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病人胆囊切除术中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的临床价值分析

时间:2022-10-27 02:44:34

危重病人胆囊切除术中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的临床价值分析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危重病人胆囊切除术中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的临床价值。

方法:选取我院于2011年4月到2013年5月收治的84例危重胆囊切除术患者,将其按照麻醉方法划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全身麻醉,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增加使用了硬膜外麻醉,对比两组患者的血液动力学变化以及麻醉效果。

结果:两组患者实施麻醉前,两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HR)、平均动脉压(MAP)对比无明显差异,其中麻醉维持期以及全麻苏醒拔管期的HR和MAP对比差异显著,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对危重患者实施胆囊切除术中,给予患者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可大大缓解患者的心血管应激反应,降低术后躁动率以及恶心呕吐几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医学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危重病人 胆囊切除术 麻复合硬膜外麻醉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8.019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8-0019-01

胆囊切除术为胆道外科常用手术,选用合适的麻醉方法对患者实施治疗是相当重要的。为研究全麻以及全麻符合硬膜外麻醉应用效果,选取我院于2011年4月到2013年5月收治的84例危重胆囊切除术患者,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现将其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于2011年4月到2013年5月收治的84例危重胆囊切除术患者,将其按照麻醉方法均分为两组,对照组42例患者接受全身麻醉,治疗组42例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增加使用了硬膜外麻醉。所选取的84例患者中,男48例,女36例,年龄为33-78岁,平均年龄为42±2.1岁,患者均无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高血压疾病,患者的内分泌以及肾脏系统正常。

1.2 方法。给予患者常规给氧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单纯全麻。治疗组患者在接受全麻之前先接受连续性硬膜外麻醉,取侧卧,使用t8-9锥间隙置管,于患者头部刺入椎管3-5cm,在置管穿刺成功后,取仰卧,通过穿刺的导管给予患者一定的药物补给,选用0.75%罗哌卡因作为硬膜外阻滞药物,第1次给药12ml,保持在t4-12为麻醉平面,在手术治疗过程中,每间隔45分钟增加1次4ml物,可起到阻滞神经效果。所选取的患者均在实施麻醉前使用面罩对患者实施给氧,实施诱导麻醉时可使用咪唑安定和芬太尼,肌松选用琥珀胆碱,肌松达到预期效果后可对患者实施气管插管麻醉,采用呼吸机保证患者正常呼吸,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后,复苏后即可送入病房。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检测患者实施麻醉前、麻醉维持期以及全麻苏醒拔管期的血液流变学(HR)、平均动脉压(MAP),手术结束后自主恢复时间、拔管情况以及肌松情况。根据相关标准对麻醉效果进行评价:镇静、镇痛以及肌松效果良好,术后患者无应激反射以及牵拉痛,呼吸循环正常,为优;镇静镇痛效果良好,肌松效果不良,术中轻微应激反射以及牵拉痛,血压出现明显波动,在实施对症处理后患者呼吸循环呼吸正常,手术顺利进行,为良;镇静镇痛效果不良,肌松较差,术中明显应激反射以及牵拉痛,血压波动剧烈,手术延迟,为差[1]。

1.4 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X±S),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液动力学变化(X±S)。两组患者实施麻醉前,两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HR)、平均动脉压(MAP)对比无明显差异,其中麻醉维持期以及全麻苏醒拔管期的HR和MAP对比差异显著,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麻醉效果。对照组患者实施麻醉后,优17例,良20例,差5例(11.9%),优良率为88.1%,治疗组患者实施麻醉后,优20例,良22例,差0例,优良率为100%,治疗组优良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在实施胆囊切除术治疗中,临床腹部手术中主要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方法。在整个麻醉过程中,利用气管插管可有效保证患者呼吸正常,维持心血管系统稳定,在手术治疗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胆囊切除术不同于传统的腹部手术,因其存在胆心反射,在实施手术过程中,危重患者会出现常见的心血管应激反应。危重患者其病情严重,在实施治疗过程中,应采取及时有效措施对患者实施治疗。因此,为保证手术的成功顺利进行,做好预防危重患者的心血管应激反应是相当重要的。本次研究中可以看出,治疗组麻醉维持期以及全麻苏醒拔管期的患者的HR和MAP显著下降,低于对照组的HR和MAP参数,对比差异显著,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刘闻.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与全麻在危重病人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外医疗,2013,15(8):745-746

上一篇:16排螺旋CT在胸部外伤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患者营养不良的护理方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