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余土根分型辨治痤疮的经验

时间:2022-10-27 05:18:04

关键词 痤疮 辨证论治 临床经验 余土根

痤疮是一种毛囊与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以散在性丘疹、脓疱、结节及囊肿等皮损为临床特点,发病缓慢,多见于青年人,好发于颜面、胸背等皮脂腺丰盛处。余土根教授在多年临床实践中发现,面部分属不同的脏腑,发病部位的不同,邪毒涉及的脏腑各异。他认为,皮损聚集于前额、鼻颊沟、鼻尖,多与肺胃有关;在口周,多与脾有关;在面颊两侧,多与肝有关;泛发于胸部、肩背部等皮脂分泌旺盛处,则多与任督二脉有关。现将其具体诊疗经验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1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学认为,痤疮与肺胃蕴热、胃肠湿热、肝郁火旺、肾阴不足等有关,如《医宗金鉴》指出“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诸病源候论・面候》“面者,谓面有风热气生疮,头如米大,白色者是”;《外科启玄》认为“盖受湿热”。《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劳汗当风,寒薄为,郁乃痤。”现代皮肤病学认为,痤疮的发病主要与雄性激素的分泌过多,毛囊漏斗部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痤疮丙酸杆菌为主的微生物感染等有关。

2 辨证论治

2.1 肺胃血热型:皮疹一般发于前额、鼻颊沟、鼻尖,颜面易潮红,以红色丘疹为主,伴结节、小脓疱,自觉热或痒痛。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细数。本型多见于青春期,治宜清肺胃热,凉血解毒。方用枇杷清肺饮加减:枇杷叶、桑白皮、白芷、丹皮、焦山栀、夏枯草、连翘、银花各12g,白花蛇舌草、丹参、白鲜皮各30g,瓜蒌皮、蒲公英各20g,甘草6g。若患者大便干结难解,可加瓜蒌仁20g,制大黄3g。余师认为,该型乃痤疮发病之常见类型,以此法治疗,通常都能奏效。

2.2 脾胃湿热或脾失健运型:皮疹一般好发于口周,时伴有白色或红色针尖大小丘疹性脂溢性皮炎,口臭、便秘、尿黄,或纳呆、便溏。舌质红、苔黄腻或白腻,脉弦数或脉濡滑。本型多见于肥胖之人,治宜清热利湿通腑,或健脾化湿散结。方用茵陈蒿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茵陈蒿、蒲公英各20g,栀子、猪苓、泽泻、白术、山楂炭、广藿香、佩兰、川朴各12g,土茯苓、苡仁、绞股蓝各30g,白扁豆、紫地丁各15g,制大黄3g,甘草6g。若结节难退,可加用夏枯草、皂角刺、浙贝各12g散结。余师指出,对于该型患者除了药物治疗之外,尤宜嘱其清淡饮食,以助恢复脾胃功能。

2.3 肝经湿热型:皮疹好发于面颊两侧,多为结节型、囊肿型或混合型痤疮,常伴烦躁易怒,口干口苦,每于月经期前加剧。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治宜清利肝经湿热,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9g,黄芩、焦山栀各10g,茵陈、生地各20g,大黄3g,白花蛇舌草30g,泽泻、柴胡、车前子各12g,生甘草6g。若月经不调,可加八月札、郁金各12g,益母草30g,红花6g,以活血调经。余师认为,面颊两侧乃胆经所行之处,肝胆相合,互为表里,故面颊两侧痤疮可从肝经辨证论治。

2.4 肾阴不足型:皮疹多泛发于颜面、胸部、肩背部皮脂溢出处。皮疹多暗红,留有疤痕、痘印、结节难消。舌质红、苔少,脉细数。该型可见于任何年龄段患者,发病时间较长,多有家庭性,反复发作可呈周期性。治宜滋肾泻火,清热解毒。方用知柏地黄丸合二至丸加减:知母6g,黄柏9g,生地20g,山药30g,泽泻、茯苓、猪苓各12g,萸肉、女贞子、旱莲草各15g。若伴腰酸,加杜仲20g,巴戟天、菟丝子各15g;若舌尖红赤、心火偏重,可加导赤散泻心火。余师认为,泛发型痤疮督任二脉均涉及,故其病情涉及阴阳偏甚的情况,治疗可求之于胸背部之孰多孰少,以权衡滋阴泻火之力。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中说:“清之不应,则改为滋阴。”依据此理论,可治疗肾阴亏所致的顽固性痤疮。

3 结语

总之,余师治疗痤疮,坚持辨证论治之总则,根据中医脏腑经络学说,面部分属不同的脏腑经络,灵活运用引经药和归经药,如病在前额、鼻尖、鼻颊沟,用白芷、苍耳子等;在口周部,用苍术、白术、薏苡仁、茯苓、山楂等;在面颊两侧,用柴胡、茵陈、郁金、龙胆草、青黛等;泛发型痤疮与肾阴不足关系密切,宜滋阴泻火、平补肾气,用女贞子、菟丝子、杜仲、仙灵脾等。上述各型患者的治疗,一般可于1周后见效,两周左右丘疹、脓疱疹、结节、囊肿等皮损基本消退,但必须巩固调治3至6个月,方能痊愈。在内服中药的同时,可配合以外用药、面膜等,告诫患者克服平时饮食起居的不良习惯,如是,方能取得更佳疗效。

收稿日期 2008-01-07

上一篇:中医药分阶段参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序贯治疗的... 下一篇:陈吉生治伤用药经验举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