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图”索“迹”

时间:2022-10-27 02:52:02

优秀的语文教材是文质兼美的文字集合体,被誉为语言的“图画”、“生活的百科书”,是“真”与“善”相结合的美的世界。教材扉页部分配置的插图及相关材料,是对课文的有力补充,它如锦上的“花”、空中的“月”,更直接地再现了文章的内容,形象地呈现了文章的美感。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三册,加入了四幅《归去来兮图》,把《归去来兮辞》一诗用画面语言表现了出来,跨越了时空界线,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对于细心的教者和学者来说,这无疑是可选的便捷途径。

一、赏画

教材中配置的四幅画均取自陶渊明的诗《归去来兮辞》,分别由明代画家绘制而成。第一幅《问征夫以前路》是陶渊明辞官归隐途中的一个情节。画中作者带着童子寻问过路的一位行人。从马低头伸颈,或喘气或觅食的状态,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已经过了长途跋涉,回乡之切不言而喻。故乡人问征夫,表面看不合逻辑,却把“误入尘网”之深鲜明表现出来。问路的地点在峰回路转之处,既有山穷水复的迷茫,又有柳暗花明的预示。狭长的通道,若隐若现的前路,让我们有一种步入桃花源的感觉,这恰恰是诗人与画者灵犀之处,那心中的故乡近在咫尺远在天涯。

第二幅画是《临清流而赋诗》。这幅画描写的是诗人回到故乡后的生活场景,画中除了描绘了童子的忙碌,诗人的闲适外,就是眼前的清流潺潺,白鹤相依。此情此景不禁使人想起王维的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除了纯朴自然的景物外,更主要地表达了作者清高的志向,如清流石上,如白鹤低吟,清静之心,清新之态,才上眉头,早在心头。

第三幅是《云无心以出岫》。与第二幅相比,一个溪前,一个崖边;一个傍水,一个依山;一个白鹤静立,一个白鹭高飞。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前者身在故乡,心归自然;后者心在,梦在,身未在,迷惘中有一种强烈的愿望。

第四幅是《或棹孤舟》,四个字的诗句,画者却描绘出一幅丰富动人的画卷。本画是作者参加农事的一个场景,诗人弃车登船,泛舟水面,上有虬枝相应,下有绿水衬托。与其说诗人是农事的参加者.不如说是农事的欣赏者。

四幅画来源于诗句,又高于诗句,忠于全篇,把文字语言转换成笔墨语言,这离不开作画者高超的画技,更离不开作者诗中营造的绝妙意境。

二、品画

四幅画从内容到形式有很多共性特征,而这些特征又是由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决定的。

(一)在内容上,人、景、事的和谐。

人,四幅画中均有诗人身影,博冠宽带,长髯飘胸,一副儒者装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不违己”的自然本性。他在《归去来兮辞序》中宣言:“眷然有归与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质朴言辞使我们感受到他至性至情的天然本色。他之不俗,不是专门避俗而来;他之为隐士,又异于那种岩穴江湖式的人物。他的心之所安,无为而为无疑是中国封建社会千年长夜中表现着人格独立的电光石火。

景,中国古人喜欢用比喻手法在自然界中寻找人生品质的对应物,因此流畅自如的水被看成智者的象征,宁静自守的山被看成仁者的象征。孔子曰:“有智慧者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有智慧者活跃,有仁德者文静。有智慧者欢乐,有仁德者长寿。”而我们见到的图画背景确实有山有水还有树,这种取材说明陶渊明是智者与仁者的化身。其中山是陶渊明的傲骨,水是陶渊明的风情,树则是陶渊明的志向,它们共同架构了一个顶天立地的自然的陶渊明形象。

静态的画面表现动态的场景。从四幅图中,我们仿佛听到了急切问路、潇洒作诗、畅然长吟、怡然驾舟的声音,从而体会到作者释形放心、谏往追今的释然,“舟遥遥以轻,风飘飘而吹衣”的洒脱,“聊乘化以归,乐夫天命复奚疑”的坦荡。

(二)在形式上,色彩与光线的默契。

我们之所以关注《归去来兮辞》,是因为它与水彩有着一样的色调;我们之所以喜欢水彩画,是因为它与《归去来兮辞》有着一样的情调。四幅画不约而同地采用了暗黄色调,古朴典雅中含有朦胧,完全营造出厚土乡风的氛围。光线上没有赤日当头的艳丽,也没有繁花似锦的多彩,更多的是朦胧中的空旷,空旷中的迷茫,诗人旷达之情跃然纸上。

美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图画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是使无声无色的文字教材活起来的一种途径。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真、善、美的语文王国里探幽揽胜,自由翱翔。

三、问画

齐白石说:“乍看舞剑忙起笔。”这种起笔可以作文,可以作画,图文都可以表现内容。老舍也曾反问:“如何从别的艺术门类,获取丰富的艺术生活与修养?”作为语文教师,也可按大师所指追问下去。

(一)追问编者。

文字美是语文的核心,但不是语文的唯一。语文教材是语文教育内容系统而集中的反映,是借以实现语文教学目标,发挥语文教育功能的物质基础。绘画插图,可以辅助实现语文教育的一些目标。渴盼编者不断给语文教材梳妆打扮,画画眼,描描眉,让语文教材淡妆浓抹总相宜。

(二)追问教者。

就地取材,因材施教是一条不变的教学原则。语文教师应运用美的法则,在生动形象的教学实践中传授语文知识的“真”和渗透思想感情的“善”。指导学生看画,欣赏绘画美尤为重要。这种画存在于教材,存在于生活,需要教者的捕捉,也需要教者的引导。

(三)追问学者。

自号“绘画宰相”的王憨山1986年在农村对儿子说:“一个人不在文化修养上下功夫,光学画画是画不出来的。读书是第一要素。心有‘旁’鹜,身在‘局’外,这样才有可能悟得绘画艺术的真谛。”语文学习同样要有这样的“撤退”意识,把文字画面化,把画面深入化,把生活形象化,会使我们的语文学习事半功倍。

(四)追问命题者。

高考命题决定国家人才选拔,关系千家万户,漫画类表达题越来越成为命题者青睐的题型。2005年,天津漫画寓意,2006年重庆漫画寓意与标题均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2008年同时出现三幅图画类题目,而且形式创新。全国卷地震废墟上的时钟图片、广东卷的剪纸、山东卷的相片,如同一道道视觉盛宴,让人耽飨不尽。

(五)追问考生。

图画类考题是指把图画从图片转换成文字表述的一种考题形式,是一种综合性的题型,考查学生的阅读、观察、分析、理解、概括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作为考生,首先应利用好像《归去来兮图》这样的资源,观其形,品其神,图文相济,情景相融。面对高考,考生更应把生活图景化,捕捉生活,转换情景,历练能力,做主高考。

上一篇:口语交际课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下一篇:古诗教学初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