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申办奥运成功背后的四个“狙击手”

时间:2022-10-27 01:16:36

伦敦申办奥运成功背后的四个“狙击手”

他们向巴黎射出的四发子弹 弹弹致命

2011年3月15日,伦敦奥运会就将启动门票的全球销售,目前各类预订已达200余万张。虽然在筹备奥运的过程中,伦敦一直走的磕磕绊绊,场馆预算不够、受到部分市民的反对,奥运期间的安全问题令人心忧……但是又每每化险为夷。这种在曲折中前行的轨迹与伦敦申奥时的状态巧合地相同。

伦敦是在最后一刻进入角逐2012奥运会主办权的行列。申奥之前,整整两年,巴黎一直在申办过程中给人以遥遥领先的感觉。然而就在最后一夜,伦敦在2012奥运主办的争夺战中“篡位”成功。惊诧、不解、置疑……结果揭晓的一刻,全世界都被深深震惊。虽然在之前的很长时期,伦敦申奥一直给人以疲软的印象,然而在最后的冲刺阶段,伦敦成功地凭借四颗精准的子弹击倒巴黎,成为最终的胜者。

第一发子弹:乘坐四站伦敦地铁

开枪人:塞巴斯蒂安・科

结果:考察小组赞扬伦敦“踏实地解决了自己的问题”

如果历史可以回放,巴黎人会发现2005年2月16日其实是个充满“杀机”的日子。这一天,国际奥委会评估小组开始对伦敦进行考察。当时,巴黎人对此放心得很:伦敦完全不被看好,成功希望还不如马德里。

交通混乱、公众和政府支持差,每一条都可以直接要了伦敦的命。

然而在这次考察中,老谋深算的伦敦奥申委用一系列手段,成功挽住了评估小组的心。除了强调超过80%的支持率和布莱尔政府的态度之外,让评估小组乘坐的四站伦敦地铁,绝对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公关经典之作。

伦敦交通差,这在考察之前几乎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事情。地铁经常性的晚点、繁琐而复杂的换乘、以及高峰时间让人绝望的堵车,让所有人都不相信这套系统能够承担一个月的奥运运输业务。

在申办的第一天开始,伦敦奥申委主席塞巴斯蒂安・科就意识到了这个“命门”。面对评估小组挑剔的目光,他选择的不是回避,而是“积极”地邀请评估小组成员坐上四站伦敦地铁。

可以想象,如果评估小组在高峰时间,来到伦敦市中心那些闷热、拥挤的车站,看到破旧的列车,车门与站台之间一米的“鸿沟”,把门挤破的人群,和因为误点而发怒的上班族,那么伦敦当时就可以宣布退出竞争了。

伦敦奥申委先用车把评估小组成员拉到斯特拉福德――奥运会未来的主体育场进行考察,避开高峰时间之后,在中午安排奥委会委员们上车,乘坐列车最新、设施最好(全程安装屏蔽门)的朱比利线,从斯特拉福德坐到北格林威治站下车。

在中午时分,这一段地铁经过的全是住宅区,全程几乎没有什么乘客。于是评估小组看到了通畅的线路、先进整洁的站台和列车,一举改变了“伦敦交通差”的印象。在6月的评估报告中,考察小组赞扬伦敦“踏实地解决了自己的问题”。在这份报告出台后,英国各大媒体不约而同地预测道:伦敦已经与巴黎并驾齐驱了。

第二发子弹:申奥的政治角力

开枪人:塞巴斯蒂安・科

结果:巴黎“铁票”临阵倒戈投给了伦敦

记住塞巴斯蒂安・科这个名字吧。1980年和1984年奥运会1500米的双冠王,本届伦敦奥申委主席,当之无愧的申奥头号功臣。通过这次申奥,他向人们证明自己的政治天赋与运动才能同样出色。在过去几个月里,他几乎不间断地会晤各个国际奥委会委员,以组建他的“支持伦敦联盟”。在新加坡的最终表决前,流传着他与很多委员的“神秘约定”。传说也许永远无法证实,但结果是:原本软硬件都不占优的伦敦,在最终投票中完胜巴黎。

众所周知,申奥其实是一场政治角力,大多数委员并不是按照评估报告投上自己的选票,最终陈述对绝大多数委员没有太大作用。如何在投票前说服委员投票给自己,才是申奥成败的关键。

最终投票前一个月,《卫报》列出了5个对申奥成败影响最大的委员,其中包括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国际田联主席迪亚克等。当时《卫报》预测,这5个人中,3个倾向巴黎,2个倾向马德里,没有人会帮伦敦的忙。

更要命的是,英国媒体已经把国际奥委会惹毛了。

BBC不计后果地抖出国际奥委会委员斯拉夫科夫贿选事件,更让伦敦的形象在国际奥委会雪上加霜。

没有人知道,塞巴斯蒂安・科到底用了哪些手段来说服国际奥委会委员。一个说法是,凭借与萨马兰奇的良好私交,他得到了前国际奥委会主席的承诺:如果马德里提前出局,萨马兰奇控制下的所有选票都将倒向伦敦。另一个传言说,由于塞巴斯蒂安・科和布勃卡是“小兄弟”,后者已经铁定把票投给伦敦……

我们或许无法确认这些说法的真实性,但一个令人震惊的结果是,在最终投票时,原本认为是巴黎“铁票”的国际田联主席、塞内加尔人迪亚克,居然临阵倒戈,把票投给了伦敦。另一个清楚的事实是:在英联邦的20多张“铁票”之外,每一轮结束后,伦敦的票数都在稳健地增长。

显然,塞巴斯蒂安・科在这场政治角力中获胜了,无论他用的是什么手段。

第三发子弹:打出“青春牌”增加亲和力

开枪人:前英国首相布莱尔

结果:“不停与人拥抱”的布莱尔明显压倒了时任法国总统的希拉克

最终投票日前,《泰晤士报》在一篇评论中写道:“巴黎是好,但巴黎只是个博物馆,里面都是老迈的东西。而我们伦敦却洋溢着青春的气息。”英国人向来以守旧顽固著称,但这一次却出人意料地以“青春牌”出击。相比巴黎过于“规矩”的招法,“青春伦敦”的提法显然更令人印象深刻。在一场实力接近的角逐中,有时候印象也有可能是致命的因素。

这其中,不得不提的是贝克汉姆。用他作竞选大使曾经成为伦敦申奥的一个笑柄,因为贝克汉姆没有参加过奥运会。罗格也曾经多次含蓄地批评利用贝克汉姆抓眼球的企图。但从结果来看,选择贝克汉姆是一招好棋。正如BBC评论的:“贝克汉姆绝不仅仅意味着一个体育明星,他也是时尚、青春的代名词。”虽然人过中年的奥委会委员不同于“追星族”,但贝克汉姆、霍尔姆斯等人体现出的青春气息,恰好契合着国际奥委会近年来“喜新厌旧”的口味。

在申办成功后,几乎所有伦敦申奥代表团的成员都得意地重复着一个细节:“我们问一群孩子,你们谁想2012在家门口夺冠军?每一个人都举起了手。”类似的煽情细节在伦敦申奥过程中比比皆是,连同他们改造斯特拉福德地区的计划,一切都迎合着国际奥委会的期待:通过奥运会提升和发展一座城市。

决战前两天,本来应该留在苏格兰等待G8峰会的布莱尔,突然飞抵新加坡。一到狮城,他就“加快节奏,不停与人拥抱”,与各个国际奥委会委员进行密会。在这场裸的拉票角力中,长于说辞的布莱尔明显压倒了法国总统希拉克,极大地改变了伦敦和巴黎的实力对比,路透社在回顾伦敦申奥成功的文章中就特别指出,布莱尔在新加坡的2日斡旋,是伦敦获胜的决定因素之一。

第四发子弹: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开枪人:英国王室

结果:相比“务实”的英国政府,“务虚”的英国王室以情动人

2012奥运会的主办权在新加坡揭晓,在最后的那段时期里,五大竞选城市纷纷打出了自己手中最后的王牌。美国的前第一夫人希拉里亲自出马为纽约申奥做最后的陈述,而盛产体育明星的俄罗斯则一口气派出了网球名将卡费尔尼科夫、体操明星涅莫夫,西班牙王后索非亚也出现在马德里的申奥阵营中。

相比对手的“豪华阵容”,英国则显得“清汤寡水”,因为英国王室对申奥的态度一直以来都是暧昧不明。

但是,在最后一刻,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的掌上明珠安妮公主出现在了新加坡。

在面对媒体的采访时,安妮公主拒绝将她此次新加坡之行和伦敦申奥联系起来,公主声称“好几种原因”促成了自己此次的新加坡之行。

为了避免给外界造成英国王室全力支持伦敦申奥的基调,作为国际奥委会资深委员的安妮公主很少向外界透露王室对伦敦申奥的态度。不过在申奥的最后关头,安妮公主还是答应作为伦敦申奥代表团的主席出现在新加坡。

和美国前第一夫人高调亮相为纽约拉选票有所不同,安妮公主为伦敦竞选的风格和英国王室一贯的作风倒是非常吻合。由于此前伦敦在已经在申奥中失败过三次,因此安妮公主在这一关键时刻所采取的行动充分体现了英国王室的优雅与镇定。

她压根没有提及伦敦在申奥失败中所体现出的锲而不舍精神,聪明的安妮公主将人们的注意力拉回到了1948年,二战后的欧洲满目创痍,百废待新,那一年只有伦敦主动接过了承办奥运会的重担,而1948年的伦敦奥运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更是一种体育精神永驻的标志。

“当时没有哪个城市愿意承办,只有伦敦,也许很多人已经忘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伦敦奥运会的特殊意义,对于英国而言这是一次值得纪念的体育盛会,它将永载英国的史册,永远!”这段饱含深情的“回忆”不仅为伦敦增加了历史的厚重感,相信更是让国际奥委会的官员们把胜利的天枰倾向了英国。

而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也发出了最后一波极其煽情的攻势。她对国际奥委会的官员们发出了邀请:“我想在2012年,在这里,再次宴请你们。”

所以说,狠角色一般是到最后才发力的。

上一篇:百天煎熬终获自由申思\祁宏回家过年 下一篇:漫漫留洋路,为何越走越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