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10-27 03:05:01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有效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核心。在此基础上,针对课堂教学的受教育者所面临的社会现实和其所具有的主体性、自主性、创造性及其对精神文化的需求等角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从“文化大餐”的角度看到了当今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的严峻挑战,从而为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给予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教育者;受教育者;文化大餐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4-0269-2.5

近年来,有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性研究全面展开,并向精深处发展,其相关文章、著作不断涌现。但笔者认为,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性研究的核心应是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充满了矛盾,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而处于这个世界中的现实的人,是在不断地解决着各种各样矛盾的人。从这一角度来讲,创新就意味着运用一定的原则和方法来解决矛盾,达到预期甚至是奇妙的效果。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关键是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成效,即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达到应有甚至是超有的有效性。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包括的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包括的内容也是多方面的,从来源上看:有专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教学,有校园文化建设、宿舍文化建设乃至后勤管理等等。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全校员工参与的教育,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是合力的结果。但在这诸多的合力之中,专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教学,其影响力最大,即它是合力之中的最大的一个正向分力,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教学是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从这一角度来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性研究的最核心的内容,探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意义重大。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有助于抓主要矛盾,以尽可能少的人力、物力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大的成效,进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为社会输送合格甚至是优秀的人才。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方法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之中,无论教育方式方法如何多变,但其必须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在思想政治教育里面的诸多原则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则是:有效灌输即教师向学生灌输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思想等内容并被学生悦纳,从信息学的角度来讲则是:信息从高势位向低势位传递并被低势位主动接受。所以为了增强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必须对受教育者和教育者进行深入地分析与研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探索创新。”[1]研究受教育者在什么条件下能够自觉、主动地悦纳教育者传递的重要的信息,研究教育者如何能保有这种高势位的信息源。本文着重对第一个问题进行探讨。

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做人的工作,正如所言:“……加强党的思想政治领导……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2] 所以,为了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我们必须加强对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中“人”的深入研究。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的当代大学生,他首先是生活在当今社会中的现实的人。所以必须从现实的社会,现实的人出发,从这一实际出发来解决学生的思想意识问题。而当今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各种文化交流、交融、激荡的社会,是一个在主流价值引领下的价值多元化不断强化的社会,是一个社会群体不断分化并显现层次化的社会,是一个不断变革加速度发展的社会。并且从世界的视角来看,这个时代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是一个西方文化强势的时代,是一个经济多元化的时代……而处在这样一个纷繁复杂的开放性社会中的大学生,其思想观念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有来自社会的、家庭的,也有来自网络的、校园的,也有来自同龄群体的影响,甚至是某一突发事件的影响等等,总之其思想观念的形成是非常复杂的。这诸多的影响中,有的是一种合力中的正向分力,对其思想观念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作用,推动的作用;有的影响是一种负向分力即悖力,对其思想观念的形成具有负面的影响作用。总之,这就是教育者所必须直面的现实。一切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这一实际出发。

三、如何发挥主体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饱受外在纷繁复杂世界诸多影响的现实的人,人人都是主体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人。尤其是当代的年轻人,其主体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表现的更加突出,主要表现为其主体意识、自主意识强烈,主张个性的张扬,按照自己的性情创造性地生活。这正如一位哲学家所说,人按其本质来说是一个创造者,是其自身和自己世界的创造者。而作为创造者的前提是主体性和自主性必须达到一定程度,只有如此,才能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创造者。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的普及,人们的主体性、自主性快速发展,其作为创造者的本质被展示得淋漓尽致,当代大学生更是如此。就其思想观念的形成而言,他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对于外界传输给他的信息,他可以选择接受也可以选择不接受,他有自己的判定,甚至有时这种判定的标准并不符合主流价值。

从另一角度来看,作为一个现实的人是物质和精神合而为一的综合体,即人有物质的需要,又有精神的需要。在物质需要达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上,人们对精神上的需要有意、无意地更加渴求,当然精神上的需要较之物质意义上的需要更为高级,是一种高级的需要。尤其是当今中国,人民生活已达到小康,所以处在小康生活水平的人,在外在客观上有必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文化素养;在内在需求上具有渴求精神文化享受的客观存在。总之,小康生活使人们对精神上的需要变得更为渴求,引领时尚的大学生更是如此。问题是在当今社会中精品文化成果的创造者、生产者也许太少了,跟不上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

而作为当今自主意识强烈的人们,尤其是大学生他们在“文化”的消费上也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在目标没有明确的情况下,如果不是为着“学习”和“考试”,他们绝大多数人会跟着感觉走,感觉自己喜欢不喜欢,是否符合自己的品味等等。如果把“文化成果”看作“文化大餐”,每个人会根据自己不同的口味来选择自己喜欢的“文化大餐”,进行文化消费,进而进行精神的体验——一种精神的实践,从而把自己认同的思想、理念、艺术形式等等悦纳为自己的东西,同化为自己的东西。

上一篇:遭遇“船长自查” 下一篇:论法律英语教学应培养的几个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