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贝多芬《C小调钢琴奏鸣曲》及其演奏特点

时间:2022-10-27 04:20:04

浅析贝多芬《C小调钢琴奏鸣曲》及其演奏特点

摘 要:贝多芬的《C小调钢琴奏鸣曲》产生于其创作生涯的重要阶段,乐曲的新颖构思赋予了钢琴更为丰富的表现力,使钢琴奏鸣曲主部走向浪漫主义风格,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本文以时代背景为切入点,从《C小调钢琴奏鸣曲》的情感表达入手,分析乐曲并阐述其演奏特点,以便于演奏者更好的参考和演奏。

关键词:贝多芬 ;《C小调钢琴奏鸣曲》;演奏方法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10-0047-02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德国人,伟大的音乐家、作曲家、钢琴家,古典乐派的三大代表人物之一。他的音乐充分展现了18-19世纪社会的审美理想,为大众和后人所喜爱。贝多芬一生共创作了32首钢琴奏鸣曲,曲中大多充满矛盾性和戏剧性,并体现出无限的自由。有人说这32首钢琴奏鸣曲是世界钢琴音乐之最,的确,曲中所展现出的新颖乐思,大大提高了钢琴音乐的表现力,充满了无限的艺术魅力。本文是对32首钢琴奏鸣曲中的第八首作品《C小调钢琴奏鸣曲》(悲怆)进行阐述,并进行演奏特点方面的分析,使演奏者能够更好的理解与诠释这首作品。

一、贝多芬与《C小调钢琴奏鸣曲》

贝多芬可以称得上是由古典乐派迈向浪漫乐派的奠基人,作为一名处于世纪之交的作曲家,他早期的音乐作品展现出了无限崇高的理想,激昂的情绪,以及无比庄严的音调。《C小调钢琴奏鸣曲》因其优美的旋律及鲜明的戏剧性为世人所喜爱,并广泛流传。这里展现出了贝多芬对钢琴奏鸣曲新形式的发展,无论在内容上还是结构上都透露出日耳曼民族特有的理性。

《C小调钢琴奏鸣曲》作于1799年,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中较为杰出的一首。当时正处于法国大革命的年代,贝多芬也只有27岁,然而他的听力却逐渐退化,这是他自身经历的第一场疾病的折磨,而后耳聋的痛苦便伴随他一生。《C小调钢琴奏鸣曲》诉说了贝多芬对自身时代的愤慨以及对自由平等的追求,并将他与坚持命运抗争、不向厄运低头的顽强心态展现的淋漓尽致。可以说是贝多芬最为真实的自我写照。曲子命名为“悲怆”,是Pathetique的译文,指的是是悲剧性的,或是叙述悲痛命运的,同时它还有一种解释为“激动的”。在这首乐曲中,贝多芬打破了传统奏鸣曲的形式,首先创造了一幕悲壮的序曲,而后进入快板乐章,这是的音乐表情转换为激动的,他把两种情绪巧妙的融合在乐曲的开始,这种大胆的创新赋予乐曲新的生命力,并更真切的传达出他与命运顽强抗争的心理状态。

二、《C小调钢琴奏鸣曲》的演奏特点

《C小调钢琴奏鸣曲》以旋律的优美为人们所深深喜爱,成为了许多钢琴演奏者爱不释手的曲目,而分析曲子的演奏特点对于诠释作品起着重要的作用。

全曲分为三个乐章。第一乐章为极慢的慢板序奏转辉煌的快板。引子部分的和弦运用了调式模进的手法,需要给人以阴暗和庄严的感觉,以象征黑暗势力的威胁与压迫。此时的演奏要在沉重中透露出一丝紧迫,声音要非常集中,不可以“炸开”。整个引子部分充斥着阴暗势力与反抗力量的对比,经历了重重镇压,在即将看到一丝光亮时又被狠狠的打入黑暗中,继而仍旧苦苦抗争,在绝望中寻求希望,暗示着光明的到来。此时的音乐情绪逐渐紧张,演奏交替出现的动机时需要做强烈的对比,但整体仍是庄严的、深刻的。可以说“引子”时悲怆主题的最佳展现,鲁宾斯坦在《音乐和他的代表人物》一书中写道:“《悲怆奏鸣曲》的名称大概只是针对引子和第一乐章中它的重复片段而言。”

除了引子是缓慢而沉重的演奏外,后面的节奏则是轻快的、辉煌的。整体来说需要非常有力,但不同地方的f需要以不同的演奏方式来处理。如12小节开始右手的主题要由弱至强,需要弹奏的连贯;28小节的sf是在p中的sf,只需要左手以持续的感觉弹出即可;46小节的4个sf要逐渐弱下去,结束到然后到50小节的p。在第一乐章里,作曲家心中的愤怒和不甘等思想感情得以充分的体现。

第二乐章是如歌似的慢板。带有民歌的风格,这是全曲的抒情部分,主题朴素,充斥着祈祷的气氛,情感表达尤为丰富。整个乐章的触键都是舒缓柔和的,要求音色的统一性。在力度上都是弱的,弹奏时要注意区分p和pp。此乐章中出现了大量的左右手相互交替的三连音伴奏音型,在第42小节时体现出紧张感,但51小节后又重复演奏第一段并进入第三段,而后渐渐恢复平静。

第三乐章是快板的回旋曲。由于旋律的动听被后人广泛熟识并改变成各个版本进行演奏。主题带有田园风味,情绪偏向于乐观,既有愤慨的一面,又对未来怀着满心希望。因此速度相对来说要快些。乐章的回旋主题是开头悲怆主题动机的发展,因此触键方式与第一乐章相似,需要轻快且集中。演奏时需要注意乐曲开头的三个跳音,此时需要保持手腕平稳,用指尖集中触键,以轻快的跳跃引入主题。力度上由于回到了快板也从第二乐章的弱变强,并且需要充分的表现出各个部分不同程度的f,尤其是ff。如171小节后最后的主题,从这里开始需要向末尾推进,这时需要强烈的表现方式。其间不断出现usbiotp,而演奏者必须要充分的表现出这样的紧张感。

起初拿到第三乐章时,一定要做慢速练习,清晰准确的演奏好每一个音。达到一定程度后可以采用指尖的瞬间触键,在速度上会有明显的提高。乐章开头左手伴奏音型以连续八分音符组成的三连音为主,需要弹奏的均匀整齐,轻快连贯又赋有颗粒感。在练习中,三连音的弹奏要进行手指低触键的练习,指腹向内扣,用手腕带动手指进行快速而连贯的弹奏。

中部是一个幽静而柔和的主题,两个声部的结合巧妙,演奏时要想象手指在钢琴上跳着忧伤的舞步,这种忧伤则是通过p来体现。从99小节起情绪转向了激昂,利用八分音符引进一个音阶结构的断音声部。170-120小节作为连接使音乐情绪达到顶点。121小节进入再现部分,但情绪上与之前的主题有一定差别,音乐上稍显急促、激动。182-209小节已是乐曲的尾声,充满了力量,在奋力的歌唱中轰轰烈烈的结束了全曲。贝多芬虽悲怆却满怀希望,痛苦但不失斗志的情感在第三乐章里被完美的诠释。

三、结语

《C小调钢琴奏鸣曲》打破了古典奏鸣曲的章法,以新颖的独创性逐步向浪漫主义迈进,它所呈现的庄严曲调、高昂情绪以及独有的热情魅力形成了贝多芬早期独树一帜的音乐风格。创作这首作品的同时,贝多芬给卡尔-冯-李斯诺夫斯基亲王写了这样一封信:“我过着一种悲惨的生活,两年来我一直躲避着任何交际,因为我不能和别人交谈,我更不能告诉别人我是聋子,在剧院我要坐在最前排去忍受最大的痛苦,当别人大声和我说话的时候,我的头痛让我痛不欲生,当身边的人听见远方牧羊人的笛声,而我却听不见,对于任何人来说耳聋都是一个不幸,而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怎么能忍受而不致绝望?”也许正是这无限的痛苦,使贝多芬把自己的感情更为真实的倾注在这部《C小调钢琴奏鸣曲》中,它正是贝多芬内心深处的真实写照,通过分析它,演奏它,领悟它,我们深深的感受到倍受病痛折磨的贝多芬那颗敏感而细腻的心,体会到他的坚强和乐观、理想和希望。

参考文献:

[1]王森林.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三乐章的分析与演奏[M].黄河之声,2010.

[2]赵屏国.如何演奏悲怆奏鸣曲[M].人民音乐,199.

[3]张庆阳.悲怆奏鸣曲引子演奏诠释[M].器乐刊授―乐器学堂.

[4]刘燕忠.如何把握贝多芬悲怆第三乐章的技巧与情感[M].艺术探索,2009.

上一篇:浅谈西洋管乐 下一篇:好马猛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