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数学的魅力

时间:2022-10-27 03:22:12

感受数学的魅力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门学科。数学被誉为锻炼思维的体操和人类智慧王冠上最明亮的宝石。数学从表面上看来是枯燥乏味的,实际上却具有一种隐蔽的、深邃的美,一种理性的美。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数学美反映出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艺术魅力。

一、数学的魅力――来源于教师的教学设计

有幸在南京聆听了徐长青老师的《重复》一课,徐老师在课堂上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个动作,都充满着启发与挑战,将数学思想融于课堂之中。其精心的设计,动态的生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师不拘泥于教材,灵活地处理教材,把本节课的重点贯穿于几个游戏中,无论是刚开始的《理发师的困惑》,还是后来的石头剪子布、抢椅子游戏,都始终不离本节课的重点,学生的思维在一次次的碰撞中得到了升华。

把呼啦圈引进课堂,让学生在“钻圈”的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让学生在圈中贴名字这一活动,理解重复的本质意义,在这几个环节中更是体现了教师精心的设计,课堂动态的生成。当学生们在全力解决怎么让那个学生能同时在两个圈中的时候,徐老师却说“你们自己想办法。反正……我不管了。”退出了场地,把问题留给学生独立解决。当两个圈里的学生主动靠拢并达成一至时,全场报以热烈的掌声!而当既玩石头剪子布游戏,又玩抢椅子游戏的学生不知道该把写有自己名字的两张纸条贴在哪儿时,徐老师只是说“怎么放?怎么放?这就是挑战,没有办法可以找你的同学帮忙。你可以选择一个同学。出出主意吧?去吧去吧!”这样的课堂是开放的、自由的。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中,学生一步一步靠近事物的本质,从而领悟数学的真谛。

在网上学习了徐斌老师的“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这一复习课的教学设计。徐老师在复习了常见的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后,出示了一个家庭的平面图,在房子的四周,想建一个半径是2米的半圆形的金鱼池,一个边长2米的正方形的饲养角、一个长是3米宽是2米的长方形花圃(两面都是靠墙的)。问:金鱼池的墙要砌多长?饲养角的花圃一共要用多少篱笆?徐老师创设了这个情境,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他不仅是枯燥的周长公式和面积公式,而是富有生活情趣的实际问题。

二、数学的魅力――来源于生活实际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要关注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和学习体验,捕捉贴近他们的生活素材,选取他们生活中熟悉的人、事、物,采撷生活中的数学实例,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原型,让他们体会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记得张齐华老师的“轴对称图形”,在课的结尾,张老师说“……仰望苍天,俯瞰大地,拥有生命的地方,何处没有对称的足迹?看花丛中翩翩起舞的蝴蝶、蜜蜂;那翱翔天际的大雁、白鸽;那横跨天空的彩虹,片片翻飞的落叶、以至于我们每一个人,每一张绽开的笑脸,你难道没有感受到对称的力量吗?……伴着老师诗情画意的话语,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幅幅大自然的伟大杰作。学生沉浸在桂林山水这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中,用数学的眼光重新解读了“桂林山水”,感受到了数学的无穷魅力。

三、数学的魅力――来源于探究数学的过程

数学的“美”在于它的思维是一个迂回曲折的过程,每一个走过它的人都会记得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欢乐。有时解一道题,百思不得其解。但在某一时刻灵光一闪,豁然开朗,这种突如其来的妙思就是直觉与顿悟相互作用的产物。数学的魅力也体现在“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的人憔悴”之后“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所以说,在探究数学的过程中,也蕴含着数学的魅力。

张齐华的“可能性”一课,从“摸球”到“判球”,从“放球”到“猜球”,行云流水,大智若愚。单一的学习材料(彩球),变换出不同层次的探讨活动,俨然一场思想盛宴,在多个活动中,没有凌乱的形而上学的喧闹场面,而是引领学生不断地在活动中静静地思辨,使学生尽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取得不断的成功会带来内心无比的快乐和自豪感,从而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有助于激起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动力,从而也会被它的魅力深深吸引。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这种心理优势,努力创设“成功”情境,让他们进入“角色”,让层次不同的学生创造成功,体验创新成功的喜悦,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

四、数学的魅力――来源于数学本身

数学的魅力来源于生活,来源于教师的教学设计,来源于探究数学的过程之中,也来源于数学本身。例如:让学生欣赏数学计算结果的对称美:11×11=121,111×111=12321,1111×1111=1234321,……,111111111×111111111=12345678987654321。学生在惊叹之余,一定会被数学的伟大、奥妙所折服。

有人说,世界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教师在教学上应尽可能联系实际生活,适当增加数学趣味性,以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体会数学的趣味,促进学生潜在的能力和个性特长的发展。陈惠芳老师说,虽然数学的表达方式是形式的,但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的数学应该是作为教育形态的数学,而不是学术形态的数学,应该把“冰冷的美丽”转化为“火热的思考”。所以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在感受数学魅力的同时,更要让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美的慧眼,激起学生创造美的欲望,这才是感受数学魅力的最终目的。

上一篇:浅谈语文阅读教学的困境与对策 下一篇: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