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儿童的模仿特征

时间:2022-10-27 12:09:12

谈儿童的模仿特征

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儿童许多能力的获得大大依赖于模仿,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模仿是他们最初认识世界的手段,也是他们掌握实际生活知识的基本形式。正是在模仿成人的行为过程中,儿童才从“生物人”发展成为“社会人” 。

我认为儿童时期模仿心里的发展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模仿的无选择性

儿童善恶好坏的观念很薄弱,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所以他们不能有选择地对事物加以模仿,如:许多儿童模仿别人口吃的现象,模仿跛子走路的姿势。他们不知这种模仿是好是坏,只觉有趣,就拿来模仿。俗话说:跟好学好,跟坏学坏。这句俗语充分体现了儿童时期模仿的无选择性。

二 、从盲目的模仿到有理由的模仿

4岁以前的孩子,对周围的一切都会产生强烈的兴趣,见到别人干什么,就想学什么。例如:看见妈妈烧饭,就模仿妈妈烧饭的动作;听到老师表扬某某小朋友上课坐得好时,他就立刻模仿别人坐的正确姿势。然而,他们并不明白这些模仿动作的真正意义。只有到了幼儿后期,儿童逐步形成了判断道德是非的初步能力,模仿才从盲目的模仿发展到有理由的模仿。比如:在玩“乘火车”的游戏中,孩子们懂得要遵守纪律排队买票,明白“司机”与“乘客”的关系。正是在这种模仿成人生活的游戏中,儿童初步了解了劳动的具体内容,理解了社会的道德观念,养成了服从集体纪律的习惯,培养了自我调节控制的能力。

三 、从行为的模仿到关系的模仿

从幼儿前期到幼儿后期,儿童的思维从简单的具体形象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与此同时,儿童的模仿也从简单地反映生活的现象发展到反映生活的本质。比如,同是“当医生”这个角色的游戏,对于小一点的孩子和大一点的孩子有所不同:幼儿前期,这一游戏的主要内容是拿注射器给“病人”打针,用听筒给“病人”听诊,他们主要是模仿医生使用医疗用具的动作;幼儿后期,这一游戏的内容则是模仿病人和护士之间、大夫和病人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医生对病人的关怀、护士对病人的安慰、医生的社会职责等等。这说明孩子们越来越深刻地了解了成人的社会活动的本质。

四、从外部的模仿到内部的模仿

从学龄前初期到学龄前后期,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儿童的行为也由他人调控向自我调控转化,依附性逐渐减弱,独立性慢慢增强。与此相适应,儿童的模仿也从外部行为的模仿逐步转化为内部行为的模仿。例如,性别角色的形成就是这样:四岁左右的儿童还没有性别意识,四岁后开始了性别角色的分化。初始阶段男孩子主要是模仿和认同父亲、哥哥的行为,初步养成了男女孩子不同的行为方式。到了学龄前后期,在朋友、师长的不断鼓励、强化和影响下,社会上千百年来形成的男女不同的行为方式,逐步由外部模仿而“内化”为他们的行为准则。于是男孩有了刚强的男性化的性格,女孩则有了温和、举止斯文等女性化的性格特点。

总之,儿童期的模仿是有其独特的特征。儿童期的模仿对于儿童的成长有特殊的重要意义。作为家长及幼教工作者,应了解孩子的模仿特征,正确引导孩子的模仿行为,要以身作则,为儿童树立模仿的榜样,为儿童选择和创造良好的模仿环境。

上一篇:新课程下的物理教学之我见 下一篇:教师人格魅力在教学中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