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数学课堂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时间:2022-10-27 04:41:18

浅谈在数学课堂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课堂教学是目前实施教育的一种主要形式。而数学教育实质性的价值,体现在课堂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已逐渐被人们重视。学生的思维不是自然发生的,要靠我们老师在教学中不断地下达动脑筋的任务,强迫学生去思考,而且是多角度、多广度;有时还要我们提前设定好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启发诱导,促使学生的思维持续发展,培养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思维

学生对数学学习有无兴趣和求知欲望是能否积极思维的动力因素,要引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具有典型性的、数量适当的具体材料,并给学生的概括活动提供适当的台阶,做好恰当的铺垫,以引导学生猜想、发现并归纳出抽象结论。这里,教师铺设的台阶是否适当,主要看它能否让学生处于一种“似懂非懂”、“似会非会”、“半生不熟”的状态。例如在讲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和是多少时,我先问学生:比如我开了一家商店,昨天我盈利100元,今天我算账又亏损了100元,这两天商店一共收入多少钱?学生很快有了准确的答案。如果盈利为正,就可以列出这样的一个式子:(+100)+(-100)=0。这样在讲授新知识前,我就设计了一个学生可以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解决我们实际生活中可以碰到的问题,还应用了新课知识,一举两得。

二、“手脑并用”,培养思维

“手脑并用”就是强调学生要多用脑和手,多用脑就是要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刻苦钻研的习惯。“手脑并用”一定要作为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中一条不变的基本原则。例如:在进行“三角形全等”的概念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做几个全等的三角形,使之体会到“边角边对应相等的三角形全等”的含义。再如:在讲到概率问题时,可通过学生自己掷硬币的实验,体会到硬币出现正反面的概率相等。只有手脑交替与协同运用,才能给学生带来有价值的创造。

三、类比迁移,发展思维

类比迁移是根据两个对象或两类事物的一些属性相同或相似,猜测另一些属性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思维方法。类比思维的认识依据是客观事物或对象之间存在的普遍联系――相似性,因此,“类比就是一种相似”。解决问题的根本思想在于寻求客观事物的数学关系和结构的样式,从已解决的问题中概括出思维模式,再用模式去处理类似的问题,进而形成新模式,构成相似系列,即各种概念、命题与方法的相似链。因此,在数学中,类比是发现概念、方法、定理、公式的重要手段,也是开拓新领域和创造新分支的重要手段。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按照知识本身的特点,巧用类比迁移,把所学的知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形成网络,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通过类比迁移也能够引导我们去发现问题,并设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探究、钻研的科学精神及创新能力。这也正是当今素质教育所要求的核心内容。

四、启发引导,促进发展

启发式教学是教师在教学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思维的教学方式,并且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巧设疑问,创设问题情境,并适时启发,引导点拨,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富有启发式的科学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凡是学生能自己学会的知识,教师不要包办代替,要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亲自实践获取知识。“讲”要讲到点子上,适可而止,留有余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问”要问到关键处,具有启发性,起到搭桥铺路的作用;“练”要讲求实效,练中发现问题,起到及时反馈的作用。同时,要加强直观教学,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形象化,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概括,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概念、数学法则、性质、公式等知识。

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对于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在实践中要打破常规,对症下药,通过教和学的各种不同途径进行长期训练、长期培养,从实际中出发,调动学生的思维兴趣,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探索、追求,最终获取知识。

上一篇:运用多媒体技术 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下一篇:试论中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