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专业特色的地方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时间:2022-10-27 03:02:45

融合专业特色的地方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办学应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为顺应人才模式的改革,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应加大改革力度,提出了融合专业特色的教学改革思路,并探讨了具体实施的方法。

【关键词】教学改革 计算机基础课程 专业特色 地方院校

【基金项目】2011年广西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1JGB091)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45-01

地方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任,在教育多元化的今天,地方本科院校面临的生存压力逐渐增加。高等教育界经过讨论和摸索,在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上基本达成了共识,即培养应用型人才[1]。自1999年以来,我国本科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从1998年的65万人增至2011年的340万人。期间有大量本科毕业生因就业困难,造成结构性失业,许多地方本科高校为了寻找学生就业出路,纷纷改革人才培养模式[2]。强调培养以能力为主导的应用型本科人才,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要求计算机基础课程也要与时俱进。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定位也正在变化,课程改革的呼声和压力也逐渐加大。本文针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着眼于地方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提出融合专业特色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一、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基础课程要顺应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加大改革力度,但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却遇到重重问题。

1.学生基础差异大

生源质量的高低,制约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成为评价一个高校办学实力与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成为反映一个高校在社会和群众中认可度的社会评价指标。招收到高分数区段的学生,吸引优秀生源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目前我国重点高校里城市学生的比例在上升,而在地方本科院校上是倒挂的,农村学生的比例在逐渐加大。以本院为例,2011年入学新生的农村学生比例占了八成。由于我国城乡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尤其在西部欠发达地区,很多农村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没有真正接受过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部分入学新生的计算机水平仍处在零起点。如果在教学中只考虑10%的优秀学生,而忽略另外90%的学生,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2.师资队伍不够稳定

受传统文凭本位的影响,很多地方本科院校在倡导应用型办学目标改革的同时,又制定了“申硕申博”、“更名大学”等一系列提高办学层次的规划。计算机基础课程虽然具有基础课的性质,但是成熟较晚,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一线教师在晋升职称的压力投入大量精力进行科研,从而影响了教学改革的深入,同时出现了一些不愿看到的现象:青年教师忙于深造无心从教,中年骨干教师忙于科研不愿从教。在地方本科院校优秀师资的短缺,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优秀师资更是稀缺。

3.教学目标不明确

以大学第一门计算机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为例,计算机技术更新速度快,教学内容更新较快,积淀较少,课堂内容变成计算机相关知识的拼盘,实践环节则以软件操作为主,忽视了创新能力和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由此而产生了“攻击”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狭义工具论,导致课程的存在性受到质疑,课程地位受到歧视。程序设计类课程仍以语法教学为主,缺乏计算学科相关能力的培养,未能体现基础课的性质。

二、融合专业特色的教学改革

“厚基础宽口径”的教学理念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方法,在地方本科院校贯彻这个理念时要区别于重点大学,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要以专业技能为基础,不应过分强调科研能力,人才培养目标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内容和专业方向相融合,课程内容也要体现“短平快”的特点。

1.建设面向专业教育的计算机基础课师资队伍

以广西工学院为例,每年入学新生近4000人,而计算机基础教研室的专任教师只有9人,相当一部分教学任务都是分散到各二级教学单位自行完成。整合分散在各二级教学单位的计算机基础课师资,建立一支稳定的多学科交叉的教学队伍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建立以课堂教学指导委员会,对申请担任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师进行考核培训。而且各专业方向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大都是具备研究生学历的青年教师,知识结构新,学习能力强,经过适当培训能够胜任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工作。

2.定制适合各专业方向的教学内容

针对各专业特色和对信息化技术的不同要求,定制了不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和实验项目,提炼计算机技术在各专业应用中的经典案例,体现计算思维在专业中的应用,做好各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和专业教育的衔接。在表1中,根据本院专业设置,划分了6个专业门类,所有学生都要完成基础实验项目,针对不同的专业门类,完成一个创新型的实验项目。在课堂教学中,为不同专业门类选择了一个典型的计算思维案例进行深入学习。

3.建立学生项目竞赛体制

为引导学生积极完成教学实验项目,每个实验项目后,对上交的学生作业进行评比,考评小组由任课教师和若干学生代表组成,对入围的学生作品进行打分。评选出的优秀作品及时上传课程教学网站供学生参考学习。

三、总结

社会信息化不断向纵深发展,计算机与众多专业的融合大大丰富了专业课的教学内容,各专业对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日趋强烈。融合专业方向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是计算机基础课教育整体优化的需要,是保证计算机基础课教学质量的需要,是教学资源合理充分使用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余斌.地方本科高校培养目标:困境与变革[J]. 教育发展研究, 2009(23): 48-52.

[2]王道红. 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地方本科高校的定位[J]. 教育与现代化, 2006(4): 18-24.

[3]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上一篇:结合当前世界热点进行思维能力训练教学 下一篇:走出误区,让学生不再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看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