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新课程新教材的导与

时间:2022-10-27 07:44:34

谈语文新课程新教材的导与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09)06-128-0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这就是说高中语文要为人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语文新课程的教学主要是学,但关键在导。下面就语文新课程的导与学问题谈谈自己的尝试。

一、营造环境

多少年来,我们的语文教学步入了重重误区,将一门诗意的课程弄得味同嚼蜡,支离破碎。什么词语解释、背景介绍、结构分析、人物欣赏,林林总总,不一而足。硬是将一篇优美的文章活生生地肢解了。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以上这些现象呢?我想主要是语文教师对语文课的特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认识不清造成的。怎样才能改变这一现象,回归语文的诗意呢?首先就要营造语文学习的环境。

1.拓展语文课程资源,创造新颖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资源决不仅仅是语文教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的资源。它包括课内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为此,我将语文分为普通语文课、语文活动课、课外阅读课。活动课包括座谈、讨论、演讲、辩论、演出。去年,我根据所学的课文,搞了一个诗歌朗诵会,今年我选了丁西林的《三块钱国币》让学生自导自演。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我鼓励学生向校外刊物和校刊投稿。多名学生在读书活动中获奖,多篇作品刊登在校刊上。这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2.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营造诗意的课堂环境。现在使用的高中教材,是几十年来最具革命意义的好教材,它打破文体单元的惯例,删除了枯燥乏味的文章,增加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补充了课外阅读材料。整个高中教材,文学作品占70%,而高二教材全部是文学作品。但有了好教材,不一定就有了课堂的诗意。我是如何做到的昵?一是朗读。学生读、教师读、单个读、齐读,形式多样,重要的是教师的朗读。声情并茂的朗读既可以营造一种语言的环境,还会让学生终身难忘。二是精心设计导语。文学课一上课就要让学生感到诗意的氛围,导语是极其重要的。我在教学余光中的《乡愁》时,先让学生回想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诗句。如李白的《静夜思》,王维的“身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崔灏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等。学生很快进人思乡的氛围中。三是恰当运用多媒体。多媒体技术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文明成果之一。它具有信息量大、声画配合的优势,恰当运用能营造一个诗意的氛围。

二、设置疑点

科学设置疑点是新课程导学的重要方法。“学与问,相辅而行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没有学就无从问,没有问就达不到一定的深度。但如何设置疑问呢?

1.由浅入深,让学生有解决问题的基础。我在教《琵琶行》时,就设置了三个逐层深入的疑点。(1)作为名噪一时的、有着高超技艺的琵琶女为什么“千呼万唤始出来”,还“犹抱琵琶半遮面”? (2)琵琶女应该年龄越大技艺越精,为什么现在“门前冷落鞍马稀”呢? (3)今天的琵琶女“夜深忽梦少年事”,为什么还“梦啼妆泪红阑干”?一是琵琶女的地位已经衰落,原来她在封建社会里的地位是由她的角色决定的,既然年老色衰,当然就“门前冷落鞍马稀”了。二是琵琶女对现时的衰落处境觉醒了吗?显然她对年少时“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还是深深眷念,否则就不会“梦啼妆泪红阑干”了。

2.牵线搭桥,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新课程观认为,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也是解决问题的主要力量。但是学生囿于知识、能力、生活经验,很难一下子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教师在设置疑点的时候要给予必要的帮助,牵线搭桥。譬如我在教《晚春》这首诗时,围绕诗的构思,作了如下帮助。本诗就四句话: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问题:你读了这首诗后,觉得它在构思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我采用先抑后扬、层层铺垫的方法,提供了如下解题帮助:(l)本诗确很平淡,没有“春风又绿江南岸”、“僧敲月下门”这样的惊人之句。(2)但有些词很有意思,譬如“知”、“斗”、“解”,好像不是植物应有的情感,这在修辞上叫什么?(3)“ 杨花榆荚无才思”吗?怎么知道将杨榆之花解作漫天飞雪?(4)东晋时谢安叫他的几个侄儿比喻雪花,有的说似盐,有的说像棉花,有的说似柳絮。这些说法都像,但显然有文野之分,高下之别。最后结论:本诗的构思平中见奇。

三、激发联想

如何激发学生的联想,教师除了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还必须有激发联想的艺术。我在教学实践中主要运用了两种方法:

1.触类联想。《西厢记・长亭送别》有这么几句唱词,通过触类联想,可以加深对曲词的理解。

(1)“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松了金钏”比柳永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更夸张。

(2)“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西楼”叙写愁苦的意象。李煜词“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3)“遍人问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这里将人的情感物化、具体化。可以联想到“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将春水向东流。”

2.层递联想。以柳永《雨霖铃》为例。(1)这是一首送别词,我们还知道哪些送别的诗词曲?可以联想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写朋友之别;王实甫“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看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写夫妻之别;《雨霖铃》则是写情人之别。(2)《雨霖铃》的离愁别绪主要是通过哪些意象来表现的呢?千古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可以给我们透露些信息:酒、杨柳、残月。还可以追溯到前文的“长亭”。联想:酒是消愁之物。古人有“一醉解千愁”,“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柳者,留也,古人有折柳送别之俗。《西厢记》有“柳丝长玉骢难系”。月是团聚的象征,是思念的寄托物。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残月,则意味着分别,不圆满。长亭短亭,是古人建在驿道上的供人休息的处所,也是人们送别的地方。《西厢记》就有著名的《长亭送别》一折戏。

新课程下的导学是一个博大精深的课题,也是一个见仁见智的课题。我仅仅是做了某些尝试,由于不满足于传统的教学,渴望语文课堂诗意的回归,望广大教师同仁指教。

上一篇:浅析民用锅炉安装的质量控制 下一篇:农村留守儿童的发展趋势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