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师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理论视角探究

时间:2022-10-27 12:15:40

技师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理论视角探究

摘要:作为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的后备军――技师生,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无疑是构建其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基础。然而,技师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并没有相应的教育大纲或课程标准为指导。本文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技师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环境的构建、成就动机理论与技师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内在动机的激发、语用学交际功能理论与技师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原则的确立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的理论探究,以期对技师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教学实践有所启发。

关键词:技师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理论视角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9-0091-02

技师学院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载体。作为技师学院的一个重点培养层次――技师,是国家高技能人才的后备力量,也是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2006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关于印发新技师培养带动计划的通知》(劳社部发[2006]16号)中,第一次以文件形式明确了以“学院教育方式”培养后备技师的途径和方法,其入学起点为高中毕业,学制四年,在培养过程中以实践技能为主、理论够用为度,为企业量身打造能够适应一线生产、现场管理、参与技术攻关、开发职工技能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

作为具备相关技术,掌握或精通某一类技巧、技能的人――技师,在企业中对提高职工队伍素质、强化生产管理中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从技师的职业资格标准和工作内容看,培养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是技师生构建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基础,更是其全面发展,最终实现自我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

技师生的年龄、学历、心理等特点及未来的职业发展无疑是特殊的,然而对此,无论是教育部门还是劳动部门都没有颁布相关的教育大纲或课程标准,相关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高等职业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都有各自的针对性,对于技师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显然并不完全适用,技师生口语交际的教学实践尚在摸索中。教学实践离不开教育理论的支撑,为此,笔者从技师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理论视角,做了如下的探究: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技师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环境的构建

作为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环境应具备“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属性。其中“情境”要求学习环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是对教学设计提出的具体要求。即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不仅教学目标的分析必须要作为教学设计的考虑要素,是否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创设问题也应作为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因此,从该理论视角来看,技师生口语交际的能力培养的理想学习环境应该包括交际情境的创立、交际对象的写作和交流、以及对口语交际知识的意义构建,即通过交际活动完成口语交际教学过程。

从建构主义教学观出发,把言语交际活动作为口语教学主要的途径,即意味着把教学目的与教学方式统一起来,实现教学过程的交际化、过程化;意味着重视学生主观能动性,重视学生的亲身经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自我建构。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自我建构,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内在规律以及与其他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佳方法就是让学习者在真实环境中感受、体验,从而通过获得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通过聆听他人关于此种经验的介绍和讲授,因此教学应为每一个学习者提供自我建构的空间和机会,构建“情境教学”模式。按照建构主义的理解,口语交际教学就应该创设模拟与现实情况相类似事件、问题、工作任务或情境,让学习者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交际活动,在真实活动中感受和体验,获取直接经验,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创设情境,进行以交际活动为主要教学方式的口语教学不但是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本质要求,也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境教学观的重要启示。

二、成就动机理论与技师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内在动机的激发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对课堂学习有影响的因素包括情感因素和社会因素。在这一点上,奥苏贝尔最关注的就是成就动机。在他看来,成就动机主要由认知驱力、自我――增强驱力和附属驱力三个方面的驱力所组成,学生的认知学习是受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共同影响的。20世纪50年代通过对人的需求和动机进行研究,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在奥苏贝尔“成就动机”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成就动机理论”,也称之为“三种需求理论”,把人的高层次需求归纳为对成就、权利和亲和的需求。麦克利兰对这三种需求,特别是“成就需求”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

所谓“成就需求”,是指争取成功并希望做得最好的需求。谓“亲和需求”,是指建立友好亲密人际关系的需求。麦克利兰的成就动因理论认为:“真正影响工作业绩的个人条件和行为特征就是胜任素质。胜任素质指能将某一工作(或组织文化)中有卓越成就感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的特质。”

从成就动因理论的视角来看,技师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激发其口语交际学习的内在动力,特别是激发技师生的成就需求与亲和需求,使其能够产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与需求。在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制定适宜的学习目标,借鉴心理学中“跳一跳,摘果子”理论,使学生通过一定努力实现学习目标,从而获得成就需求。同时,创设小组合作、学习探究的学习模式,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满足学生的亲和需求,使学生在学习知识、获得能力的过程中,真诚地交流和沟通,实现思想的碰撞,激发其口语交际能力提升的内在动机。

三、语用学交际功能理论与技师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原则的确立

语用学理论阐释了口语交际行为与言语行为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其心理过程,为学生个体被动体验向科学化个人素质、能力提高以至于形成良好习惯奠定了理论基础。

20世纪30年代美国哲学家莫里斯和卡纳普先后提出了语用学的概念。60年代初,英国哲学家奥斯汀首先提出“言语行为”的理论,后来在美国哲学家塞尔等人的努力下,使这一理论趋于成熟;60年代末,美国语用学家格赖斯又提出了“会话隐涵”的理论。这些理论构成了语用学的核心内容。

从语用学的角度来看,交际活动作为一个过程,必须具备以下要素:一是交际的双方即听说双方:交际总是通过听说双方的身份交替互换而在人与人之间进行,因此交际双方的存在是交际活动中不可缺少要素;二是交际意图及交际活动的目的:人们在交际过程中,或是传递信息,或是交流情感,或是希望得到对方对交际内容的反馈,或是希望与对方分享某种感受等,总之,所有的交际活动都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进行,这就是交际的意图;三是语言表达形式:语言表达是交际过程中的必要因素,是交际活动的信息载体,没有这个载体,交际就无法进行;四是交际的环境:任何交际活动都是发生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的,交际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交际活动的进行,可以这样说没有环境就没有交际;五是交际的效果:交际作为有意图的行为,必然一定有效应伴随其中,意图得到实现即为正效应,意图得不到实现即为零效应,与意图相背离则为负效应。在交际过程中,交际效果关键在于交际意图能否实现,因此交际过程不仅要考虑交际意图的表达方式,还要讲究交际技巧及策略的运用,要使语言表达合乎交际对象的社会地位、身份、知识和修养以及心理状态等。以至对声音的控制、态势语的运用等;对语境适切、得体掌控等;对环境、情势的把握;对语言和非语言工具的运用;对各种交际手段的掌握;还涉及到感染对方的能力等。这才能体现语言交际性,表现个人的言语交际能力。

从语用学交际功能的角度来看,语言的运用(即言语),为言语交际情景中话语意义的恰当表达和准确理解,提出了交际原则。

第一,合作原则。合作原则是格莱斯在1976年哈佛大学演讲时提出的,其目的是为了确保会话的顺利进行。他指出:“在言语交际中,双方都希望所说的话语能够互相理解,彼此总是需要互相合作的,因此都遵循合作原则。”格莱斯提出的合作原则包括四条准则:质量准则、适量准则、关联准则、方式准则。

第二,礼貌原则。英国语言学家杰弗里・利奇在格莱斯之后提出了“礼貌原则”。“礼貌原则”跟“合作原则”密切相关,其核心是场合、关系和方式。“说什么”取决于“场合”,“对谁说”取决于“关系”,“怎么说”取决于“方式”。从总体上看,礼貌原则是以“利他”作为特征的共包括六条准则: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誉准则、谦逊准则、一致准则、同情准则。

第三,协调原则。斯科滕认为除了格赖斯的合作原则和准则之外,会话活动也受协调原则及其准则的制约;协调原则在协调会话参与者的身份时起到重要作用。“协调原则指导交谈者选择谈话的形式,使他表示出谈话人所希望的、在目前交谈中与受话人之间应起作用的那一套权利的义务。”

综上所述,从现代语用学的理论视角来看,语言的首要功能是交际性,因此口语交际教学的首要任务应是解决学生在使用口语进行交际时存在问题,教学的目的应是培养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所以,口语教学应该指向交际,即培养学生运用口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口语是工具,交际是目的。技师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原则的确立必须建立在这一基础上。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学习论・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戴维・麦克利兰.成就动机理论[N].北京人才市场报,2004,(12).

[3]何语华.构建以提升职业素养为核心的个性化职业教育模式(IPQ)[J].江苏教育,2009,(12).

上一篇:我国食品安全标准制订因素考察 下一篇:初中语文有效阅读方法谈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