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市慢行交通系统

时间:2022-10-27 08:37:29

浅谈城市慢行交通系统

【摘要】慢行交通系统作为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有效方式,正越来越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目前国内的城市慢行交通系统尚处于摸索前进阶段。本文就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特点、发展现状以及发展模式等方面做了一定的探讨。

【关键词】慢行交通;绿色出行;发展模式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大量的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负荷压力骤增,使现代交通系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城市人居环境日趋恶化。以步行、自行车、步行+公交、自行车+公交等为代表的慢行交通则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实现绿色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发展基于慢行交通体系的城市低碳交通具有着重要意义。

1 概述

1.1慢行交通的概念

"慢行交通"就是把步行、自行车、公交车等慢速出行方式作为城市交通的主体,有效解决快慢交通冲突、慢行主体行路难等问题,引导居民采用步行+公交、自行车+公交的出行方式。慢行交通是相对于高速和快速交通而言的,一般情况下,慢行交通的出行速度不大于15km/h。由于许多大中城市的非机动车交通主要是自行车交通,慢行交通的主体就成为步行及自行车交通。

在常速时,小汽车的乘客人均占道空间最大,摩托车其次,步行、自行车及公交车最小,大量选择小汽车出行是造成城市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而发展步行、自行车以及公交车等出行方式的慢行交通则是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重要手段。从资源耗费的角度看,选择小汽车出行的费用最高,摩托车其次,步行、自行车及公交车最小,这也充分说明了选择步行、自行车以及公交车等方式出行将有效地节省资源,符合城市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的要求[1]

1.2慢行交通系统的特点

1)存在于城市生活的每个角落,满足居民日常出行、购物、休憩、健身等生活需求,被选择的概率较大;

2)具有短距离出行的优势,灵活便捷;

3)行进速度慢,出行费用较低;

4)绿色环保,无污染,兼有健身功效;

5)分布范围广,违规现象频发,管理较为困难;

6)在交通安全中处于弱势地位,易于发生交通事故[2]。

2慢行交通的发展现状

国内的一些如北京、上海、杭州、武汉等城市,出于对城市未来交通发展的需要和城市快慢交通发展失衡的严峻现状考虑,对慢行交通给予了一定的关注,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推行慢行交通体系建设的政策和制度,在慢行交通系统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尝试。

为缓解城市交通拥挤和改善城市环境,北京市将建设慢行交通系统,下一步将在道路两侧设立自行车专用道,在主干道的辅路安装护栏或者重新画上标线。上海市在2007年就率先推出了《上海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成为国内首个以实际行动明确慢行交通在城市交通体系中占有重要性地位的城市。其他一些城市也相继实施免费自行车租赁,方便市民绿色出行。

在国外,如丹麦,人们用修建自行车专用路网的办法,来平衡汽车和自行车的关系。哥本哈根市政府每建成一条新的自行车车道,这个路段的骑车人数就增加20%,而开车者减少10%。洛杉矶市大力鼓励市民少开车多骑自行车,并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为自行车开道"。骑自行车出行在英国被贴上了流行的绿色标签,深受人们的钟爱,骑行俨然成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

3 慢行交通系统发展模式

3.1非机动车模式

建立以自行车为主导的非机动车出行模式,大力推行公共自行车这一种新型可持续公共交通方式。自行车出行可以有效缓解交通拥堵,降低交通事故,改善空气质量,增进市民健康,节省出行费用,增进家庭幸福。在很多城市呈现上升趋势,这一观念正被日益引起重视,受到热烈欢迎。

各个城市要尽快建立完善的多层次的自行车网络系统,着力打造城区自行车骑行交通圈,提供自行车停车和辅助设施,改善在桥梁和车站处的自行车可达性,采取各种措施保障骑乘人员的安全,通过相应政策使得在公共机构和私人组织领域的自行车交通逐渐制度化等。部分地铁线路在非高峰时段允许乘客携带自行车进入乘车,使得自行车交通变得更加快捷、安全、舒适。

根据目前交通现状,将国内普遍存在的电动自行车纳入非机动车管理,实行登记上牌制度,加强行驶的管理,严格遵守国家规定,坚决杜绝"超标"。充分发挥电动自行车环保、节能、低价、方便、快捷的优势,为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发挥积极作用。

3.2步行模式

在步行系统方面,建立立体化的步行网络。在高处设置空中步道,并与商业、娱乐设施相结合,地下设置过街通道,地面布置公交巴士的停靠场,提供与步行人流的换乘衔接功能,构建一个完整复杂的步行网络,给步行者提供更多的便利。步行空间呈现多节点,多层次的网络特性,充满空间趣味性。

重视步行环境的设计,绿地、雕塑、广场等所组成的街道空间,优良的环境绿化系统,塑造层次丰富和吸引力的宜人的步行空间。四通八达的步行道路和优良的步行环境,不仅满足了使用者步行交通需求,而且提供了完美的游憩娱乐空间。

打造绿色廊道,使步行者能够漫步在一个更加轻松安全的环境中,远离机动车流;打造一个全新步行网络,将环路逐步改造成林荫大道,将所有塔楼的底层与人行步道相连,实现步行交通的信号灯控制以及提高与大平台连接的通达性等;通过新的街道规划、独特的街道设施,提高开敞空间的活力和吸引力,从而鼓励更多的步行者出行。

3.3公交模式

公共交通具有高效、节能、环保的优点,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是缓解交通拥堵、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的有效途径,是构建节约型社会的选择。

将公共交通放在城市交通发展的重要位置,着力提升城市公共交通保障水平。优化公共交通线路,充分利用城市道路资源,逐步形成公共交通优先通行网络,改善公共交通通达性和便捷性。按照智能化、综合化、人性化的要求,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强城市公共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系统的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提高服务效率。

3.4综合模式

"非机动车+步行+公交系统"慢行体系综合规划模式, 即通过自行车道、步行道的建设,结合公交系统,构造一种衔接灵活、运行有序、能最大限度发挥不同交通方式优势、有效缓解城市交通运行恶化问题,改善区域居民生活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一种基于慢行交通体系建设思想的低碳型交通综合规划模式。

4 结束语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活动节奏的加快,交通拥堵、环境污染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积极推进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发展,对建设和谐、宜居、高品质的绿色生态城市具有重要意义。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以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综合考虑城市整体规划,制定完善的城市慢行交通发展策略,推动城市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万军,丁文霞,城市慢行交通发展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11,11

[2] 夏天,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设计策略分析,交通信息与安全,2010年第5期第28卷

作者简介:

李永康(1970.11-)男,安徽巢湖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汽车技术。

2016年度徐州市社科应用研究课题 项目号:16XSM-062

上一篇:我有相机,你愿意拍照么 下一篇:关于《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