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

时间:2022-10-27 02:46:12

浅谈高中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

摘 要:针对高中生对古典诗歌鉴赏存在的情况,立足于教学实践,通过诵读、分析、知人论世等方法也对古典诗歌起着重要的

作用。

关键词:诗歌;诵读;分析;知人论世

新课标在“课程目标”的“必修课程”部分中指出:能感受形象,品位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而近几年高考对古代诗歌考查的要求是:(1)鉴赏其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其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不难看出,高考和新课标在古诗歌鉴赏这一点上,其要求是基本一致的。那么,怎样进行古典诗歌鉴赏呢?学生在鉴赏古典诗歌时,往往抓不到重点,也没有什么头绪。其实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很多,下面我们就其中的几点谈一谈。

一、诵读法

“读”,是从文本中获取大部分第一手材料(感性材料)的唯一途径。对诗歌而言,“读”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从读诗中获取的第一手材料是鉴赏诗歌的先决条件。

如何读?可事先设置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读,这个情境可以是喜境,也可以是悲境,让学生在喜境中读婉约诗歌,在悲境中读豪放诗歌或山水田园诗歌。还可以事先选出与所读诗歌类型相同或完全相反的诗歌,比较着读。读的形式灵活多样,只要是利于诗歌的鉴赏的,都可采用,如慢读、快读、不快不慢地读、抑扬顿挫地读、闭着眼睛读、瞪着眼睛读、摇头晃脑地读等等。读的目的就是要读出诗歌的韵律节奏,读出诗歌的意境,读出诗人的意绪(情感)。如,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一词,只有通过读,才能把握其语气节奏的轻重缓急,了解词人的心绪。尤其是“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两句,非读无以把握运气之长短,非读无以知晓情感之悲喜。同时,通过读,还可以牢牢抓住诗歌中的重要词语(关键词――诗眼或词眼)和特定的意象。如“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字(关键词),“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中的“明月”(意象)。

“读”是对诗歌的第一步感知,它让学生粗浅地感知到了诗歌意境、作者情感等方面的轮廓,虽是模糊、朦胧,却给诗歌的深层鉴赏奠定了基础,导明了方向。

二、意象分析法

意象是诗歌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意”即欣赏者的心意、情志,“象”即形象、物象,意象即审美主体眼中的形象或心中的物象,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有形与无形的统一。欣赏一首诗,外行眼中只是词语与词语的连接,内行眼中却是意象与意象的组合,这些组合担负着表达诗人思想情感的任务。意象就是诗歌作品中凝聚着作者主观情感的形象。这一艺术形象,即诗人所写之“景”,所咏之“物”。不外乎这几类:人物形象(包括英雄、亲属、名流、友人等)、自然形象(包括植物、动物、地名风物等)、音乐曲调形象等。

所以,我们读完诗歌,就要看诗歌中塑造的是什么形象,形象把握住了,作者的感彩也就基本上把握住了。

平时的训练中,我们就要把握一些典型的意象。如杜鹃(杜宇、子规)―啼血;不如归去―纯洁、失意、哀怨、悲凉思归等;孔雀徘徊、鸳鸯戏水―恋偶、和美自在、幸福美满;鸿雁迁徙―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愁;鸿雁传书―寄托情思,充满浪漫色彩;杨花、柳絮、飞蓬、浮萍―身世飘零、萧瑟悲凉、感伤离别等;燕子―历史变迁,今非昔比,物是人非的兴亡……当然,除了意象的“普遍性”,我们也要注意意象用法的“特殊性”,比如诗歌作者常用美丽的意象来表达悲凉的感情。

三、知人论世法

清代章学诚所言:“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之文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以遽论其文也。”他的意思是说,文学是一种社会现象,任何作品都是现实生活在作者头脑中的主观能动反映。所以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还要考虑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思想、情感及创作动机,只有“知其人”“论其世”,才能较为准确地理解、把握文本的内涵。

阅读诗歌时,只有读懂文本的“言外之意”,品出“象外之旨”,才能掌握诗歌解读的“钥匙”。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到:“了解诗歌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诗歌。”

“知人论世”是说要读懂前人的作品,就应该知晓作者的身份、思想、经历、家世,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环境及作品产生的具体背景,被认为是一种要理解诗歌必须先了解诗人的为人以及他所处的时代的诗歌研究方法。

要做到知人论世,既要注意诗歌的写作背景和诗人的思想状况,也要避免用时代背景去简单地印证作品的思想内容,不以特定的政治事件或诗人的政治遭遇与作品内容一一对应。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认为诗歌教学应该是灵动的,既不应将诗歌做“肢解”似的机械翻译,也不应将文本分解成试题让学生作答。长此以往,会让学生对诗歌产生隔膜,审美对象对文本有了距离,诗歌本身的美感也就荡然无存了。对于不同类型的诗歌,需灵活处理,力求使学生由点到面,广泛积累,掌握方法,真正提高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德国哲学家马丁・布伯说:“教育的目的并非是告知后人存在什么,而是晓谕他们如何让精神充盈人生,如何与‘你’相遇。”在高考的指挥棒下,我们应该摒除过于追求功利性与实用性的做法,重视文化精神的培养,发扬和继承古典文学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并使学生咀嚼内化真正成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程郁缀.唐诗宋词.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1.

(作者单位 辽宁省普兰店市第六中学)

上一篇:高中生化学平衡学习困难原因及解决策略 下一篇:借助高中化学实验提高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