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提高常态课的教学效率

时间:2022-10-27 01:54:03

切实提高常态课的教学效率

提高常态课的效率,对教师如何把握和使材用教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教材,是语文学科知识极好的载体。但“教材无非是例子”,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和文本的不同特点,灵活作一些处理,因“材”施教,以便更有效地利用。

结合自己几年的教学实践与思考,笔者认为可从研度读文本入手,通过增加教材宽度、挖掘教材深度来提高常态课的效率。

一、移花接木,增加教材宽度

1.着眼全册,拓展阅读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教材编排时遵循一定的规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每册教材中的每个单元都有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训练点,对这些训练点的研究和分析,在整册文本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一些篇目,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言材料,以有效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以人教版第九册为例,教师可在教学时增补一些相关内容。如“思乡”的古诗文诵读:可选内容有《西江夜行》《梦李白》《长安春望》《鹧鸪天》《题李凝幽居》等;课文作者的其他作品:冰心的《繁星春水》《林海音自选集》、季羡林的《我的童年》等;课外书屋推荐的作品:科普读物,苏联科普作家维比安基《森林报》,法布尔《昆虫记》;感受父母之爱的作品,艾得蒙多・德・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法国罗曼加里的《我的母亲》等。

2.立足课文,自主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堂上最重要的教育目的就在于点燃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火花。”教学时以某一篇目为基点,利用孩子的“阅读期待”,推荐拓展阅读,从而得到各方面修养的提升。如学完课文《松鼠》,学生们为小松鼠活泼可爱的形象所吸引时,不妨将《自然史》推荐给了学生,课内延伸到课外,课外的世界更精彩,我们的课堂阅读教学就应该这样把学生带向古代文化,带向现代文化,带向中华文化,带向世界文化,沟通课堂内外,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3.优化整合,构建知识网络

根据教学的需要,教师随机应变,灵活处理教材,把同类的文本有效整合,这样的同类可以是内容同类,也可以是写作方法同类,亦可以是表达的情感同类,组合成一个大知识块,以便学生触类旁通。如人教版语文第九册《假如没有灰尘》一文,向我们介绍了灰尘鲜为人知的另一方面:人类的生息离不开灰尘。学生了解后,对科普知识充满“阅读期待”,此时把本册的选读课《太空“清洁工”》并入一块学习,还可结合高士其的《细菌世界历险记》等有关科普文章,让学生充分阅读,领略科学的神奇。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可以更深层次、更广范地理解文本,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潜心文本,挖掘教材深度

1.潜心文本,理解内涵

小学语文有些教材与学生实际有些距离,教师要充分考虑他们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只有教师正确把握教材的内涵,才能有效引导学生与课文的对话。如《开国大典》是第九册的一篇讲读课文。根据课标对五年级的要求,本单元以“走近,让学生去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为人文主题,由于课文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远,学生对新中国诞生前后的历史背景知识了解甚少,体会“首都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情感,体会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自然就成了教学难点。教师只有“蹲下身子”,借助课外资料,指导学生收集与课文相关的材料,如人民曾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奴役的资料,努力把握孩子的认知起点,把学生的情知世界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努力实现师生、生生间的多维互动与多元感悟,努力寻求语言训练与感悟的结合点,形成“情知交融、情语相谐”的语文课堂,课文“三维”目标才得以落实。

2.整体把握,串联知识点

在备课时,既要贯通教材体系,弄清所学课文在语文知识和技能、学习方法和能力、思想内容和情感等方面在前后教材中的联系;又要了解、掌握所学课文与学生已有知识能力、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的联系,即文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有机联系。

如教学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窃读记》一课,如果只是引导学生读课文,体会作者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是远远不够的。作为教师一定要对全单元作认真的分析研究:本单元由《小苗和大树的对话》《走遍天下书为侣》《我的“长生果”》文章组成,“语文园地”中有“口语交际”、“交流平台”、“日积月累”等多项训练。教师应引导学生收集名人读书故事(或读书名言),交流读书体会,给自己的图书归类并做书目,选择不同角度说、写读书经历等。教学时引导学生把握文本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书的深厚情感,更为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习得读书的方法,明白阅读的意义,逐步养成阅读的习惯,从而受益终生。这也是对《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的具体实践。至此,我们应感觉到教材这样安排是要教师在教学时借助文本引导学生对阅读充满兴趣,把阅读作为生活中的一部分,使阅读成为成长的需要。教师只有这个认识,才可能自觉发挥教学有效性,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一节课只有40分钟,时间非常有限,教师若能在研究学生实际和教材实际的基础上,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因“材”施教,把教学活动聚焦在有效的目标内,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这样,提高教学实效岂不是水到渠成?

上一篇:共鸣 推进 跃起 反思 下一篇:“三点”并蒂,怒放思维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