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的民艺与民技新/三民/主义

时间:2022-10-27 03:53:20

民间的民艺与民技新/三民/主义

民间工艺和技术如果不希望成为博物馆中的文献资料,就只能想办法发掘出现代化语境中的新价值。

最近,一则“成龙准备将4幢徽派古建筑构件捐给新加坡高校”的新闻闹得沸沸扬扬,民间艺术保护,再次成为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其实,不过仅仅几十年前,“民间艺术”还常被国人当作“落后文化”的象征,时时欲除之而后快。当我们经历了四分之一个世纪的经济高速增长后,终于有机会停下来喘口气,并准备开始回味自己的历史时,却尴尬地发现,立于我们身后的所谓“传统”,空有一副庞大骨架,却没有多少可供欣赏的细节附丽其上――那些本来应植根于传统之中,形成文化肌理和视觉符号的民俗、工艺、技术,不是于一代代人的漠视中流失殆尽,就是已垂垂老矣,再也无法跟上现代社会的节奏。

中国民间艺术遗产正在不断消亡,是个不争的事实,但这个问题的原因却不仅仅是“缺乏保护”那么简单。匈牙利美学家卢卡契曾说:“没有大量的习惯、传统、惯例,生活就不能顺利地展开,人的思维就不能这样迅速地(往往是绝对必要的)对外部世界做出反响。”在传统社会中,由风俗、经验、常识等构成的日常生活规则,以及由其引申出的各种民间艺术形式,往往十分强而有力。例如在传统社会中,因条件的限制,人们的交流往往被固定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于是,各种以方言为载体的地方曲艺成了日常娱乐的主要内容,并蓬勃发展。但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信息交流便捷无比,地方剧种赖以生存的根基受到巨大冲击,随之而来的,是无人愿意学习继承,最后只能慢慢消失――这是一个难以逆转的过程,而希望简单的“保护”能让它们起死回生,几乎是一厢情愿的空想。

中国的转型期社会,存在着诸多复杂性,地理空间不再封闭,文化种类不再单一,人口的流动、物资的流动、文化的流动日趋频繁,面对这样的情况,民间艺术如果不希望成为博物馆中的文献资料,就只能想办法发掘出现代化语境中的价值。所幸对于不少民间艺术门类而言,这并不是件难事。民间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实用性,其中大量的工艺和技术,以及与之相伴的审美价值,直到今天也不过时。民间艺术图式简单明快,视觉符号富有象征意义,又参于产品设计环节,进而发展出既符合现代审美理念,又充满浓郁民族特色的商品。欧洲历史上的“文艺复兴”,兴起于人们对古希腊艺术传统的再次挖掘,或许,经过价值重塑的民间艺术,也能成为治疗现代化之病的一剂良药。

上一篇:茶之艺: 禅茶知味 下一篇:对于民间艺术的保存和另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