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社区中的基督教礼拜仪式研究

时间:2022-10-27 08:09:51

彝族社区中的基督教礼拜仪式研究

【摘 要】基督教传入云南已有一百多年,经过漫长的历史进程,基督教文化开始逐渐渗透到社区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彝族社区建设中,基督教仪式以其独特的方式将不同民族、不同村舍中的人们整合到一起,使这个组织拥有不同于其他组织的凝聚力。吸取基督教文化精华,发挥基督教文化的整合、激励、心理调节等多重作用,能够更好的为社区发展服务。从人类学的角度出发,思其中之义,明其中之理,对彝族社区文化的深入研究具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彝族社区;基督教;仪式;研究

宗教与社区重建和社区发展的关系甚为密切。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宗教往往以超世俗的力量影响着少数民族社区生活的各个方面。

昆明市官渡区大板桥镇的云桥社区,是一个由移民搬迁而来、现居城市边的少数民族社区。这里90%以上的居民是彝族,50%以上的居民信仰基督教。由于信教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影响深远,在居民中逐步形成了以基督教文化为粘合剂、相对固定的社交圈和文化圈。在云桥社区的重建和发展中,基督教文化起着调节社会关系、约束个人行为、提高社会整合度等多种作用。2013年4月――2014年6月,笔者深入田野一年有余,尝试从人类学、民族学的角度,解释基督教仪式存在之道。

一、云桥社区概况及基督教传入历史

昆明市区东郊的大板桥镇云桥村,是一个以彝族为主、多民族聚居的村寨,海拔2018米,占地面积5224.93亩。由于昆明市掌鸠河云龙水库建设,2000年底,1026名村民于从禄劝县撒营盘镇及云龙乡搬迁而来。搬迁时,云桥村共有农户274户,1026人,其中彝族956人,占总人口的92.6%。2010年,云桥村委会正式翻牌为云桥社区居民委员会。截至2013年3月,全社区共有居民315户,1303人,其中92%是彝族。信仰基督教的居民超过50%,一部分在云桥教会参加活动,另一部分在家庭教会活动。

关于禄劝县撒营盘乡彝族人民的基督教信教历史,云桥教会成员普遍认同:早在1910年前后,一位张姓英国传教士跋山涉水,将基督教文化带到这里。他走村串寨,向人们讲道、传福音,培养了一批基督教信徒。撒营盘乡村民开始放弃彝族传统对太阳神的信仰,放弃古老的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灵物崇拜等,接受基督教思想的教化。对基督教的信仰便从那时开始,形成传统,代代相传。

除了在云桥教会活动的教徒外,云桥社区还有50多名信徒在康保二村的家庭教会参加基督教活动,这部分信徒以禄劝县云龙乡搬迁后组成的康保一村、康保二村居民为多。据康保二村居民杨万忠老人介绍,上个世纪40年代,7户禄劝县云龙乡彝族村民在乡里盖起了礼拜堂,基督教公开落户至此。村民从那时开始接触基督教,信徒越来越多。1966年至1976年十年的“”,基督教传播和发展受到一定的抑制,很多人放弃了基督教信仰。直到1978年,极“左”路线被纠正,国家自由政策逐步得到落实,曾一度瘫痪的宗教组织开始恢复。杨万忠说,他的父母正是从1978年开始信仰基督教的。

二、云桥社区基督教发展现状

随着云桥社区搬迁的脚步,基督教会也随迁到云桥社区,原来的两个教会合并成一个教会,神职人员和管理人员也合并成一个班子,教会从此有了自己的新名字――云桥教会。

目前,云桥教会是官渡区最大的基督教会,云桥教堂亦是官渡区最大的基督教堂。据2012年统计,云桥社区受洗信徒超过400人,经常参加活动的信徒共537名,其中70%是女性。另外,还有50多名信徒在云桥村的家庭教会参加礼拜。

云桥教会内部管理较为规范,教会组织体系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宗教活动场所民主管理组织,一部分是“长老制”下的基督教会宗教体制。前者负责教会日常行政管理,后者主管基督教神职活动。另外,教会还下设一个21人的讲道班,一个33人的祷告班和一个34人的唱诗班,三个组织成员互不交叉,各司其职。与之相比,家庭教会规模较小,陈设的也相对简单,没有统一的着装,成员之间也没有职务划分,地位平等。

三、云桥社区基督教仪式过程

(一)云桥教会的仪式礼拜

云桥教堂内,电脑、音响、投影仪等设备一应俱全,瓷砖铺设的地面整洁如新。教堂里的大屏幕不仅可以通过投影仪播放圣经内容,还可直播现场的教会活动视频。教堂内20排木质条椅整整齐齐排列着,日常参加活动的教徒约200人,每位教徒落座后会自行低头祷告,准备开始礼拜。

云桥教会一般的礼拜程序为:(1)序乐:通知社区居民请到教堂集中,并提醒会场肃静,准备开始礼拜。(2)入堂式:请主礼人、长老、唱诗班、讲道班等人入场。(3)宣召:由主礼人宣布礼拜开始,并通告活动议程。汉彝语交替使用。(4)讲道:由讲道班成员组织。讲道时汉彝语交替使用。这个部分是教会礼拜的主要环节,持续时间最长,一般持续40分钟以上。(5)诵经:由讲道人选定章节并带领信徒朗读。一般使用汉语。(6)唱诗班献诗:成员年龄在30-50岁之间,穿着蓝白色相间的圣服,女性约占总人数的3/4。献诗曲目由诗班长决定,一般唱诗2首,用时5分钟。(7)祷告班献诗:祷告班成员由40岁以上的中年和老年妇女组成,她们穿着传统的彝族服装,使用彝语,献诗一首,约7分钟,没有指挥。(8)唱诗:全体起立同唱赞美诗。使用汉语。(9)祷告:全体起立共同祷告祈福。使用汉语。(10)收礼拜:交代相关事宜。

礼拜开始前,教徒已然投入礼拜的气氛中,有的练习赞美诗歌,有的翻阅《圣经》学习。身处教会活动的环境中,孩子似乎也能感受到宗教仪式活动的严肃性,开始自觉遵守“游戏规则”。可以看出,参加神职活动时,教会成员的集体观念、自律意识都比平日强,疲倦时也会选择安静,很少交头接耳、大声喧哗。

讲道,是一种包含宗教教义、道德准则、做人规范等内容相互穿插讲授的过程,也是教会对旗下成员进行教化、培训的过程,是群体成员就某一专题进行集中学习和交流的过程,也是群体成员对所学所思进行践行的过程。仪式过程中,每位成员都在施与受,即在接受基督教洗礼的同时,也在用实际行动维护和继承基督教文化,信徒比平日更强烈地认同自己是主的子民,不仅自身要遵守圣经的教义,而且有维护信仰神圣性和崇高性的使命,群体中各成员潜意识里也在互相监督。与此同时,教徒们既是基督教活动的参与者、基督教秩序维护者,也是基督教文化的传承者。三重身份的统一,使教徒的精神、思想和行为方式高度统一在仪式过程中,教徒、教会、教义相互依附,紧密联系,形成一个结构稳固的关系体。

上一篇: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理论来源及其现实意义 下一篇:论呼吸在中国古典舞与现代舞中的应用与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