in Eastern and Southern Africa :Experiences, Insights and Potential Donor Role. Eastern and Southern Africa Division[R].the International Fund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FAD),2003.

[11]Stiglitz,J.E.Peer Monitoring and Credit Markets [J].

The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4,1990(3):35-66.

[12]左臣明,马九杰.农村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联接基于吉林梨树的实证考察[J/OL].[2007-06-12],www.省略.cn/article.asp?articleid=26978.

[13]Puhazhendhi,V.Transaction Costs of Lending to the

Rural Poor-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and Self-help Groups of the Poor as Intermediaries for Banks in India[J].Foundation for Development Cooperation,1995(6).

[14]Mohieldin,M.S.Wright,P.W.Formal and Informal Credit Markets in Egypt[J].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2000,48(3).

[15]Varghese.Bank-Moneylender Linkages as an Alternative to Bank Competition in Rural Credit Markets[J].0xford Economic Papers,2005(14):315-335.

[16]Jain,S.Symbiosis vs.Crowding-out: the Interaction of Formal and Informal Credit Market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9(59):419-444.

[17]Ghatak and Guinnane,M. Ghatak and T.W. Guinnane,The economics of lending with joint liability: theory and practice[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9(60):195-228.

[18]Besley,Timothy & Coate, Stephen.The Design of Income Maintenance Programmes,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J].Wiley Blackwell,1995,62(2):187-221.

[19]Jonathan,Morduch.The microfinance schism[J].World Development,2000,28(4):617-629.

[20]Ghatak,Maitreesh.Group lending,local information and

peer selection. [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9,60(1):27-50.

[21]沈明高,王卉彤.金融是一种权力而不是枷锁[N].证券日报2005-05-18.

[22]Schrader,H.Informal Finance and Intermediation[M].Working Paper 252,Sociology of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University of Bielefeld,1996.

[23]Bratton,M.Financing Smallholder Production: A Comparison of Individual and Group Credit Schemes in Zimbabwe[J].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Development.1986(6):15-32.

[24]钱水土,刘佳.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联接问题探讨[J].浙江金融,2008(9):10-11.

[25]Hoff,K. and Stiglitz,J.E. Moneylenders and Bankers: Price-increasing Subsidies in a Monopolistically Competitive Market[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1997(52):429-462.

[26]Hoff,K.,Braverman,A.,Stiglitz,J.E. The Economics of Rural Organizations: Theory, Practice and Policy[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27]Diagne,A.Determinants of Household Access to and Participation in Formal and Informal Credit Markets in Malawi.Food Consumption and Nutrition Division Discussion Paper[R].1999.

[28]Bose,P.Formal- Informal Sector Interaction in Rural Credit Markets[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8(56):265-280.

[29]Hoff, Karla & Stiglitz, Joseph E.Moneylenders and bankers: price-increasing subsidies in a monopolistically competitive market[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8(2):485-518.

[30]Puhazhendi,Badatya,V. Puhazhendi,K.C.Badatya,

SHG-bank linkage program for rural poor: An impact assessment, paper presented at the seminar on SHG-bank linkage program, NABARD[R].2002.

[31]McGuire, P.B,J.D. Conroy. Bank-NGO linkages and the transaction costs of lending to the poor through groups[J].Small Enterprise Development,1997(1):4-15.

[32]李伟毅,胡士华.农村民间金融:变迁路径与政府的行为选择[J].农业经济问题,2004(11):28-31

[33]Sinha, Anushree & Khan, Haider. Gender and Informal Sector Analysis in India: Economy Wide Approaches[R].Working Papers RP2008/65, World Institute for Development Economic Research(UNU-WIDER),2008.

[34]Harper,M.Singh,A. Small Customers,Big Market:

Commercial Banks in Microfinance,New Delhi,TERI Press,2005.

[35]武翔宇.我国农村金融联结制度的设计[J].金融研究,2008 (8):156-165.

[36]Fuentes,G.The Use of Village Agents in Rural Credit Delivery[J].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1996,32(3):188-209.

[37]Ghosh,D.Ray.Status of tick distribution in Bangladesh,

India and Pakistan[J].Parasitology Research.1997(18):207-216.

上一篇: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工作现状及建... 下一篇:金融发展对FDI技术溢出效应影响的研究回顾与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