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框架下的民族民间医学口译现状与对策

时间:2022-10-27 07:12:34

“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框架下的民族民间医学口译现状与对策

[摘要]云南地处边疆,少数民族众多。在“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框架下,民族民间医学迅速发展,各层次国际交流活动频繁,民族民间医学口译人才缺乏问题日益突出。造成这一现实问题的原因多种多样,通过具体分析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人才短缺问题的可行性意见和应对策略。

[关键词] 民族民间医学;口译;翻译;中医;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

[中图分类号] R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712(2014)01-0077-03

[基金项目]2013年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QN2013052)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黄莺(1979―)女,云南中医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医翻译、对外教育;蒋舒(1980―),女,云南大理人,硕士,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讲师;王羽(1982―),女,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人文学院讲师。

民族民间医学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发展,民族民间医药方面的国际交流活动增多,各类会议频繁,既促进了传统医药迈向国际化的步伐,又增进了国内学者与国外学者和从业者的交流,是传统医药国际化战略的关键环节。

云南地处我国西南边陲,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有26个世居少数民族。2009年,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民族文化强省、绿色经济强省和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战略;2011年5月6日,国务院批准并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随着云南“澜沧江-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机制的确定,次区域国家间民族民间医学的交流与合作进入新的阶段,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国际会议是促进民族民间医学交流的重要形式,它往往是该领域交流成果的集中展示。以云南省为例,在云南省卫生厅、云南中医学院等医疗政策部门和高等教育机构的推动下,“大湄公河次区域传统医药交流会”已经成功地举办了六届,除两届由泰国举办外,其他四届都在云南,中国已经成为该交流会的主要承办国。交流会有来自中国及东南亚部分国家卫生部官员、传统医药研究人员和民族民间医生代表参加。会上,各国代表共同深入探讨了区域内传统医药领域研究成果,通过构建学术交流和资源共享平台,在区域内国家间进一步拓展传统医药教育、产业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国际交流和国际会议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翻译的水平高低,翻译不仅关系到能否充分实现两种或者多种语言的顺畅交流,而且还代表了主办方的国际形象。鉴于笔者在多次交流和会议现场获得的第一手资料,本文拟就“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框架下民族民间医学口译的现状进行讨论分析,并就此提出意见和对策。

一、民族民间医学口译人才严重缺乏的现状

在翻译中,口译指的是为各类双边或多边正式非正式的国际交流活动、国际会议、领导人会见、外交会晤、商务谈判以及各种研讨会等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提供的专业语言服务。

“口译是一种通过口头表达形式,将所感知的信息准确而又快速地由一种语言形式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形式,进而达到即时传递与交流信息之目的的交际行为。”[1]民族民间医学口译自然也包括在内,它主要是为民族民间医学国际交流和国际会议、论坛等目的提供的语言服务。就目前而言,民族民间医学口译的主流语言还是英语。

口译主要包括同声传译和交替传译两种工作模式。不论口译员从事交替传译还是同声传译,都必须在具备相当高的外语水平的基础上经过长时间的专门培训才有可能掌握相关技能。然而外语语言水平高不等于翻译水平高,同样,书面翻译能力强也不意味着口译能力一定强。因此,口译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语言天赋、文化素养,广博的知识,极强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身体条件,优秀的口译人员可遇而不可求。在民族民间医学国际交流中,口译工作多由英语教师或学生等担当,由于安排多出于临时性考虑,大多数口译员对于民族民间医学所涉及的学科没有太多了解,口译的质量和标准很难保证。

同时,社会和传统医学界普遍对民族民间医学口译的难度和要求认识不足,民族民间医学口译人才匮乏,高素质的口译人才更是难求。“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框架达成以后,作为云南省高等中医药教育的代表,云南中医学院先后承办了首届“傣族医药国际学术会议”(2005年)、“全国民族民间医药学术会议”(2006年)、“民族医药发展论坛”(2010年)以及前面提到的四届有中国、泰国、越南、缅甸、老挝和柬埔寨参加的“大湄公河次区域传统医药交流会”(2007―2013年)。[2]在这些频繁的学术以及民间交流活动中,举办方已经深刻地认识到口译人员在会谈、洽谈以及各方达成共识乃至签署实质性协议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高素质民族民间医学口译人才的缺乏也成为各方进一步加深交流,获取更多成果的制约因素。

二、民族民间医学口译人才缺乏的原因

随着中国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和交流领域的不断扩大,国内各个领域举办的国际会议、展览、论坛等活动的增多,口译人才供不应求,甚至被政府部门列为“二十一世纪第一大紧缺人才”。民族民间领域艰深的语言,博大精深的知识体系,令即使优秀的口译员也望而生畏。民族民间口译人才必须同时具备英语语言、中西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翻译学、西医、中医诸多领域的广博知识,对于医学专业的学生和英语专业学生来说,这都是难以企及的高目标。英国中医英语翻译家魏遒杰(Nigel Wiseman)谈到中医英语翻译时说:“Chinese medicine is difficult to translate,and there are few people able and even fewer willing to do.”[3]民族民间医学的翻译在此基础上则更进了一步,难度也更大。

就笔者收集到的情况分析,民族民间医学口译人才缺乏的原因如下:

1.作为从传统中医学中分化出来的新兴学科,民族民间医学的翻译实践与研究尚处于真空地带。

相比中医翻译和研究蔚然成风的状况,民族民间医学翻译实践与研究几乎还是空白,口译自然更是真空。在“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框架下,云南虽然有众多的少数民族和很多跨境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医学资源和医疗形式,但是目前专门从事相关资料的翻译和国际交流口译工作的人员却几乎没有。

2.中医药大学等教育机构还未能够意识到培养和储备民族民间医学翻译专门人才的紧迫性,国内高等中医药院校未能够根据民族民间医学的发展趋势将口译人才培养和相关课程纳入课程建设计划。

由于重视程度未能跟上民族民间医学国际交流实际需求的增长,口译人员的缺位自然成为一个突出问题。目前设有英语专业的高等中医药院校虽然培养了部分中医英语翻译人才,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中医翻译和口译教学与实践的需要,但是,民族民间医学从中医分化出来以后,相关语言翻译类课程建设尚未跟进,以致出现口译人才的真空。

3.教育规划部门在政策制定方面还未注意到民族民间医学的兴起在传统医学国际交流方面的巨大潜力,因而未能有针对性地从政策角度加以引导和扶植。

政策的缺位无法根据现实需要对民族民间医学口译人才培养提供引导和支持,使得民族民间医学口译仍然处于未开发状态,这与国外对民族民间医学的重视形成鲜明对照。政策的缺位也严重制约了民族民间医学口译的发展,既不利于深层次的国际交流发展,也减缓了民族民间医学走向世界的步伐。

三、促进民族民间医学口译发展、提高民族民间医学口译水平的对策

从上述原因可以看出,要彻底转变目前民族民间医学口译人才匮乏的现状,需要自上而下的重视和相应政策的扶持。

首先,教育规划部门应意识到随着中医药的国际影响力日益提高,民族民间医学的发展必将会由中国传统医学中分化出来并且引起国际关注。以云南为例,民族民间医学近年来频繁的国际交流活动和会议本身就说明其正在成为新的热点,与之相适应的翻译尤其是口译却尚未起步。在国际化的背景下,在向外推介具有强烈本地特色的民族民间医学的时候,相关部门应该充分考虑到翻译和口译人员的重要性,将其作为国际化的重要环节从政策角度加以引导和扶持。只有两者同步发展,才能满足民族民间医学走向世界的需求。

其次,高等中医药院校是开展民族民间医学研究和教学的重要部门,也有专业人才优势,可以以此为依托,培养适合“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框架需要的民族民间医学口译人才。房慧在《云南-东盟高级口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一文中,从四个方面就该问题进行了探讨,即“培养目标要正确定位,培养规格上科学构建课程体系,在培养过程中积极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在评估机制上要大力推进改革”[4]。

高等中医药院校具有中医、民族民间医学、英语语言学等专业人才,笔者所在的学校近年来更是申报和建设了“傣医学”“中医西传学”“中医人类学”“中医文化学”等学科和基地,其目的也是在传统的中医学科之外另辟蹊径,寻求多学科优势的整合,给传统的中医学科研究带来新的活力。

而学校在口译方面也具备较好的人才资源,主要包括外事处的翻译人员,有翻译经验的英语教师,其他相关部门有出国留学经历、口语较好的教师和行政人员,还有口语优秀的学生。在明确培养目标以后,结合各自专长,通过课程建设和优化,可以形成一支稳定和高水平的翻译队伍。经过国际交流活动和国际会议的锻炼,翻译队伍可以获得快速成长。

第三,重视口译人才培养的标准和要求。李照国强调对中医英语翻译而言,译者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翻译活动的主体是译者。因此,译者的个人素养往往对原文理解的深度和广度、表达的贴切与准确,以及信息的重新组织都有很大的影响。”为达到“忠实”的原则,译者需要对源语信息重新组织并以符合目的语的方式表达出来,以达到意义上的对等。因此,“译者自身的修养,对原语和译入语的驾驭能力以及对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5]。从意识到培养民族民间口译人才重要性的时候开始,作为口译的实践者和研究者,我们就要有这样的理念:一定要高标准、严要求,以培养一流的民族民间口译人才为目标,提高译员各方面的修养和语言造诣,为向世界介绍和传播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医药文化尽一份力。

四、结语

在“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框架下,从云南地处边疆、民族众多的具体情况来看,民族民间医学迅速发展,各层次国际交流活动频繁,民族民间医学口译人才缺乏问题日益突出的原因来自很多方面。主要原因是该领域的口译实践和理论两方面的发展远远滞后于民族民间医学国际交流的发展需要。要彻底转变目前民族民间医学口译人才匮乏的现状,适应“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框架对口译人才的需求,需要自上而下的重视和相应政策的扶持,高等中医药院校由于其在民族民间医学科研、教学、人才储备等方面的巨大优势,应该在相关政策的引导和扶持下,积极培养民族民间医学口译人才,为向世界介绍和传播民族医药文化、加强国际学术交流的目的,促进我们宝贵的民族民间医药文化被世界上更多的人所理解和接受。

参考文献:

[1]梅德明.中级口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5.

[2]李玛琳,等.抓住机遇不断彰显云南中医学院办学特色[J].中医教育ECT,2012(1):18.

[3]鲍刚.口译理论概述[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8:150-199.

[4]房慧,张九州.云南-东盟高级口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东南亚纵横,2008(6):39.

[5]牛喘月.谈谈中医英语翻译研究者的基本素养[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4(4):317.

上一篇:试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环境下的美术教学模式... 下一篇:物理课堂中“重过程”的教学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