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背景下如何有效备课

时间:2022-10-27 08:44:38

课改背景下如何有效备课

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收集材料,研究教学方法,形成教学能力的过程,这是教师进行教学实践活动的重要步骤,是形成教学能力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新课程标准要求各科都必须明确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应该达到的目标,备课过程中形成的教学设计应体现如下特点:有利于教学情境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合作学习;有利于自主体验;有利于全员参加;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新课改形势下的教学内涵

教育不可能像修剪树苗那样对学生进行外在的改造,我们对学生所施加的影响,都要通过学生进行自我认知、自我建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来达到,教育过程的主力和主人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我们只不过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学习是生命成长的过程,它是人自身的一种需要,而不是外在压力的结果.新课改形势下的教学活动,是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学生为主体的有目的、有计划的高效学习活动.它有四个内涵:

(1)新课改形势下,教学是涉及教师与学生多边的活动过程,教学设计既要有教师教的方面,又要有学生学的方面.也就是说,既要设计教,又要设计学.

(2)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本质上是学而不是教,所以要重视学生活动的设计,要关注学习活动的组织.教学设计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开展学,以往那种只设计教(教师活动)的教案是不行的.

(3)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组织指导作用,在课堂上要有积极的调控能力和指导能力,因此教学设计必须遵循特定的教学规律来设计.

(4)教师的组织活动要多元化,包括讲解、指导、辅导、演示、共同探究和评价等.因此,教案的设计也要针对各种教学手段安排活动内容.

因此,在新课改形势下要杜绝单兵作战,加强备课组活动,群策群力,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让备课成为教师学习的过程,教师思考的过程,教师互动的过程,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2有效备课的要求

现在的学情,一方面是学生对学习充满了好奇欲望和创造欲;另一方面是学生在生活的经历中积累了学习的资源和学习的能力,而不是一张白纸.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2.1吃准《课标》,做到课标在心中

编写教材、教学活动、评估和考试命题都是依据《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课标》提出的课程理念和目标对课程与教学具有指导作用,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每个学生在该阶段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教师是教学方案的开发者,即“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在熟知的基础上,教师可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教学经验加以理解,不断超越课标.

2.2吃透教材,做到教材在脑中

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资源,但不是惟一的资源.对教材要有独特的看法:活用教材,为我所用,要有独特的教路、学路、思路,做到教路与学生思路的完美结合.因此,教师要从深度和广度上去挖掘教材.

(1)整体把握教材.了解课时目标、课时内容的地位与作用;了解单元目标、教学内容的地位与作用,明确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把握每部分的地位和作用;了解本册教材目标、教学内容的地位与作用,从整体上了解教材分布体系,然后将这些通过分析、理解和消化,内化为教师自己心中的知识点.在此基础上,弄清重点、难点和关键点.(这三者都需要从教材内容的联系中去把握)

在《2.2汽化与液化》一节备课中,活动“观察蒸发现象”设计了两个实验:“1.在手背上涂些酒精,观察酒精的变化.涂酒精的部位有何感觉?2.将温度计插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测量酒精的温度,再将温度计从酒精中取出,注意观察温度计的示数怎样变化.”教科书为什么作这样的安排?其实第一个实验是体验性的活动,是为学生做出“蒸发是吸热过程”的猜想提供支撑,第二个实验是为验证猜想提供有力证据,从而形成完整的探究活动.

(2)活学活用教材.教师既要有把教材变厚的本领,又要有把教材变薄的本领.教材需要教师去调整、去丰富和完善,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现实、有意义和富有挑战性.目的不在于教材取材的多少、大小,而在于独特的设计,使学生在其引领下,见识一个生机盎然的世界,使学生产生超出教材之外的远思逸致.

在《12.2内能 热传递》一节的备课中,一般教师会通过类比的方法来介绍内能的概念,但内能的有无、大小难以理解,往往给学生留下疑点.教师可以通过红墨水扩散实验、热电偶电极实验、矿泉水瓶扭转后瓶盖飞出等系列实验来让内能外显,把本来抽象的内容直观形象地加以诠释.

2.3转变角色,做到学生在眼里

学生是教学工作的落脚点,也是教学设计的服务对象.教师要进行富有成效的教学设计,就必须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了解学生喜欢的听课方式以及感兴趣的学习内容.

2.4集思广益,做到教法多样化

教学无定法,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不断调整教学方法,灵活多样,防止探究模式僵化,要积极探索多种教学方法.备教法学法需注意三点:一是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二是反映知识的应用过程;三是呈现内容的素材应贴近学生现实.

例如在《10.2液体的压强》中,教师会介绍压强计的作用.学生在实际探究过程中会出现什么问题呢?一是开始探究时会检查压强计的气密性.但在探究一段时间后,取出压强计会发现U形管中液面并不相平,说明还是有些跑气,因为套在玻璃管上的乳胶管有弹性.为了减小误差,建议每次探究活动前都要检查一下U形管液面情况;二是本实验采用的是转换法观察液体压强的大小,是通过比较U形管两边液面的高度差来反映液体内部压强变化情况的.在实验前,要提醒学生轻按橡皮膜观察U形管液面高度差的变化,证实橡皮膜受到压强,对应的U形管高度差就会变化.如果重按,就会导致U形管中液体溢出,影响实验.同时U形管中液体要注入适量,放入液体中的深度要有预设,不能超过范围.

2.5注重积累,做好教学反思

2.5.1反思的内容

反思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剖析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总结教学主体(即学生)的体现程度,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教学中学生的见解、教学中的突发灵感,总结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扬长补短,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5.2反思的作用

备课前智慧地反思,发挥自身优势,使教师个体独具的个性魅力在教学过程中得以张扬,努力形成较成熟、稳定的教学风格,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备课后反思,其实就是补充备课,根据学情不断调整、丰富、优化教学设计,在“反思―实践―反思”的螺旋式上升中,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

对教学设计要有自己的方式:简约化设计,围绕重点,如何把握轻与重,简与繁.总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升降目标,降低是为了能使学生相对容易地摘到桃子;升高是为了能激发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欲望. “给学生一滴水,教师不只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一泉活水”.教师也要加强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品味.一个真正有良知和责任感的教师,不应该每天在形式主义的泥滩里打转,而应该理直气壮地克服无效,走出低效,走进有效,嬴得实效,追求高效,以自己创造性的劳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教育教学效果.

上一篇:四步走,让低年级的写话教学更有效 下一篇:论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的有效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