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

时间:2022-10-27 09:22:09

中医诊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2-0381-01

【摘要】糖尿病所形成的持续性高血糖症能够引起全身多器官多系统的损伤,甚至会致死、致盲、致残,严重的威胁人类健康。因此,如何有效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控制病情,也成为医学界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总结分析中医诊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方法,为该病的中医辨证治疗提供必要的临床资料。

【关键词】糖尿病;并发症;中医治疗

糖尿病(简写为DM)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日益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它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综合征,系胰岛素分泌缺陷及(或)其生物效应降低,是胰岛素抵抗而引起的,中医称之为消渴症,临床表现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及体重减轻,久之会造成心、脑、肾、眼底、足等全身多器官多系统并发症,近年来,随着发病率的日趋升高,多种血管神经并发症越开越常见,它也是引起致死、致盲、致残的主要因素,因此寻找糖尿病的治疗方法越来越备受关注。糖尿病基本病机为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由于中药具有疗效稳定、毒副作用少的优点,因此中医治疗糖尿病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中,临床上通常以具有滋阴清热、生津止渴、滋补肾阴功效的中药治疗[1],本文对糖尿病中医证候及其常见并发症进行了回顾性总结,现报告如下。

1病机及并发症

痰湿、热毒、脉络瘀阻是导致糖尿病的重要发病基础,消渴的主要病机分为两种,第一先天禀赋不足,饮食不节,经常食用肥甘厚腻及辛燥刺激的食物,致使脾胃腐熟运化不利,进一步引起脾胃积热,津液亏虚;第二精神创伤或思虑过度,致使肝气郁结、肝郁化火[2]。郁热伤其肺阴,又因肝肾同源,肝火则耗伤肾阴,引起肾阴亏虚,使肾固摄作用降低,同时肾水枯竭,虚火内生,引起肾虚肺燥胃热俱现,因此患者会出现尿频、量多,并见口渴,同时火热炽盛,使火炎于上,津液泄于下,极易引起消渴的现象,再加上先天禀赋不足,脏腑功能失调等原因,更易引发消渴症。糖尿病经常会因全身多器官多系统损害而导致并发症,治疗上采用标本兼治的治疗原则,临床常见的并发症及兼症主要包括继发胸痹、目疾、眩晕中风、并发水肿、足痿等。

2中医治疗

2.1活血行气法

经长期的临床发现,大多数糖尿病患者,临床上多饮、多尿、多食及体重减轻的症状并不明显,大多表现在身体某部位血瘀,如肢体麻木或疼痛,下肢紫暗及舌质暗紫瘀斑,因此在治疗上可用具有活血祛瘀、行气止痛功效的中药,如四物汤或血府逐瘀汤,方中组成为川芎、枳实、当归、元胡、桃仁、红花等,加益气的药辅佐,如白术、黄芪,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加减药物,若患者伴有血糖、血脂升高,加入降血糖、血脂的中药,如瓜蒌、山楂等;瘀阻血脉者,加水蛭;痰浊者,加姜半夏。

2.2清热法

临床研究表明在糖尿病早期的时候,热邪是引起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3],因此在治疗糖尿病的同时,加用清热功效的中药是十分必要的,但与此同时活血化瘀治法也应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的始终,配合健脾固本的中药,使用的方剂如加味参芪地黄汤,方中组成为黄芪、黄芩、生地、山药、山茱萸、赤芍、苍术、茯苓、白术、葛根等。具有滋阴清热功效的中药在治疗无典型症状2型糖尿病方面,效果极其显著[4]。

2.3滋补肝肾法

若患者伴有腰膝酸软,眩晕耳鸣,五心烦热、低热颧红、失眠多梦、舌红、苔黄等症状,则应以滋补肝肾为主,使用的方剂如杞菊地黄丸或麦味地黄汤,方中组成为杞果、桑叶、熟地、山萸肉、黄芪、赤芍、泽泻、女贞子、桑葚。

3并发症的中医治疗

3.1糖尿病末梢神经病变

糖尿病末梢神经病变是糖尿病临床常见并发症之一,主要表现在肢体疼痛上,此病从中医角度可看成是津伤日久,必累及阳,阳虚则无以化生气血致使气阴两虚、脉络瘀阻,因此临床常选用补阳还五汤或针刺配合药物穴位贴敷治疗方法。

3.2糖尿病性脑血管病

临床证实痰浊瘀血及痹阻血脉是导致糖尿病并发症的主要原因,而长时间的气阴两虚、痰阻及脉积是引发糖尿病性脑血管病的主要因素,因此在临床治疗上通常选用具有活血化瘀及化痰清热功效的中药,如甘露降糖散或益心通脉方。

3.3糖尿病肾病

患者早期肝肾阴虚,治疗时宜选用具有滋养肝肾、清热明目、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药,可使患者消除水肿,控制血压及尿蛋白,对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肾功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临床选用的中药,如滋肾化瘀益气汤或降白保肾汤,都能延缓肾功能下降。

3.4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以益气养阴为主要功效的中药,在治疗早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上有显著的疗效,能够改善视网膜血液循环,利于出血的吸收,延缓或终止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提高患者视力,治疗时选用滋肾健脾化瘀方或六味地黄汤合四物汤,临床效果明显。

3.5糖尿病胃轻瘫

临床张永生[5]采用旋覆代赭汤配伍针灸或温胆汤治疗糖尿病胃轻瘫,临床效果显著。

4小结

由上可知,糖尿病的中医病机多样,其中涉及大部分机体脏器,由于中药具有副作用小、疗效稳定、有效等优点,再加上临床方药丰富,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因此中医全面介入治疗糖尿病防治越来越备受关注,近年来中医治疗糖尿病从研究方法及研究广度、深度来讲,也都在不断的进步。本文通过分析中医诊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方法,将糖尿病病机理论的发展以及治疗方法更加规范化的进行总结,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价值。在发挥中医药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应中西并重,取长补短,提高临床疗效,更进一步的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杨国春,马振.张素清应用补通结合法治疗糖尿病性心脏病经验[J].陕西中医,2011,32(1):71-72.

[2]梁晓春.祝谌予教授治疗糖尿病的经验及贡献[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08,36(5):68-70.

[3]韩景辉,杨海燕.李真教授治疗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经验[J].中医研究,2010,23(2):59-60.

[4]花明,刘景春,尹志秀.温阳通络汤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2例[J].光明中医,2009,24(7):1275-1276.

[5]张永生.旋覆代赭汤配伍针灸治疗糖尿病胃轻瘫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10,25(5):818-819.

[6]华刚,李相杰,管爱芬.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68例[J].光明中医,2009,24(8):1487-1488.

上一篇:清热降逆法治疗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40例疗... 下一篇:消溃汤治疗溃疡性肠炎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