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机构资产运用的结构调整

时间:2022-10-27 03:50:04

金融机构资产运用的结构调整

金融机构贷款和资产组合结构调整有喜有忧

截至2004年5月末贷款存量、流量的增长轨迹与结构变迁表明:宏观调控效应开始显现,贷款在增幅放缓中出现了结构变化;但金融机构贷款和资产运用的总量变动和结构调整,也隐含着金融机构长期风险的潜在加大。

1.在总量上,新增贷款同比少增,贷款余额增幅明显放缓。

2.在期限结构上,一是短期贷款及票据融资同比少增,中长期贷款同比多增,新增贷款期限拉长;二是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中短期贷款占比进一步下降,中长期贷款占比进一步上升,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中短期贷款增长快于中长期贷款增长的趋势得以延续,中长期贷款占比低于短期贷款占比的幅度的收窄趋势进一步发展。

3.在资产运用结构上,1997年至今,一是人民币短期贷款余额中农业占比除2000年外稳定上升,商业占比除2001年外持续下降,工业占比在波动中自2002年开始下降,建筑业占比在2002年达到峰值后开始回落,其他短期贷款占比除1998年外稳定提高;二是人民币中长期新增贷款中,基建贷款占比逐步上升,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占比逐步下降,其他中长期贷款占比在上升中于2004年前5个月回落;三是贷款向发达地区、大城市、大企业、大项目集中的趋势更为明显。

4.在资产组合结构上,有价证券及投资的占比自2002年开始下降,外汇占款占比自2001年开始稳步上升,贷款占比在下降通道中于2004年前5个月有所回升。

金融宏观调控政策要注意结构制约和不对称性效应

1.从信贷供给看,金融机构资产运用并非其完全自主选择。虽然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赋予金融机构贷款定价权,但现有的金融结构和实体结构以及整体上的利率管制决定了金融机构更多地是通过调整资产组合来传导货币政策。金融机构的资产运用可选择空间有限。

2.从信贷需求看,中国现行金融结构的制约,导致中国国内非金融机构部门的投融资手段主要依赖银行存贷款。由于不同结构的实体机构获得贷款的能力不同,高度依赖金融机构贷款往往意味着统一的货币信贷政策对实体经济具有不对称性效应。

3.从制度约束看,由于政府职能转换不力,近年来地方政府通过要求银行授信或为地方政府投资机构担保等手段迫使金融机构贷款,同时,现行的金融监管约束不力,也导致金融机构资产运用缺乏稳健性。

上述分析的政策含义在于,要进一步改善金融宏观调控,短期内,要注意信贷政策的有效运用,把握信贷政策的结构制约和存贷款利率不对称性的效应,扩大存款利率浮动区间;长期内,要加快金融结构完善和政府制度改革,加快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养老和保险基金市场、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建设,扩大金融机构资产运用空间,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资本市场,扩大实体机构的直接融资和金融投资渠道,加快政府职能转换,扩大金融机构在资产运用方面的商业性稳健管理。(摘自2004年7月28日《经济参考报》)

上一篇:中国银行整体改制万众瞩目 下一篇:商业银行要学会“尽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