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对现代教育理念的支持

时间:2022-10-19 10:08:55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对现代教育理念的支持

摘 要: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计算机已经融入了人类的工作、学习、生活。在此背景下,教育教学活动,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思想;多媒体;网络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10-0214-01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信息已成为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教育必须实现现代化,现代教育技术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现代教育理念

(一)教学回归“生活世界”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理念使人们深入地看到了教学中许多被忽视的价值和功能。最早对“生活世界”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的是德国现象学大师胡塞尔(E.Husserl)。他提出现象学研究要“回归生活世界”。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教学回归“生活世界”?

1.呈现现实生活的教学。教学要回归生活必须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关注学生的个人知识和心理世界,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要着眼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呈现现实生活中的丰富场景,使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使教学充满趣味,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体验生活的幸福与快乐。

2.体验性教学。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是强调体验、实践的重要。丰富而深刻的体验是获得知识的一条有效途径,尤其是隐性知识的获得。

3.利用生活世界中的教育资源。固守于书上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知识不仅仅源于老师,源于教材;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因特网、电子图书等,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资源。

(二)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并不意味着抹杀教师的作用,相反教师的作用更重要了。因为教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地组织起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活动,及时发现他们的困难,为他们排忧解疑,成为他们学习的引路人。

(三)教学采用信息化教学模式

教育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而又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过程,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情景性,实际教学的情景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教师必须灵活地运用教育理论以解决个性化的实际问题。教师要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提高自己的基础能力、职业能力、自我完善能力;与时俱进的掌握现代化教学技术。

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一)现代媒体

1.现代教学媒体。现代教学媒体包括:光学投影教学媒体,包括有幻灯机和幻灯片、投影器和投影片、电影机和电影片等;电声教学媒体包括有电唱机、扩音机、收音机、语言实验室以及唱片、mp3等;电视教学媒体有电视机、录放橡机、影碟机、录像带、学校闭路电视系统和微格教学训练系统等;计算机教学媒体包括计算机、计算机课件、计算机网络教电、计算机校园网等;数字媒体由计算机和网络、DVD、数字摄录机、数字投影仪等。

2.教学媒体的选择。面对众多的教学媒体,是不是教师都要采纳那,事实上不是这样的。教师要根据所教学科的特点、教授对象的特点、以及教学媒体的特点综合的考虑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3.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在学习情境上,首先学习环境的选择,即为特定的学习者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学习目标选择恰当的学习环境。如适合于多媒体组合教学方式的多媒体综合教室,适合于协作学习的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适合于个别化学习的电子阅览室,可实现资源共享的开放式的学校闭路电视系统等等;学习资源主要包括文字、图形、视频、音频等各种形态的信息资源。既包括通过互联网和局域网,以及多媒体计算机得到的信息资源,也包括通过其他媒体得到的信息资源。

(二)常用的现代技术手段

1.多媒体技术。多媒体课件是根据课程教学大纲的培养目标要求,用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多媒体与超文本结构去展现教学内容,并从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记录、存储与运行的一种教学软件。随着科技的进步,在高校的课堂上采用最为广泛的就是多媒体课件教学。老师在讲课时,想把所要传授的知识清楚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讲课时,老师写的、讲的往往都只是单一的文字表现。一旦用多媒体将文本制作成为课件,不但能方便老师讲解,学生也更容易理解老师所要表达的内容。

2.互联网网络资源的利用。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与其利用的快速发展,因特网也得到日益广泛的普及与扩张。随着因特网的发展,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它为人们检索资料提供了广泛的平台。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划分为类:电子书籍、电子期刊、网上数据库、虚拟图书馆、百科全书、教育网站、虚拟软件库和新闻组(如BBS)等。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多媒体和网络手段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活跃在高校教学的各个方面,为高校的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充溢着浓郁的时代气息。教师在这样的气息的感染下要不断的采用新技术,与时俱进、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开展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于晓红,郭俊杰.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实验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1(14).

上一篇:论《拉奥孔》的美学思想及启蒙价值 下一篇:日本的职业技能竞赛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