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阶段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训练

时间:2022-10-26 09:56:57

浅谈中学阶段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训练

摘要:本文从身体素质教育的概述入手,依据身体素质教育学,身体素质训练指导学,体育运动理论学等资料,剖析当前中学阶段运动员对于身体素质训练所存在的问题,并对几项基本的身体素质训练进行了分析, 从而为更好的促进运动员身体素质的提高,更好的培养运动员的新精神和新能力,更好的引导和激发运动员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提供了依据和指导。

关键词:素质训练;运动员;体育教师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0-0216-01

身体素质是指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支配下,在运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机能能力和运动能力,这种能力由力量、速度、耐力、柔韧性、运动协调能力和灵敏能力组成。各项身体素质训练贯穿于整个体育教学的主线,它对人体生长发育有着颇远的影响。尤其是中学阶段的运动员正处在生长发育的旺盛阶段,如何抓住这个有利的阶段,通过素质训练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和其基本活动能力,促进身体机能的改善,提高运动成绩至关重要。

身体素质的训练是一个整体的训练过程,各项素质的训练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而且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个器官系统是相互紧密联系的,通过训练有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产生的适应性变化也总是相互联系的。然而,在不同程度上,任何一种运动对身体的影响,也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中学阶段运动员基本身体素质的训练,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1.力量素质的训练

力量是指身体或身体某部分的肌肉工作时克服阻力的能力,力量是最主要的运动素质,是掌握各项运动技术,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发展力量的训练主要有两大类:即克服外部阻力的练习,如举杠铃、拉橡皮筋等;和克服本身体重的练习,如引体向上、俯卧撑。力量素质发展水平是影响身体训练水平的关键因素。在实施发展力量素质过程中为达到优化控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必须注意如下几点:(1)力量素质的发展要全面而又有重点;(2)进行力量训练时,要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3)训练中要采用大负荷与循序递增负荷。

2.速度素质的训练

速度素质是指机体进行快速的运动能力,是单位时间内迅速完成动作或通过某一距离的能力,速度素质可提高大脑皮层兴奋抑制过程的灵活性和中枢神经的协调性,对呼吸循环系统的机能活动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速度素质对掌握运动技术,提高运动成绩有很大意义。速度素质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为了有效地提高人体的快速运动能力,在教学训练中必须注意如下要求:(1)注意合理安排速度素质练习的顺序和时间;(2) 注意以发展力量和柔韧等来促进速度素质;(3)发展速度素质应重视肌肉放松。

3.耐力素质的训练

耐力素质是指人体在长时间活动中克服疲劳的能力,耐力是衡量身体健康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它对其它素质的发展和运动成绩的提高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发展耐力素质的一般手段有:各种形式的跑;长时间进行一般的技术练习(如:球类比赛)。发展耐力素质,要求机体供氧充分,为此,我们应该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并尽可能将耐力训练在空气新鲜,氧气充足的场地上进行训练。

4.柔韧素质的训练

柔韧素质是指人体各关节的活动幅度,肌肉和韧带的伸展能力,它取决于骨的结构,关节周围组织的体积、韧带、肌肉和皮肤的伸展能力和弹性。柔韧练习的最好时期是少儿时期,12-15岁的学生生长迅速,身高增长明显。柔韧性下降,所以更要进行柔韧性训练,,但强度宜少,并结合力量练习进行,以保持相对平衡,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了15岁以后柔韧素质受到限制(因为此时大部分的学生关节发展过程结束,韧带牢固。拉伸的作用变小)因此,要加大柔韧训练的负荷。发展柔韧素质要注意如下事项:(1)循序渐进,持之以恒;(2)柔韧性练习要因项因人而异;(3)柔韧素质的发展要兼顾相互关联的身体各个部位;(4)柔韧性练习之后应结合放松练习;(5)柔韧练习时要防止受伤。

柔韧练习主要是运用各种方法、拉长人体关节肌肉、韧带的长度。一般在柔韧练习前,可做一些热身活动,减少肌肉的粘滞性;在拉长肌肉的过程中,不易用力过猛,特别是在柔韧被动练习时,教练员施加的外力要循序渐进,要了解运动员的个性特征,还要及时注意运动员的练习反应,以便合理地加力与减力,保证柔韧练习的正常进行。

5.运动协调能力的训练

运动协调能力指人体各运动器官、系统之间互相配合完成同一个动作的能力,不是单纯的身体基本能力,而是各种素质及各种因素的综合表现能力,对在不断变化的复杂动作中维持身体的平衡及控制动作的稳定性和准确性起着重要的作用,它的发展有助于发展反应、启动、急停、变换方向的速度,能更快地、精确地、省力地掌握各种复杂的运动技术,充分发挥机体的速度、力量、耐力,促进运动成绩的提高,它可分为一般协调能力(即灵活性)和专门运动协调能力(即技术性能力)。总的来说,发展运动协调能力发面的任务属于体育教育中比较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应着重选择训练的模式和方法,为运动员的训练提供一个较好的训练环境。

总之,在中学阶段这个有利于发展身体素质的阶段里,体育教师要利用现有的条件,积极研究、探索新的训练方法,提高运动训练水平,素质训练要求体育教师不单单是一个主导者,而应是一个具有探索和创新能力的科研型教师,体育教师应结合教学实践,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善于在体育教学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不断在研究中形成新的理性知识,为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自觉参与体育锻炼意识,最终实现学校体育的目的,以更好的姿态融入到学校体育新课程的改革中!

参考文献:

[1] 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运动生理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7

[2] 张贵敏.田径运动教程[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6

[3] 刘振中、戴梦霞.身体素质教育论[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1

[4] 陈小蓉.体育研究原理与方法[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6

[5]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8

上一篇:一道概率题的解法剖析 下一篇:新课改背景下的美术教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