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青少年犯罪问题

时间:2022-10-27 01:24:10

浅析我国青少年犯罪问题

摘要:青少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接班人,教育和培养好青少年,是我们中华民族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根本大计;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基础工程。然而,当前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社会亟待整治的问题之一。如何预防和解决青少年犯罪,不仅是政府的事,更是我们每一个国民,每一个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本文中笔者通过典型案例及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中的一些主要方法,浅析了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且提出了相应的预防对策。

关键词:案例 青少年犯罪 对策

一、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及危害性

(一)案例

案例1:据荆楚网消息报道:9名青少年,在不到1年的时间里,盗销200余台电脑的主机及配件,涉案总价值近50万元。据警方介绍,刚满16岁的王某和17岁的谌某,初中毕业后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为了解决在网吧的吃、喝、住所需的费用,他们通过QQ商讨作案方式。据主犯谌某告诉记者,该犯罪团伙均是通过网吧上网认识。由于没有经济来源,抢劫成了他们惟一的进钱方式。

案例2:2015年12月5日,湖南创新实验学校老师滕昭汉在办公室内被其学生用水果刀刺中身亡。事后,嫌疑人龙某被当地警方刑拘。其同学介绍,事发前公布了两门考试成绩,龙某只得了9分和7分,龙某被班主任叫家长来学校,当着家长面将其老师杀死,被警方带走时,其父母难过的流下眼泪时,嫌疑人的脸上不仅没有悔过的表情,反而嫌疑人却很淡然,面部带起微笑跟随警方。

(二)我国青少年犯罪现状

以上案例是我国关于青少年犯罪的典型案例,可以直接反映出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当前,我国青少年犯罪问题比较严峻,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及其高度重视。自1997年到1999 年,青少年犯罪全国总人数由199212人上升到221153人,青少年罪犯占刑事罪犯比重已达36.7%。自2001年到2011年,青少年犯罪全国总人数由253465人上升到282429人。从以上“中国法律年鉴”及其典型案例统计数据自21世纪以来,青少年违法犯罪所呈现出新的特点。第一,青少年犯罪数量持续增加突出,犯罪率于上升趋势;第二,青少年犯罪的初始年龄已经提前;第三,青少年犯罪类型与形式上出现智能化、团伙化等趋势。

现以广东省为例,首先,自2008至2012年来共44508名青少年罪犯, 故意伤害罪5616人,占12%;其次,涉及盗窃的罪犯和抢劫人数为28792人,占比65%;还有抢夺罪2202人,运输、贩卖、走私、制造罪1607人、寻衅滋事961人和罪罪1072人,绝大多数是暴力型犯罪或财产型犯罪。青少年罪犯总数占全国青少年犯罪总数的比例逐年上升,从2008年的9.91%上升至2012年的14. 82%。(数据来自于2009-2013年间份的《广东省统计年鉴》和《广东法院年鉴》)。综上所述,青少年犯罪危害是比较严重的,需引起我们大家的关注。

(三)我国青少年犯罪的危害性

1.对自己的危害

青少年犯罪会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埋葬自己的前途。第一,学习知识难,加上环境的关系,根本不能接受以往的正规教育。第二,就业困难,由于知识水平有限,犯罪青年就业受阻。

2.对社会的危害

青少年犯罪对社会的危害也是不可言喻的。首先,表现为物质性的危害,由于青少年犯罪形式的多样青少年犯罪往往会不计后果,从而引起社会治安秩序的混乱及其社会的不稳定性;青少年犯罪所侵害的财产会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进步。其次,表现为非物质的危害,比如,盗窃,杀人,抢劫,等暴力型犯罪会使人在上班时间会害怕车被盗窃,会担心门窗被撬。

3.对国家的危害

青少年犯罪行为,是对国家的制度,国家的利益的挑战,那些保卫国家利益的警察和部队等力量对犯罪分子进行打击,而这过程,就会投入大量的物力,财力和人力。

4.其它危害

由以上案例二得知,犯罪人龙某的父母对龙某杀死老师此事痛不欲生,从而导致严重的精神分裂,让父母的心血顷刻化成乌有。由此,青少年犯罪具有严重性、可怕性、以及对家庭的毁灭性。

二、青少年犯罪的成因的分析

(一)青少年生理及心理发展的自身矛盾引起

青少年期在生理及心理上所出现的特殊性,即所存在的危机和矛盾,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首先,青少年阶段的个体的生理发育十分迅速。其次,青少年生理变化与心理发展中的矛盾性会导致出现很多问题。最后,青少年心理发展中的幼稚性。

(二)家庭因素

据审理案例1的法官的分析,9个青少年犯大多都属于单亲家庭,均缺乏正常家庭的教育,由此可见家庭的教育在青少年阶段的缺失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因素。家在多数人心里是美好形象的代言词,但在案例1中的青少年身上,家是个抽象的概念,早已分崩离析、荡漾不存。

一方面,由于青少年的思想的可塑性和模仿性,另外一方面,家庭父母的生活方式、教育方法不当等也极易诱发青少年犯罪。最后,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造成大量留守儿童。

(三)学校教育因素

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还没有最终实现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在一个以分数衡量一切的学校环境氛围下,教师依然是唯分数是瞻,导致很多学校只教书不育人。在教育内容上,德育与智育关系失衡。正如案例2中的少年犯一样,通过综合分析这些犯罪的未成年人的家庭情况、成长经历和性格特征,可看出,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淡薄,是导致其犯罪的直接原因。

(四)社会环境的不良因素

正如案例中的主犯辛某告诉记者,他和其他人大都是网吧上网打游戏认识的,由于聊天玩游戏时特别“投缘”,然后就逐渐熟悉起来。虽然网络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但是网络上的东西真假难辨,活跃于其中的人也是良莠不齐,青少年由于缺乏是非判断的能力,因而很容易受到网络上不良信息的侵蚀和不法分子的蛊惑。其次,文化多元化及其对价值观的误导。从而迷失自我,最终走向犯罪之路。最后,由于西方国家的文化的冲击传入青少年的土壤。正于案例2中所犯罪的青年一样持刀杀人酿成了无法挽回的局面。

三、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对策

(一)加强家庭教育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防止青少年犯罪,首先应从家庭抓起。学校对青少年进行了整体上的普遍引导,但是对青少年有个别性、针对性的引导则需要家庭实现。一个和睦健康的家庭,父母如果教育得当,就能够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塑造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从而有效地防止其犯罪心理和行为的产生,因此家庭教育是最为之关键的一步。

(二)强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

在校园教育方面,除了加强政治思想品德教育之外,还需要针对青少年适时适当地举行相关讲座,及时的η嗌倌杲行心理辅导。此外,教育者应该以正面直接的方式,明确地给受教育者阐明道理、提出要求、主动设防的方法,让受教育者正面直接的了解这些知识,将潜在的内心犯罪意识及犯罪行为及时地扼杀在萌芽中。

(三)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正像案例1中的青少年,他们在网上认识,彼此相互投缘,产生了所谓的“兄弟义气”,体会了在家庭中,学校里体会不到的情感。因此,这就要求教育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坚持以人为本的精神,以学生为中心,要增强亲和力、渗透人文关怀、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思想,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感召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四)帮助青少年树立自我规范意识

1.学会自我反省

在案例1中对于交叉结伙作案的青少年犯罪行为,教师以及家长都应当积极引导和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检讨和自我反省,让学生学会自我反省自己思想和行为,以此来进行自我剖析、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监督,对长期以来存在于思想上的错误观念进行清理。也就是个人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检查对照,寻找差距和不足的道德修养方法。

2.自我管理

第一,自觉运用规章制度和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第二,青少年学生应受自我意识的支配,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行动。第三,青少年应学会自己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

四、结语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这句出于一百多年前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的话,它寄望中国少年进取、创新、有所作为,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的心,振奋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情感。青少年被喻为“祖国的花朵、八九点钟的太阳”,是国家的希望所在。面对着青少年犯罪日益增加的状况,国家和社会及其家庭三方必须综合起来一起应对。这样,我们的青少年才能健康成长,为祖国的发展振兴而贡献出应有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D].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D].人民出版社,2009

[3]黄志斌.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D].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

[4]中国法律年鉴[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

[5]廖菁.基于社区治理的青少年犯罪问题研究――以广东省为例[D].兰州大学,2014.

[6]王培刚.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个性特征研究[J].青少年犯罪研究,2005,(01).

[7]管梦影.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及对策[J].法制与社会,2009,(06).

[8]周运清等.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家庭因素及其预防[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5,(03).

[9]汤琼.当前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原因和对策[J].法制经济,2008,(02).

(作者简介:张卷,研究生,广西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上一篇:展现老区风貌 推动老区发展 下一篇:要为人民群众做实实在在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