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新格局的思考

时间:2022-10-27 01:54:50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新格局的思考

一、基本情况

(一)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1.乡镇综合文化建设

印江县1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都有办公场所,并配齐群众自娱自乐的音响、灯光等设备。其中,每个综合文化站中央投资20万元,省级财政投资2万元、地方财政匹配2万元,为广大群众开展文娱活动提供了阵地。

2.农家书屋建设

自2009年以来,在全县17个乡镇先后实施了365个”农家书屋”建设工程。为发挥农家书屋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提高农家书屋的影响,县文化部门业务人员对农家书屋管理人员进行了逐一培训。

3.文化资源共享工程

建立了图书馆文化资源共享平台体系,新建1个县级文化资源共享工程中心和304个村级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点。坚持了天天执行免费开放图书电子阅览室制度。县图书馆建于1981年,现在建成面积达800平方米,藏书达8万册,2010年被国家文化部评为“国家三级图书馆”。

4.城区文化公共设施

“十一五”期间,印江在县财政极为困难的前提下,先后投入9000多万元新建了民族体育馆、民族体育运动场、文昌广场和4个社区文化活动室。

5.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

“十一五”期间,在全县17个乡镇实施了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33625套;完成了“十二五”期间全县农村广播电视户户通摸底调查、信息录入工作;全面完成了“十二五”期间第一批3585套、第二批5028套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任务。

6。数字化网络建设工作

2006年,在全县开通了县乡有线电视网络信号传输,对县城区先后投入600多万元进行了有线电视数字化改造,2012年,全县17个乡镇网络已全部整转结束,各乡镇所在地电视用户都可以收看到有线数字电视和收听到有线数字广播节目。

(二)文化市场管理工作

全县有互联网上网服务39家,其中,乡镇20家,县城区19家:歌舞娱乐场所8家;印刷行业2家;打宇复印14家;图书销售6家,音像销售13家。2008年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挂牌成立,每年都要会同县政法委、公安、消防、工商等部门,对全县网吧、歌舞娱乐场所进行集中整治活动,收到了较好效果。

(三)文物保护工作

以贯彻实施为重点,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加大了全县文物的普查与保护力度。一是继续开展文物“三普”田野调查工作,印江“三普”文物点287处,其中新发现207处,复查文物点B0处。2012年,通过了省“三普”办验收,在全省“三普”工作评比中荣获省“三普”办表彰为“先进集体”,并代表铜仁地区迎接国家文物“三普”检查组验收;二是对木黄会师纪念馆、新业文昌阁、木黄田氏宗祠等文物点进行了维修;对木黄会师纪念馆进行了改陈布展工作,制作了大理石会师图壁;三是坚持开展了每年的文物消防安全检查活动和“文化遗产日”宣传活动:四是在合水启动了古法造纸露天博物馆建设(贵州省龙头馆),目前正在规划、征地以及维修造纸作坊旧址;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

按照“重点优先,抢救优先”的原则,编制了8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规划和保护专项经费的申报工作。完成了第二、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工作,向省、地推荐申报代表性传承人。目前全县有8个非物质文化项目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荣誉称号。

(五)电影放映工作

建立健全了农村数字电影放映网络体系,新招聘放映员16名,基本达到一个乡镇有一名专职放映员,实现了一村一个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每年完成电影放映任务达4500多场。

(六)群众文化活动

围绕“培育特色文化,建设生态家园”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打造一批文化精品,促进印江县文化旅游经济快速发展。

一是县委、县政府坚持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搭建群众舞台。例如:每年春节都要开展《梵山印水闹新春——春节七天乐活动》;每两年举行一次民族民间文艺调演比赛活动;各级各部门利用节庆假日举行各种文娱体育比赛活动。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群众参与积极性高。二是开展文化品牌建设的创建工作。近年来,印江通过努力争取,成功创建了“中国书法之乡”“中国名茶之乡”“中国长寿之乡”三张国字号精致招牌,提高了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推动了印江文化旅游经济的建设,激发了群众的文化自信和自豪。三是利用农村思想建设“六进村”活动的开展,积极组织节目开展文化“三下乡”巡回演出活动,每年开展各类文艺演出活动30多场次,每到一处演出,群众都是热烈欢迎。通过各类文化活动的开展,既初步使公共文化服务成为常态,又不断增加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设备,从而有效地保障了人民群众基本的文化权益。

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印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但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族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发达城市的功能定位相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

(一)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缺乏“文化自觉”和政府主导意识,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总以为经济发展了,一切矛盾和问题就能迎刃而解的观念仍然存在,认为文化建设不是刚性指标,在实际工作中“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缺乏推动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经费投入力度不够。一些文化经济政策未能得到有效落实,公共文化事业的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多年来基本上只保证文化部门基本的人头经费,业务经费和文化设施经费严重不足,造成公共文化事业单位的公益性得不到充分体现,导致公共文化阵地缺乏。

(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全县文化事业底子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具体表现在:

一是建设总量不足,标准低。如县图书馆,建设年代早、设计规模小、服务起点低,只有800平方米,远远达不到县级标准;全县目前常住人口为43万、流动人口约12万,人均藏书应为0.8本,而该县目前人均藏书仅为0.2本。县文工团至今没有排练、演出场所;乡镇文化馆有馆无舍,8个乡没有图书馆:县城区内目前没有一个能满足较高水准的艺术表演演出的剧院、剧场、博物馆、音乐厅、电影院。三是建成馆舍利用率低。一些文化馆舍被一馆多用;一些文化室、图书室无人问津:一些乡镇文化站建在街道办事处或政府的办公楼里,群众要么进不去,要么不知道,严重违背了公共文化服务的便利性、均等性原则。

(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不够。一是数量不够,县文工团只有15人,而且队伍建设不稳定,由于经费少、待遇低,文艺演出节目少,演出场次少。二是质量不高,虽然有自编自演文艺节目,但精致度不够、形式单调、内容单一、手段落后,对群众缺乏吸引力。在送电影进社区上老片多、新片少。队伍建设不健全。现有的大部分文化事业单位人员结构不合理,专业人员比例低、人员老化,干部业务技能不强,整体文化素质不高,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三、下一步思路

(一)工作思路及目标:着眼全局、科学谋划、努力构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新格局。到2018年,力争使印江地方民族文化、体育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基本实现每个行政村拥有独立文化活动场地,充分发挥县、乡、村三级文化阵地堡垒作用,基本健全城乡公共文化体系,基本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县乡数字化电视网络基本健全,优秀文化传统得到有效保护、传承和弘扬:重点实施一批文化、体育项目工程,推出一批体现民族特色、反映时代精神、具有高艺术水准的文化艺术精品节目,创作生产更多更好的优秀文化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工作措施:一是建立健全公共文化设施服务公示制度,公开服务时间、内容和程序,力争在窗口接待、场所引导、资料提供以及内容讲解等方面,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增强对人民群众的吸引力;二是完善现有民族陈列馆、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公共文化设施对人民群众免费开放制度;三是实行定点服务与流动服务相结合,鼓励城乡资源共享利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社区和农村延伸;四是采用政府购买、补贴等方式,向基层、低收入和特殊群体提供免费文化服务:五是促进数字和网络技术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应用,建立数字广播电视信息平台、数字电影放映网络系统、网络图书馆、网上博物馆和群众文化活动远程指导网络:六是支持民办公益性文化机构的发展,鼓励民间开办博物馆、图书馆等,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三)几点建议

1.建议国家给予政策、资金支持,在每个行政村明确一名专职文化辅导员抓群众文化工作。

2.建议上级为县级文化馆配送演出舞台专用车,便于下乡开展文艺演出。

3.建议上级把村级文化活动室建设纳入“十二五”规划范畴,在每个行政村建设文化活动室,并配备相应设备,尽最大能力满足群众文化活动需求。

4.建议上级主管部门,抓住“十二五”期间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机遇,争取资金在各县城区建设标准化数字电影院和综合大剧场,满足城区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6.建议上级加大对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专项资金投入力度,确保地方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得到有效保护、传承、开发与利用。

上一篇:宽阔水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下一篇: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