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树凹地区剩余油富集规律研究

时间:2022-10-27 11:19:29

梨树凹地区剩余油富集规律研究

【摘要】下二门油田梨树凹地区的主要含油层位为核二段Ⅲ至核三段Ⅲ。梨树凹地区构造相对简单,断层不发育,构造形态为一南东向北西倾伏的鼻状构造,含油面积小、散、多。物源主要来自东北的侯庄方向,也存在近源扇水下扇和重力流水道砂体,规模较小,为近源水下扇分扇根、扇中和扇端亚相。区块由于受岩性油气藏与微幅度构造影响油气藏规模小、识别和预测难度大、油层叠合性差,含油高度较低、含油宽度较窄等特点限制,在开采开发中对剩余油富集的评价认识困难大,描述剩余油富集的规律难度大。本文从构造特征、储层沉积特征、纵向上油层分布特征、平面上含油分布、油藏控制因素、油藏类型等几方面进行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剩余油富集规律 评价 认识 描述 探讨

梨树凹地区油藏类型按成因可分为构造-岩性油藏、断鼻构造油藏及透镜状油藏三种,北部砂体多为构造-岩性油藏,处于辫状河三角洲砂体前缘带,与鼻状构造相配置。东南部砂体多为断鼻油藏,受边界断裂及鼻状构造控制,油藏含油面积较小。梨树凹地区主要含油层位H2-H3段,油层埋藏深度1500.8―2685.6米,纵向上含油井段长达1184.8米。梨树凹地区纵向上主要含油层位分布在H2Ⅲ、H2Ⅳ、H2Ⅴ、H3Ⅰ、H3Ⅱ、H3Ⅲ等6个油组,14个小层18个油砂体中。计算18个油砂体,在各油组顶面构造图上圈定含油面积:6.5km2,叠合含油面积2.64km2,计算地质储量206.47×104t。储量丰度78.2×104t/km2,该区块油藏埋深1500.8-2685.6m,平均千米井深日产油0.5-3.6t/km・d,属中深层、低丰度、低产量、小型油田。

2 储层沉积特征

根据对梨树凹地区砂层岩性及录井显示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该区主要接受两个物源的沉积。一是来自于搬运距离近、堆积范围较小东部边界大断裂老山的冲积锥砂体,该砂体搬运距离近,结构成熟度和成分成熟度低,岩性主要为粗砂岩和含砾砂岩。二是来自于北部的候庄三角洲砂体:该砂体是梨树凹地区的主要成岩砂体,由于该砂体搬运距离远,分选好。磨圆度好,但岩性普遍较细,多为细砂岩到粉砂岩,大部分为泥质胶结,胶结较疏松较致密,是较理想的油气储集层。部分层见到较好的录井显示。

3 油层分布特征

4.1 平面剩余油分布

梨树凹区块剩余油为185×104t,其中75.24%的剩余油分布在主力层,平面上主力层剩余油主要分布在主力层的主体区,占梨树凹剩余储量的48%,具有剩余油饱和度低,但储量丰度高的特点。

4.2 纵向剩余油分布

受层间、层内非均质性影响,各单层动用程度差异较大,剩余储量集中分布在H2Ⅳ51、Ⅴ15、H3Ⅰ91、Ⅱ52、Ⅱ61、Ⅲ25.6、Ⅲ42主力层,其剩余储量为140×104t,占总剩余储量的75.24%。非主力层剩余储量46.01×104t,占总剩余储量的24.76%。

4.3 构造控制型剩余油

梨树凹地区剩余油受构造控制,在平面上普遍存在构造控制型剩余油,由于主要控制油水边界,油层均分布在高部位,低部位为水层。该地区构造特征总体上呈一个鼻状构造、―个构造带及两个凹陷区,对油气成藏最有利的为鼻状构造。从油藏分布特征看,鼻状构造形成的有效圈闭,油气均可成藏,符合剩余油分布的规律。

4.4 岩性控制型剩余油

梨树凹地区岩性变化大,受岩性变化形成的剩余油是该地区剩余油分布的另一规律。主要有集中类型:

(1)部分远物源砂体均向鼻状构造上倾方向尖灭,形成有效的岩性遮挡,形成剩余油;

(2)斜坡带上发育的砂岩透镜体,形成岩性变化的剩余油;

(3)近源的水下扇,向扇根方向由于分选差而形成有效的岩性遮挡而形成的剩余油。

5 结论与认识

梨树凹地区鼻状构造背景决定油气运移指向,三角洲砂体为油气运移提供良好通道也为聚集提供良好场所,在岩性变化大的影响下,剩余油尽可能地想有利于富集的构造控制区、岩性变化形成的遮挡区,是梨树凹地区剩余油分布的规律,是后期挖潜的潜力区。

上一篇:油田区块产能建设地面工程风险控制研究 下一篇:钢质输油管道腐蚀与防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