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害虫大豆双斑萤叶甲的发生与防治

时间:2022-10-27 01:26:04

新害虫大豆双斑萤叶甲的发生与防治

摘要 介绍拜泉县新害虫大豆双斑萤叶甲的分布与发生危害情况、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并提出防治策略,以为该虫的科学防治提供科学参考。

关键词 大豆双斑萤叶甲;形态特征;发生规律;防治策略

中图分类号 S43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8-0130-01

双斑萤叶甲[Monolepta hieroglyphica(Motschulsky)]属于昆虫纲鞘翅目叶甲科萤叶甲亚科害虫。是拜泉县近几年新发生的害虫,目前在各乡镇均有发生,也是近年来危害日益严重的一种农业害虫,给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损失,对于它的认识和相关防治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针对这一现状,对该虫进行调查和研究,并进行了防治试验,进一步了解了该虫在拜泉县的生活习性和发生规律,特别是对其发生时间、寄生植物和防治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集成了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策略,于2013―2015年连续3年在大豆田进行了防治技术实践,证明这样的技术组装可有效稳定控制大豆田双斑萤叶甲的发生和蔓延,并控制其发生危害。

1 分布与发生危害情况

双斑萤叶甲是一种杂食性昆虫,寄主广泛。此虫有4个虫态,其中卵、幼虫和蛹生活在地下,幼虫主要为害部分杂草和豆科植物的根,仅成虫在地上危害,取食大豆、玉米、向日葵等多种植物。近年来,拜泉县各乡镇大豆作物上出现双斑萤叶甲发生危害,面积逐年扩大,危害程度加重,严重地块一株大豆有虫30多头,以成虫群集在大豆叶上,在豆株上自上而下取食叶片,将叶片吃成孔洞,严重时仅剩叶脉,影响光合作用而造成减产[1],给大豆生产造成了很大威胁。

2 形态特征

2.1 成虫

体长3.6~4.5 mm,宽2.0~2.5 mm,长卵形,头、胸部红褐色[2],具光泽,触角11节丝状,端部色黑,长为体长2/3;复眼大卵圆形;前胸背板宽大于长,表面隆起,密布很多细小刻点;小盾片黑色呈三角形;鞘翅布有线状细刻点,每个鞘翅基半部具一近圆形淡色斑,四周黑色,淡色斑后外侧多不完全封闭,其后面黑色带纹向后突伸成角状,有些个体黑带纹不清或消失。两翅后端合为圆形,后足胫节端部具一长刺;腹管外露。

2.2 卵

椭圆形,长0.6 mm,初棕黄色,表面具网状纹。

2.3 幼虫

体长5~6 mm,白色至黄白色,体表具瘤和刚毛,前胸背板颜色较深。

2.4 蛹

蛹为离蛹,长2.8~3.5 mm,宽2 mm,白色,表面具刚毛。

3 发生规律

双斑萤叶甲在拜泉县1年发生1代;以卵在土壤表面1~15 cm深处越冬,翌年5月中下旬越冬卵开始孵化,幼虫共3龄,幼虫期30~40 d,在2~8 cm土中活动或取食大豆根部及杂草,完成生长发育。6月下旬老熟幼虫在土中做土室化蛹,蛹期7~10 d。7月上旬田边杂草始见成虫,初羽化的成虫喜在地边的苍耳、刺菜、红蓼上活动,经10~15 d转移到豆地危害,7月下旬至8月上中旬进入危害盛期,主要在大豆生育中、后期为害复叶。

成虫有群集性和弱趋光性,日光强烈时常隐蔽在下部叶背,成虫具有弱的假死习性,能短距离飞翔,一般一次飞翔2~5 m,早晚气温低于8 ℃或风雨天喜躲藏在叶背、植物根部或枯叶下,喜在9:00―11:00和16:00―19:00飞翔取食,干旱年份发生危害重。

4 防治策略

为保证大豆产量不受双斑萤叶甲的影响,经过试验研究,积极采取措施,运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药剂四位一体的综合防治体系,统防统治,把该害虫造成的损失控制在最小程度,使其不能影响大豆的正常产量[3]。

4.1 农业防治

4.1.1 清除杂草。清除田间地头杂草,特别是稗草、刺菜、苍耳等,减少双斑萤叶甲的越冬寄主植物,减少越冬虫源,降低发生基数。

4.1.2 合理施肥。提高植株抗逆性。对双斑萤叶甲危害重及防治后的农田及时补水、补肥,促进大豆的营养生长及生殖生长。

4.1.3 减少虫源。秋整地,深翻灭卵,破坏越冬场所,可减轻受害。

4.2 物理防治

该虫有一定的迁飞性,可用捕虫网捕杀,降低虫口基数。

4.3 生物防治

农田地边种植生态带,如苜蓿等,以草养害,合理使用生物农药,保护利用天敌。

4.4 化学防治

4.4.1 防治适期。根据该害虫的发生规律,在防治策略上坚持以“先治田外,后治田内”的原则防治成虫。6月中下旬就应防治田边、地头等寄主植物上羽化出土成虫及大豆上的成虫,并要统防统治。

4.4.2 防治方法。田间双斑萤叶甲发生时,用25 g/L溴氰菊酯(敌杀死)乳油0.3~0.4 L/hm2,或25 g/L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0.3~0.4 L/hm2,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0.3~0.4 L/hm2,对水喷雾。应选择气温较低、风小天气喷雾,注意均匀喷洒,喷药时地边杂草都要喷到,消灭害虫寄生源,喷药时可在配好的药液中加有机硅助剂,以提高杀虫效果,节省用药量[4-5],由于该虫危害时间长,单次打药不能控制[6-9],隔7 d打药1次,视发生情况连续喷药2~3次。

5 参考文献

[1] 王金厚,李淑琴,刘丽.双斑萤叶甲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化农业,2008(7):5.

[2] 史庆馨,方明,聂凯,等.大白菜双斑萤叶甲的发生与防治[J].北方园艺,2010(24):169.

[3] 程宏祚,李雪琴.谷田双斑萤叶甲的发生为害与防治[J].植物保护,1993(4):21-22.

[4] 王珍海.双斑萤叶甲的发生与防治[J].中国园艺文摘,2015(10):224-226.

[5] 陈宏亮,李雪峰,潘占兵.双斑萤叶甲防治研究进展[J].宁夏农林科技,2010(6):143-144.

[6] 林翠.玉米双斑长跗萤叶甲发生趋势及应对措施[J].农村科技, 2015(1):38-39.

[7] 刘健,赵奎军.中国东北地区大豆主要食叶性害虫种类分析[J].昆虫知识, 2010(3):576-581.

[8] 杜建军,云雷.双斑长跗萤叶甲发生危害特点及防治措施[J].陕西农业科学,2009(3):202-203.

[9] 李维宇,田经,崔娟,等.10种杀虫剂对双斑长跗萤叶甲的防治效果[J].大豆科技,2014(3):42-44.

上一篇:果合柿高产栽培技术 下一篇:柑橘粉虱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