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理契约企业员工的管理策略探究

时间:2022-10-27 11:37:50

基于心理契约企业员工的管理策略探究

摘 要: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日益强烈,只有把握了人才,做好企业员工的管理工作才能增强企业实力,确保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心理契约与商业契约相对应,在激发员工积极性,增强其认同感与归属感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论文结合笔者研究,分析了心理契约对于企业员工管理的重要作用,最后探讨了给予心理企业员工的管理策略。

关键词:心理契约;企业管理;员工;策略

心理契约与传统的组织商业契约相比,具有主观性、双向性、动态性以及不确定性的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对于人才的依赖度越来越高。如何有效管理员工,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并增强对企业的忠诚度成为每个企业管理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心理契约在企业员工管理中的作用

企业的生产、经营与发展离不开员工的努力,而企业更是员工实现自我、创造价值的舞台。心理契约能够推动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和谐统一,推动其共同发展。

1.构建员工与企业的稳定、和谐关系。企业员工,尤其是核心员工往往更在乎自己的前途、职业生涯的发展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会不断寻找更加适合的发展空间。如果企业不适合自身发展,往往导致核心员工的流失。借助心理契约,企业就能够清楚的掌握员工最迫切的需求,了解员工的期望,从而有针对性地满足他们。这样一来,员工的需求得到满足,在企业中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环境与平台。与此同时,心理契约还引导员工了解企业的组织目标,从而使得双方建立一种相互理解、相互协同的良好关系,确保企业员工的稳定。

2.激发员工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心理契约能够有效地激发员工工作的热情与积极性,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除此以外,心理契约还能有效改善员工与企业之间沟通的效果,从而提高工作的效率,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3.降低企业管理成本。心理契约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上的承诺,心理契约能够为企业提供更为多样的管理手段,提高员工管理的效率。心理契约通过使用心里承诺的方式挽留核心人才,更可以发掘出员工的潜能,实现企业效益的提升。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就意味着可以在改善企业与员工关系的同时降低管理的成本。

二、基于心理契约企业员工管理策略探讨

1.坚持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能够增强企业凝聚力,进而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与生产水平。所以说,在以心理契约为基础的企业中,加强员工管理就必须营造浓郁的企业文化氛围。而要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就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为企业员工提供有力的保障,营造出和谐的氛围。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与认同感能够有效激励员工,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共同发展。

2.基于心理契约的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众所周知,心理契约的特点使得企业必须对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负有一定责任。只有员工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才能实现自身价值,企业也才能从中获取相应的利益。所以说,企业必须对员工的职业发展需求有着充分的了解。给员工提供一定职业生涯评估机会,引导员工认识到自己的职业需求。另外,企业要想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工作,就应该制定详实的计划,将员工与企业联系起来,给与员工信心。这样员工才能与企业形成长久的互利合作的关系。

3.展示美好的企业远景。企业的发展潜力以及员工能从中获得什么一直是保证员工认同感的基础。如果企业无法为员工描绘出未来的发展方向,或者员工认为自身的奋斗目标与企业发展不一致,那么必然导致人员流失。一般来说,企业在塑造远景时应结合员工的人生观、价值观,并具有挑战性,引导其认识到只有经过奋斗与努力,才能获得成功,与企业一起创造辉煌。

4.适当授权,提升参与度。对于那些核心员工来说,适当授权以便提升其参与度可以有效的增强企业与员工彼此的协作性。为此,管理者应该根据员工的能力设计出相应的工作流程与难度,并赋予其恰当的权力,令其承担一定的责任。通过提升参与度可确保员工意识到自身与企业息息相关。

5.构建公平公正的奖励、竞争机制。在基于心理契约的企业中,员工对公平公正的奖励与竞争机制更加重视。实践证明,只有采取公平的激励措施,才能极大的激发员工的积极性。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员工的激励方式必须是多样的,采用物质激励与非物质激励相结合的方式。而竞争也同样如此,必须完善相应制度,引导并规范员工的竞争,避免恶意竞争等问题的出现。

三、结语

综上所述,心理契约在提升员工忠诚度,激发工作积极性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作为一个复杂的心理结构必须配备相适应的企业管理制度。企业管理者必须认识到,基于心理契约的企业员工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员工的职业发展。实践证明,管理者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通过构建和谐的企业文化,制定科学的职业发展管理并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等方式,构建一个动态化的心理契约管理模式,保障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娟、陆玉梅、彭荷芳.基于心理契约的新生代员工忠诚度分析――以常州制造业为例[J].商业经济,2015(02).

[2]黄佳.从心理契约违背透视保险公司人才流失[J].品牌,2015(02).

[3]黄元春.酒店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的管理机制研究[J].北方经贸,2015(01).

上一篇:对新时期人力资源管理的探讨 下一篇:山西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