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活动化教学分析

时间:2022-10-27 08:03:12

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活动化教学分析

摘 要: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空间图形”主要是研究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和几何图形的大小、形状、位置关系及其变换,它能够有效地帮助小学生认识生活空间。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一些教学方法能帮助学生进一步观察、理解、操作、交流、探究空间中的图形的位置、大小变化,从而不断发展和锻炼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应该积极探究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知图形的特征,了解空间图形的基本构成,通过动手实践让学生获取对图形的认知,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提升学生在学习“空间与图形”中的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认知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活动化教学分析探究

在新课程改革之后,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有了很大的变化,同时“空间与图形”的教学方法也有所改变。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过多地关注学生能不能看懂图形,会不会做题,而现在新课程强调要着眼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新教材中对“空间与图形”这章节的教学内容也进行了增删和调整,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实物、几何体、平面图形在空间中的形状、位置、大小的变换关系。本文主要通过两方面提出提高小学数学中“空间与图形”教学效率的教学方法,希望为提高学生的空间感知和逻辑思维能力提供借鉴经验。

一、联系生活实际,展开生活情境活动化教学

我们在提到数学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单纯的加减乘除的基本计算,却忽略了数学中还存在着的与我们生活实际联系更为密切的空间与图形的知识。所以,作为数学教师,我们也要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在授课过程中要自觉关注学生的生活,发现教材中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数学“空间与图形”的知识,让他们在生活中发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接触实际,了解生活,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数学空间想象能力和思考能力。

例如,《平移与旋转》这一课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使学生认识物体或图形的平移和旋转。上课时,教师提问:“同学们去过游乐场吗?回想一下,游乐场里都有哪些好玩的?”然后播放一段游乐场视频并提出问题:“同学们有什么发现?”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并用手势表示出这些现象。通过这样生活化的情景引入使学生认识平移和旋转现象,不仅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能让学生了解到数学其实与生活实际是密切相关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增强学生理解和应用数学的

能力。

二、通过动手实践,展开数学趣味活动化教学

小学生的年龄还比较小,还处于一个爱玩、爱闹、爱动的阶段。因此,我们应让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参与课堂学习,让他们在活动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并积极地参与到数学课堂活动中,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他们的数学智力水平和空间想象能力得到优质的协调和发展。

例如,在学习“空间与图形”中的《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时,要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知道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等,我们就可以打破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采用新鲜有趣的课堂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三角形并理解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以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在认识了三角形之后,先让学生猜测任意长的线段都能围成三角形吗?然后分小组用手中不同长度的小棒拼一拼、量一量、算一算并整理结果,从而发现不是任意的三条线段都可以围成三角形,只有其中任意两条线段的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条线段,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由此得出三角形关于边的一个很重要的特性: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都必须大于第三边。由此可见,通过这样简单的动手操作活动,能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游戏学习中,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中采用活动化教学是有效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提高数学学习兴趣的重要教学策略。让学生在“活动化”的课堂教学中喜欢上数学,投身到数学知识的海洋,感受空间中图形的千变万化,感受数学的神奇魅力,从而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为学生今后更好地学习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苏祥英.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活动化教学分析[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2(12).

[2]李爱云.实现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化教学的策略[J].学周刊,2011(09).

上一篇:浅谈简笔画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下一篇:积累作文材料的四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