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沧江上串美景

时间:2022-10-24 06:46:22

昌都,藏语意为“水汇合口处”。昌都地区处于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流域的上游区域,三江水系格局受地质构造和外力因素的控制,形成了举世闻名、昌都地区特有的“三江并流”奇观。这里是亚洲南部最大的河流汇聚区,是东南亚第一长河澜沧江一湄公河的上游区域,是中国西南大河之一怒江的源头,也是中国第一大河长江的上游。河流之源孕育了丰富的江边文化,自东向西,从南到北,昌都展现了过渡变化的江河景观。

澜沧江,由源自青海省扎多县的扎曲和源自类乌齐县的昂曲汇合而成,在两河交汇处的昌都,便如澜沧江上的—颗明珠,璀璨生辉,华彩熠熠。澜沧江从昌都地区奔腾而过,串联起昌都的众多美景,藏东第一禅林强巴林寺,古人类遗迹卡若遗址,养生休闲曲孜卡温泉,历史活化石盐井古盐田……风物不同,美景各异。

强巴林寺:藏东第一禅林

从昌都镇老区昌庆街对面广场的一角,沿一坡度极陡的盘山公路往上爬,大约10多分钟后,到达最高处的加惹坝,一座高墙累院的庙宇赫然其上,这便是藏东第一禅林强巴林寺。

强巴林寺内主佛为强巴佛,强巴佛,又叫弥勒佛,在佛教里称为未来佛。弥勒为梵文Haitreya的音译简称,是慈氏之意,据说此佛常怀大慈悲之心。传说格鲁派宗师宗喀巴16岁时由青海到拉萨学经途中,路过这两水交汇的秀美之地,宗喀巴当即发出预言:“这里将是弘扬佛法之地。”1444年,在色拉寺学经的西绕松布,受宗喀巴的大弟子贾曹杰委派,来昌都建寺,历时8年终于建成。

站在强巴林寺大门外的台地上,昌都镇一览无佘,昂曲和杂曲存寺庙下的山脚处交汇,一路向南奔腾而去,不由得感叹高僧大德们寺庙选址的精妙和独到,寺庙占据着昌都最好的地势,每天能最早得到阳光普照,也能最晚见证太阳落山。

走入强巴大殿,强巴佛端坐于上,眼眉低垂,俯视着整座大殿。每年的藏历二月十五是迎强巴佛节,这天,强巴佛将被请出缓缓出巡,从四面八方纷涌而来的信众们纷纷倒伏干地。据说在这一天为强巴佛献贡祈愿,可以梦想成真。

佛堂内端坐着无数红衣僧人,他们闭目念经,神情庄重出尘。午后1点多,结束了诵经和用餐的僧人们汇向强巴林寺辩经场,开始辩经。辩经最早源于赤松德赞时期大乘和尚和噶玛拉锡拉的公开辩论。从强巴林寺建寺至今,辩经一直是强巴林寺僧人学习佛经、提高佛学造诣的主要方式。辩者二人围绕提问者提出的问题进行辩论,一方提问,一方回答,不许反问;告一段落后,再反过来,直至一方无法问出。但见他们时而抬腿,时而击掌,一反诵经时的庄重,表情生动,气氛热烈,场面壮观。

每一个提问者先说一个“底”,然后右手向后高高扬起,和左手相拍发出清脆响声,随后,将右手向下,伸向对方后拉起。两手相击,据说有三层含义,一为—个巴掌拍不响,世间一切都是因缘和合的产物;二为掌声代表无常,一切都稍纵即逝;三为清脆的响声击醒心中的慈悲和智能,驱走恶念。右手向下又拉回,是希望通过自己内心的善念和智慧,把苦难中的众生挽救出来。我们虽不懂佛法的深妙,却被深深地感染了,震慑于藏传佛教的魅力,进入到一种让人感到神奇、神秘和神圣的意境中,久久不能回转。

卡若遗址:探索藏民族起源

从昌都镇搭乘往水泥厂去的中巴车,到水泥厂下车后,沿着公路往前走,直到看到一座由四方形的围墙围起来的建筑物,围墙里一片苍凉土黄的荒坡,点缀着几座红瓦白墙的房屋,便是大名鼎鼎的“卡若遗址”。东靠澜沧江,南邻卡若水,海拔3100米。“卡若”,藏语意为“城堡”,指此地山形险要。

卡若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距今4000~5000年。遗址发现于1978年,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是考古界公认的三大原始文化遗址之一。卡若遗址的发掘,对研究的原始文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人的祖源提供了翔实的资料。

遗址里陈列着发掘出来的大量文物,大型打制石器,细石器和磨制石器、骨器、饰有几何图案刻划纹的陶器,还有农作物粟和家畜猪的遗存等等。看着眼前这些粗糙的器具,5000年的历史扑面而来,我们仿佛看到,在澜沧江源头这片肥沃神奇的土地上,藏族先民们佝偻着背,制造着各种精致的石制工具,他们建造房屋,纺织衣服,制作彩陶和装饰品,过着安乐定居的生活。

时间永恒流逝,澜沧江奔腾不绝,涤荡了所有的历史沧桑,只有在这片远古的遗址里,我们还能找到时光的印记。

曲孜卡温泉:热浴温泉闲看雪山

澜沧江水从昌都镇出发后,在红色砂岩的丹霞地貌的峡谷中穿行,江水平缓,河床复杂。流入察雅县境内后,江水穿过年拉山、浪拉山峡谷,在浪拉山口下,澜沧江与第一个支流子曲汇合。

江水继续奔腾而下,当澜沧江流过著名的“W”形大拐弯,达美拥雪山七座山峰字排开,千年冰峰仿佛巨龙腾空,直扑蓝天。达美拥雪山也叫神女峰,山顶终年积雪;海拔4000~5000米之间,阔叶树冠交错,遮天避日;海拔2000米以下分布着亚热带所有的植被类型,有“一山见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自然景观。傲立的雪山之下,就是蒸腾的曲孜卡温泉。

曲孜卡意为“温泉岸”,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达美拥是梅里雪山的第三个女儿,当她玩耍到曲孜卡时,正值人间瘟疫成灾,看到百姓苦难,她心中十分不忍,流下了眼泪,愿意牺牲自己的性命使百姓从苦难中解脱。她的汨汨热泪,就此形成了曲孜卡温泉,治好了无数百姓的疾病。从此达美拥也成为当地百姓崇拜的神山。

曲孜卡温泉有温度、水量大小不同的108股泉眼,是泉眼最多的温泉。水温在20~80℃之间,都具有祛病疗效:止痒、治肾病、治关节炎、治风湿、消肿止痛等。

走入池中,温泉的轻抚从肌肤表面向深层慢慢渗入,直达身心内部,暖意迅速在周身蔓延,所有的疲惫与不适在暖意中慢慢融化开来。身在温泉中,听鸟鸣虫吟,观壮丽雪山,赏山花烂漫,人与自然合二为一。

盐井:红白盐田隔江相望

澜沧江水在峡谷中继续穿流,出现一片片用木架搭起似一层层小梯田的平台,这就是著名的芒康盐井。有趣的是,共一条澜沧江,西岸出产红盐,东岸出产白盐,红白分明,遥遥相望。这是因为西岸加达村的人用当地的红岩土铺盐田,而东岸纳西村的人用细沙或坡上的白土铺盐田,土质的差异,形成两种不同颜色的盐。红盐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桃花盐,品质好的红盐产于每年的3月至5月,因为与三月桃花盛开的颜色相近,所以得了这个美名。

这些用木桩支撑起来的盐田,已经矗立了上千年,涛声千年未变,盐田的色泽也千年未变。从盐田渗下的盐水如同钟乳石般形成了盐柱,剔透晶莹,告诉着我们它经年的历史。村子里还未通公路,人们的生活没有过多的改变,村里的女人依然每天早晨背着桶、挑着担子下到江边的卤水井取出卤水,再挑上半山腰倒在盐田里。十多天的风吹日晒之后,卤水蒸发、结晶,再用木刮刀轻轻刮拢这层结晶盐,装到竹背篓里沥干水分,盐即制成。古老的制盐方式、静默的山村与澜沧江浑然一体,在外界翻云覆雨的激变中,延续着从容的生活,岁月静好。

在盐井主街道上,我们吃到了有名的“盐井加加面”。所谓加加面,顾名思义就是一碗面在食用过程中由主人分多次少量不断地给客人添加,直至食用完毕;也有佳佳面之说,因为越吃越觉得好吃、想吃,越觉得是佳肴,故为佳面。每人18元,管饱,据说你吃得越多,老板反而越开心。桌上放一个小竹篮,里面放着石子。每加一次面,就拿一颗石头出来,直到吃完面,数数石子,就知道一共加了多少碗。面汤香气四溢,是用羊肉熬制,味道鲜美。我们一直吃到30碗,方才舍得放下。

从盐井沿着214国道走,大约走5公里,可以到达天主教堂。盐井的天主教堂是目前唯一留存的天主教堂,1855年由法国传教士所建。目前由一位藏族神父主持,而当地居民也有80%信仰天主教。教堂建筑风格兼藏汉之长,若不是教堂外的十字以及钟楼里的铜钟,你完全无法从外观上联想到它竟然是一座天主教堂。

教堂宁静安然,有一只猫,数只鸟,院子里寂静地开放着鲜花。进入其中,西方教会的气息扑面而来,圣母画像,耶稣受难十字架,以及在长椅上随意散放着用牛皮纸做的藏文圣经,色泽古朴而神圣,多年的摩挲和翻看让它们显得陈旧,但流露出的古旧色泽让人感觉温暖,带着信仰的光芒。其实,信仰无关地域,无关人种,只在于我们的内心。

滔滔的澜沧江,穿过芒康之后,向东南流入云南西部至西双版纳,从勐腊县南腊河口244号界桩处出境后,澜沧江始称湄公河,再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在越南南部汇入浩瀚的南海。昌都,这颗澜沧江上的明珠,沧海桑田,兀自闪亮。

上一篇:关于戏剧《零档案》 下一篇:珠圆玉润的“龙蛋茶具”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