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时间:2022-10-27 09:35:34

文言文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摘 要:在文言文教学中,要从导读、激趣等方面下功夫,让学生在字与字的对照、境与境的比较中逐步领会、感悟,最终形成语感,在阅读文言文时能和现代文一样读得懂,辨得清,最终实现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导读;比较;想象力

中图分类号:G424;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1-0081-02

文言文是现行中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升学考试的内容之一。因此,如何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率,认真研究教学方法,也就成为文言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侧重在“讲”和“记”上下功夫。光靠老师就词论词,学生死记硬背是完全不够的。那么,如何才能使文言教学变得有意义呢?

一、教师在教的同时要注重导读和比较

1. 文言文阅读需要重视导读

文言文的阅读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初学文言文的初中学生。即使他们有时内心有一些感悟,可是到嘴边的话也很难找到恰当的词语去形容。试想,文章尚不能读通的情况下,又怎能对其正确地进行理解?这一点,无论是古文还是现代文都一样。因此,读通、读顺一篇古文在文言文教学中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课堂教学中,一篇文言文的读通、读顺,会花上很长一段时间。经过多次教学观摩,发现有的老师会在课堂上掐着时间让学生读几分钟,然后就匆匆开始文章解析。学生在一知半解的状态下,不停地记下老师说的每一个字。对老师提的问题都没时间思考,生怕自己漏记一个字的解释。在此,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苏教版七下有篇《两小儿辩日》,文章很短,但里面涉及的文言文知识点却很多,比如词类活用、通假字的运用、句式等。学生初读这篇短小的文言文时,会遇到如下困难:长句中根据句意适当停顿、句式相同的句子朗读转换、通假字在朗读时的本字变音等。所以,对初次接触文言文的学生来说,如果不能把文章读通、读顺,对文言句意和文意的理解就只能是空谈。这时,就要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导读作用,导得好不仅学生对这篇文章的学习能游刃有余,而且对学生今后学习文言文也能有所帮助。这篇文言文教学的导读部分,笔者是这样处理的:故事导入――代入文句――释义导读。首先,笔者并没有采取边解释边阅读或先正音泛读的方式,而是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先把这篇小短文的来龙去脉给学生进行简要介绍,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为了激趣。俗话说,兴趣的培养是成功的一大半。只有让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充满兴趣,才能真正实现文言文学习读得通、辨得明的目标。其次,在兴趣得到激发的情况下,将白话故事顺利地巧变成文中的文言语句,让学生回归课文,有所领悟。最后,在基本了解文章大意及背景故事的情况下,可以进行释义型导读,顺便根据句意正音。做完这三步之后,学生对该篇小短文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理解。这时,再来带领他们阅读,那么就能真正做到阅读并理解,也能顺利解决文言教学中的字词、句式等知识点,顺利达到该篇文言文教学目的,同时也巧妙地奠定学生今后学习文言文的初步基础。

当然,不同篇幅、不同类型的文言文,导读的方式是不同的。寓言故事类的小短文可采用背景故事的激趣型导读,对其中涉及的重要字词、句式进行一些导读解析即可。游记散文类的古文理解起来较难,则需要进行赏析式的品读,除了一般的文言知识要掌握外,还要去体会文中的美感。当然,还有很多其他方式来进行文言文的导读,比如问题引领式。总之,文言文的阅读不是单调枯燥地读,而是生动细致地品。

2. 文言文学习需要比较、归纳

文言文教学中往往存在一种现象:教师在上面教,学生在下面记,一堂课下来,学生的书本上记得满满当当,教师不停地对课文中涉及的每一个文言字词进行翻译,这样教学任务就算完成了。剩下的事,就是学生开始对着笔记,进行该篇文言文的字词翻译和句子翻译。经过不懈的努力,大致上用功的学生对书本上的每一篇文言文都能熟练翻译。其实,这种翻译更确切地说应该叫背诵。针对这一教学情况的考察发现,这种教学方法下的学生,当文言语句、语境稍有变化的时候,就无法解释同一个字词的意思,更别说不同语句、不同语境下同一个字词的不同释义。课上背诵的词,换一个语境,学生就没办法从大脑中折射出来,而是随便乱写一个意思。经过长期的教学积累发现,在文言文学习中,只有通过比较归纳才能尽可能地扩大知识面,而且还能使文言文学习变得简单、全面。古文中实词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都是最常见的文言知识点,是最基本、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在教学中注意比较、归纳,再加以引申,使学生能触类旁通,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的目的。如教学《黔之驴》时,有两个句子出现了“益”:“益习其声”“稍近益狎”,这两个“益”的词义不同,前者是“逐渐”的意思,后者是“更加”的意思。分析完这个字在不同句子中的释义后,可以结合《爱莲说》中出现的“香远益清”这个句子里有关这个字的释义,让学生进行推敲。学生在课堂上很快能得出正确释义:也是“更加”的意思。只有这样综合比较,归类分析,才能做到举一反三。词类活用上,也要注重归类,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比如,“鞭数十”中的“鞭”“人不得上”中的“上”“蹄之”中的“蹄”,都属于名词后面不带动词,对它们进行解释时,应该直接把名词活用为动词,解释为“用鞭子打”“上去”“用蹄子踢”。而另一种名词后带动词的词类活用情况,在教学中可以拿出来和前一种情况进行比较。比如,“其一犬坐于前”中的“犬”“斗折蛇行”中的“斗”和“蛇”,这些名词后面都有动词,那么它们就活用为修饰动词的状语,译为“像犬一样”“像北斗七星一样”“像蛇一样”。由此归类,名词后面不带动词的情况下直接活用为动词,名词后面带动词的情况下活用为状语。通过这样归类,然后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接触积累,学生在任何文言文阅读中对这一类名词活用的情况都能迎刃而解。

在文言文虚词的教学中,如果能把握其规律,教学效果将事半功倍。像经常出现的“以”字,翻译成“用”时,后面经常接的是名词或代词,比如《鸿门宴》中的“请以剑舞”、《梵天寺木塔》中的“以瓦布之”。译为“用来”时,后面接的常常是分句,表示目的关系,比如《师说》中的“作《师说》以贻之”。“以”还可译为“因为”“凭借”“按照”,有时还相当于“而”等。教学或复习这些知识时,须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要求学生从学过的课文中举出例句。这样,就能达到掌握规律、巩固知识的目的。

二、教师在教的同时要注重想象力的激发

康德说,想象力是一种创造性认识功能。语文学科需要不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才能让学生在想象中获得更多、更新、更深的见识。可以经常让学生改编古文,不是单纯翻译,而是补白式地改写。在不偏离主题的情况下,对人物生活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进行合理的补充,或进行细致的刻画,通过联想想象,使情节充分展开。比如,教学完《黔之驴》,引导学生假设驴未被老虎识破进行想象。那么,驴是不是就能逃过最终被吃掉的命运呢?学生经过推敲,最终得出的结论是――驴难逃厄运。因为驴的悲惨下场不是由老虎决定的,而是驴自身的问题,空有其表,缺乏强大的内在力量的驴,最终只有死路一条。这样经过反面想象推敲,使学生对这篇文言文的主题把握得更为牢靠。想象力是学生的特长,在教学中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的想象力,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为他们的想象创设合适的平台,不能用死记硬背抹杀他们的特长。

三、结束语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中比较薄弱而又不可避免的环节。教学时沉闷的课堂气氛、师生之间不能正常交流的困扰、课后乏味的死记硬背等情况,都似乎使文言文教学出现一个僵局。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能顺利地从文言过渡到白话状态,使教师教学能有的放矢,学生学习能触类旁通。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要不断丰富、完善教学方法,真正形成一套高效率的教学体系,真正让学生从“学会”变成“会学”,让教师从“授之以鱼”变成“授之以渔”,最终实现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参考文献:

[1]周庆元,胡虹丽.文言文教学的坚守与创新[J].中国教育学刊,2009(02).

[2]程永超.文言文教学:行于“文”“言”之中[J].语文建设,2008(03).

[3]钱毅,罗幸.中学文言文教学现状及建议[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2).

上一篇:超长地下室无缝设计要点 下一篇:试述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常见设计问题即对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