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金融危机中的珠三角经济的调查与思考

时间:2022-10-27 06:09:43

对金融危机中的珠三角经济的调查与思考

【摘要】 通过深入工业园区企业车间考察,与企业负责人、普通员工面对面进行交谈,对金融危机影响珠三角经济发展的情况有了初步了解,并结合衡山实际对认识和应对金融危机提出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 金融危机;珠三角经济;调查;思考

一、金融危机使珠三角经济受挫严重,但尚未伤及筋骨

1.从主要经济指标来看,发展速度大幅下降

前三季度,广东省GDP25299.68亿元,同比增长10.4%,比去年增幅降低4.1个百分点,其中第二产业增长 11.8%,比去年增幅降低5.1个百分点。来源于广东的财政总收入 6731.30 亿元,同比增长 21.9%,比去年增幅降低29.6个百分点。主要经济指标虽然还是全面飘红,但增长速度已明显下降。

2.从企业倒闭的情况来看,“优胜劣汰”得到体现

前三季度,广东省关闭企业7148家,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其中:东莞1464家、中山956家、珠海709家、深圳704家、汕尾587家、佛山526家、潮州432家。并集中在玩具、制鞋、服装、建材、五金、塑料、电子等传统型、低技术、高耗能、劳动密集型行业。

国际金融危机对珠三角企业的影响呈现以下几个主要的特点:境外融资型企业受影响较大,境内融资型企业受影响较小;出口型企业受影响较大,内销型企业受影响较小;劳动密集型企业受影响较大,技术密集型企业受影响较小。企业倒闭的原因除了受金融危机的大环境影响外,主要还是发展过于信赖银行贷款和民间信贷;产品种类过于单一;大客户过于集中;生产经营管理粗放等自身问题。部分企业犹如秋后的枯枝残叶,被淘汰出局只是迟早的问题,金融危机只是加速了其死亡而已。

3.从各行业景气情况来看,连锁反应已经显现

除了工业经济受到金融危机严重影响外,服务业也未能幸免。租赁业,大量厂房打出了招租的招牌,员工宿舍租赁空置情况严重,租金普遍下调;运输业,企业的关停减产,让油价居高不下的物流业更是雪上加霜,员工的大量返乡,居民外出减少,使出租车生意清淡,据深圳多位出租车司机反映,收入已减少40%以上,随着失业者的增加,铁路春运可能提前开始;餐饮住宿业,由于前来洽谈业务的客商减少等因素影响,宾馆空房率明显上升。

在东莞市一家拥有20多家分店的湘菜馆用中餐时发现,大厅高峰时里竟然没有一桌客人,异常冷清;通讯业,据一位销售手机的老板介绍,厚街镇1000多家专卖手机和手机卡的店铺,关门的有140余家。在与员工交谈中了解到,企业的裁员减薪现象普遍,失业压力增大,在收入预期不明朗的情况下,居民的消费需求已经受到抑制。显然,金融危机的影响已经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

4.从应对危机的态势来看,仍然有望重振雄风

虽然珠三角经济受金融危机影响的广度和深度都比较严重,从多方面情况反映,其快速发展的软硬筋骨并未被伤及,只要应对得当,还是有望重振雄风的。经过多年的积累,珠三角地区已形成了大批的强大产业集群和完备产业链,企业重生的基础还在;多年的改革开放,珠三角地区已有一套引进外资的成熟机制和服务企业的科学体系,重商的氛围显得弥足珍贵。

由于企业转型和产业升级抓得早,珠三角大部分城市的支柱产业受到的冲击还是有限的。雄厚的财力可以为企业解困突围做很多实在的事情,投入10亿元投入成立再担保体系、取消行政性收费、降低厂房租金、支持企业产业升级等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已相继出台。在大量企业关闭的同时,也有一批新的企业冒了出来,部分关停企业通过调整经营策略后,又恢复了生产。尽管增速放慢,放到全球经济衰退的大环境中,珠三角经济运行的基本面还是好的。就算是倒闭企业最多的东莞市,前三季度生产总值增长15.1%,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8.1%,外资型经济增长7.9%,仍然保持相对较快的增速。

二、辩证看待金融危机对珠三角经济的影响,认真把握危机中暗藏的机遇

事物都具有两面性。金融危机也不例外,既有“危”的一面,又有“机”的一面。经济危机不是经济灭绝。企业界一致认为,金融危机给他们带来的损失是明显而直接的,同时觉得企业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一轮难得机遇。

(一)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危害”直接而持久的

一般来说,金融危机的影响将按这样一个顺序传递:金融危机发达国家实体经济发展放缓发达国家消费需求减少发展中国家出口减少发展中国家制造业萎缩发展中国家整体经济发展减速原材料和能源需求下降原材料和能源出口国家经济发展减速。这个过程是渐进而持久的,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才能调整过来。

随着金融危机冲击波的蔓延,全球经济在未来两年左右的时间内将明显放缓。在这种大环境下,企业普遍会感到投资信心不足,很多行业将长期处于不景气状态,企业产品订单将明显减少,且价格大幅波动,市场变化多端。虽然国家采取一系列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作用的发挥肯定需要一段时期才能发挥明显的作用。近期内,整体经济形势不容乐观,我们也必须作好应对的准备。

(二)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也是多方面的

第一,国内宏观经济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实施,将为国民经济注入强大活力,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称,4万亿元的中央刺激性投资,将有望促使中国经济保持8%左右的较快增长。

第二,产业升级迎来了有利机遇。事实证明:历次经济危机都将带来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市场格局的重大变化。那些在金融危机中挺过来的企业,将获得政府在融资、财税等方面的有力支持,迅速淘汰落后产能,加快产业升级步伐,优化产业结构。

第三,扩张成本已经大幅降低。金融危机带来的一个副效应,就是国际原油价格和原材料价格全面回落。这对企业是个大利好,企业的建设成本明显降低,扩张能力将大幅增强,是实力雄厚的企业低成本兼并扩张的好时机。

第四,市场自动调节作用不可忽视。当一批企业倒闭后,供求关系起了变化,在客观上会减少订单市场的竞争性,企业在谈判中话语权将增强。

第五,一般消费品市场所受影响有限。金融危机对消费的抑制,更多的会落实在奢侈品、大宗消费品、资本品消费上。人可以不奢侈,却不能不生活,一般性消费品需求不会受到过大的减少,仍会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而倒闭企业的装备和劳动力,却可以补充到市场中去,提高存活企业的装备水平和劳动力存量,用工用电用地这些资源瓶颈也会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缓解。

接受调研的企业界人士普遍认为,在劳动力回流、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降低、拉动内需的大好形势下,内地将以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有力的政策支持而成为是沿海产业转移、企业有序扩张的理想去处。很多企业正在谋划将发展重心转移到内地,进一步扩大内地基地的生产规模。

三、政府部门应积极应对积极危机,谋求经济平稳发展

1.要与企业共渡难关,提高抵御危机能力

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和全球经济衰退的大环境下,企业“活下去”是第一要务。目前,衡山县企业受影响程度虽不及珠三角地区严重,面临的行政服务效率不高、流动资金不足、装备水平不高、技术实力不强、人力稳定性不够等问题仍是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当务之急是要深入企业调研,帮助其恢复发展信心,共同谋求破解办法。充分利用中小企业担保中心、劳动就业服务体系等平台,切实解决企业融资、装备、技术、人力等方面的问题,做大做强存量企业,提高抗御危机的能力。

2.抓住产业转移机遇,大力培育支柱产业

在东莞、佛山、番禺等地调研中了解到,尽管其制鞋、服装、金属加工等产业受到的冲击较大,企业界仍认为他们的核心竞争力还在,那里有强大的产业集群和完整的产业链,产业配套能力非常强,企业重新恢复就会很快,将会加快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产业转移将加速推进。在目前衡山 “产业支柱”还不明显的情况下,必须在新一轮经济发展周期中,紧紧抓住沿海产业加速转移的有利时机,用好现有产业、资源和区位优势,瞄准一两个产业,有针对性地开展产业链条招商,引进主导产品和配套产品生产企业来衡山发展,力争用3~5年的努力,打造一到两个真正意义上的“支柱产业”。

3.切实提高服务水平,努力营造重商氛围

在调研过程中,企业界普遍反映珠三角地区相对内地有较好的重商氛围,这也是其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所到之处都看到,目前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在机关只留值班人员,其他都深入企业在帮助其应对危机,协调矛盾,处理遗留问题。在正常情况下,也都认为当地政府在企业需要的时候,随时就会出现,企业不需要的时候,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也正是当地政府有意的这种“有为”和“无为”形成了经济发展的环境洼地。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最直接、最严重的还是企业,应该更加知企业的冷暖,察企业的需要,解企业的困难,学会与企业打交道,提高为企业服务的水平,营造浓厚的重商氛围,帮助企业共同渡过难关,赢得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延平.资产泡沫、羊群效应和金融危机[J].商业研究.2007(12):87~91

[2]D.Abreu,M.K Brunnermeier.“Bubbles and Cra-shes” [J],Econometrica,2003(1):173~204

[3]“Synchronization risk and delayed arbitrage”[J].Jour-nal ofFinancialEconomics,2002,66(2,3):341

[4]V.V.Char,iP.J.Kehoe.“FinancialCrises asHerds:Overturningthe Critiques [P],NBERWork-ing Paper 9658,2003

[5]姚枝仲,防范机制足以避免另一个金融危机吗[J].国际经济评论,2007(6):8~9

[6]周才云,金融危机的生成、传导及治理,经济研究,2007(4):67~69

上一篇:基于环境会计的环境业绩评价指标构建 下一篇:武汉城市圈主要生态问题成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