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时间:2022-10-27 12:30:12

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谭德兴

摘 要:汉语言文学专业属于高校文科中的传统基础学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中国高校中的发展历史比较长,特别是建国后,随教育部审定中国语言文学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各门课程教学大纲的颁布,在全国同类专业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固有的基本教学内容与模式。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突破固有的教学观念,无疑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我们在长期的专业建设中,思考与探索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思路,除继承与发展原有教学内容与优势外,主要在培养本科生的学术研究实践能力、专业创造创新能力以及科研推动教学等环节上做了一些积极探索。试图通过课内与课外的密切互动,力图形成具有一定个性的能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学以致用;教学与科研互动

应该说,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的成绩是很大的。但专业建设必须跟随时代步伐不断发展与自我突破。当前,国内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面临着一些问题,例如,是固守原有基础学科的特点,还是适当向应用型转变等等。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学科与社会领域众说纷纭,存在明显的分歧。我们长期从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与研究,自然也无法回避这些问题。我们进行过深刻思考与讨论,并在具体教学实践中逐步探索,尝试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注重精品教材与精品课程的建设,保障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教材建设和使用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我系采用的教材大部分是教育部统编的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校文科教材。我们也逐步实施自编教材计划,本专业现有两门自编教材,在使用的过程中受到师生一致好评。我们积极支持教师参与教育部教材的编写,也鼓励教师自己编写特色鲜明、适合学生需要的教材。优秀的教材是专业建设发展的重要内容。本专业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加强对教材建设的高度重视。制定近期与长期的教材建设规划,积极实施精品教材建设计划,采取校外优秀教材与校内自编教材相结合的办法,构建一套灵活机动的教材建设体系。我们计划争取4年左右,出版5部左右适合本专业建设发展的优质教材。

精品课程建设是专业发展的核心内容,以精品课程建设推动学科发展建设。在现有基础上(一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汉语言文学”,一门省级重点学科“汉语言文字学”,一门省级精品课程“中国古代文学”,一个省级示范性专业“汉语言文学”,一个省级品牌专业“汉语言文学”),我们争取4至5年,建成一门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国古代文学”,一个国家级重点学科“汉语言文字学”。

二、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建立一套全新的与学科发展相适应的教学体系,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主动、活跃的高效状态。具体措施有:(1)激发兴趣,调动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2)更新教学观念,加强教学方法改革,紧跟全国高校的教改步伐。(3)夯实基础,提高质量,让学生学得到、记得住、用得上,为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提供有益经验。(4)确定教学改革的两大重点:教学方法改革和课程测试制度改革。改革的基本思路是:着眼教学活动全过程,强调师生双方的互动作用,注重课堂示范和课外阅读指导相结合,注重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知识掌握实况的检查。以教学方法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以严格的测试制度强化教学效果。

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拟采取以下具体措施:首先,教师讲授突出重点和难点,在教师总体引导的基本前提下,根据教学实际在课堂上适时安排学生参与讨论,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加强对学生的课外辅导。教师积极鼓励本科学生进行学术研究,并给予有效的指导,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能提升专业学习的理论研究水平。本专业有专门的学术研究兴趣小组,指导教师均为全国学术界有一定影响的学者。指导的学生中,有多篇学术在高校学报上,反响较大。我们鼓励有学术研究潜质的学生报考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研究生。再次,给学生创造接触前沿学术信息的条件。我校图书馆有全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数据库、优秀硕博论文数据库以及百家讲坛等,我院购有《唐风宋韵集》等专业音像资料。积极引导学生利用这些丰富的学术资源,使学生及时了解本专业最前沿的学术研究动态,增进学生学习本专业的热情。同时,我院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的资料室全部对学生开放,保证学生能多渠道了解学术信息。最后,建立良好的教学实践环境和优质的网络及多媒体教学环境,在本科生的教学活动中尝试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并且通过网络对学生平时作业和论文写作进行的教学辅导。高度重视网络教学,本专业已有多门课程的大纲、课件、参考书目上网,争取4年左右,本专业各主干课程的教案、课件等全部上网,从而形成良好的网络教学环境。

三、课堂与课外相结合,构建学以致用的教学新模式

经过几年的教学改革,我们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方面做了调整。在教学内容方面,摒弃陈旧落后的内容,增加一些新的知识和学术前沿的内容,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在掌握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注重学生的潜能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课程体系的建设方面,为了适应新的教学环境,满足主体性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我们遵循“拓宽基础,突出特长、培养能力、强化素质”的教改思路,对传统课程进行了压缩与调整,增设通识课程、选修课程、综合课程、活动经验课程,注重开发隐性课程。根据学生的心理逻辑,围绕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要及成长规律,创造性地将上述调整后的课程组合为“综合素质积累”(大一)、“主体发展”(大二、大三)、“个性分流”(大四)三大模块,以体现课程组织的兴趣与发展价值取向。

我们将根据社会的需求和学生发展需要进一步调整和改革教学内容,构建立体多元的课程体系平台,即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专业选修拓展课程三大模块。大一、大二开设通识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大三、大四开设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专业选修拓展课程主要围绕学生的个性需求分为三大块:针对有学术研究兴趣的学生加强专题研讨课,针对有写作特长的学生加强各体文写作实践课程,针对报考公务员和从事文秘、宣传、新闻等的学生开设文书学、秘书学、公文写作和公共关系学等。

本专业在长期发展建设中,逐步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教学实践环节。如,为配合相关课程的建设,陆续展开了“先秦文学专题”、“魏晋文学专题”、“唐诗专题”、“古代小说专题”、“宋词专题”、“汉语诗律学”等相关选修课的教学,进一步拓展教学深度,吸引了大批学生,反响强烈。不少学生创作出质量颇佳的古体诗词,进一步激发了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兴趣。在学生中还成立“中华传统文化促进会”、“长风文学社”、“中华诗词学会”等群众性文学组织,由本专业主讲教师担任顾问,指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欣赏、创作和朗诵等,不定期开展活动,举办学术讲座,诗词创作比赛和原创文学作品朗诵比赛等,并且建有面向全国高校的诗词专刊,清华大学等名校学生亦纷纷投稿,在校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其中的优秀作品还选编入《溪山畅咏―贵州大学校园诗词选》(贵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有些同学的诗歌创作逐渐受到全国层面的关注,成为中国青年诗人的优秀后备力量。汉语言文字学相关课程教学能紧密结合本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特点,在主讲教师的带动下,开展诸如方言调查等实践活动,并在贵州省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县建有实习基地,对水书以及其他少数民族语言文化进行了实地接触与研究。本专业发展拟继续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为提升本地区的经济文化水平服务。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保证专业建设的不断创新与进步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学历层次高,科研能力强,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现有专任教师40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12人,讲师13人,高级职称的比例占教师的62.5%,具有博士学位的22人,硕士学位的16人,在读博士4人,在读硕士2人。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55%。55岁以上的教师7人,40~55岁的中年教师有13人,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20人。另有兼职教授3人,外聘教授4人。有国家级优秀德育标兵教师1人,贵州省高校教学名师2名,省管专家1人,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1名,省级测试员1名。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外出进修、在职读博、读硕,使70%的教师获得硕士及以上学位,再有5位教师获得教授职称,培养在国内有较高知名度的专家学者和学科带头人2―5人,不断提高学术研究水平。我们在稳定现有师资队伍的基础上,走对外引进,内涵发展的路子,加强教师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对引进有博士学位的专家,我们将尽一切所能,提供一切便利条件,鼓励支持他们进行科学研究,尽快脱颖而出,使其成为该领域的佼佼者。对于现任教师,通过在职进修、做访问学者等方式在职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深知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都离不开一支好的师资队伍。

五、科研与教学相长,保证专业建设的质量与水平

科研助教学,教学带动科研。专业建设若没有雄厚的科研实力做保障是根本谈不上跃层次、跨平台、臻境界的。本专业建设之所以能不断发展,而且能在省内、国内拥有一定话语权,正是因为有着强大的科研实力为后盾。近年来,本专业建设在科研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提高教师进行科研的积极性。大力扶持青年教师进行院级与校级项目的申报与研究,鼓励有一定科研经验与实力的教师大胆申报省级与国家级课题。近五年以来,我系的国家社科基金获得数量每年基本上能保证1~2项。2013年本专业又获得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近代儒学与文学:以边省贵州文人群体为中心的研究”(批准号13BZW104,谭德兴主持)等3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对立项的课题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对发表的优秀科研论文进行奖励。争取4~5年,在立项课题数量和出版学术著作数量上翻一番。高水平的科研是高质量教学的重要保障,将优秀科研成果不断转化为教学内容与手段也是提升专业发展竞争力的基本措施。同时,通过教学实践,进一步推动与深化科研,实现教学与科研的双赢。

上一篇:芪苈强心胶囊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分钟步行试验... 下一篇:前列腺增生的保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