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时在“配”中找乐(外四则)

时间:2022-10-26 08:51:08

淘宝就是去找乐,但乐的感觉不同。捡漏是感觉占了别人便宜的乐,这种乐,有涵养的人,自己一般不讲的,只是和朋友一起欣赏时,朋友会说:“噢,你捡了个大漏,”自己也暗自高兴。也有人喜欢在配中找乐趣,很难得。什么是“配”?就是把不全的器皿 配全;把不成对的单件配对;把不成套的物品配套。把家里不全的,不成对的,不配套的收藏品,配全了,配成对了,配成套了,这种喜悦,全家人可以分享。

例如,好的文具有的是成套的。有笔筒、笔架、水洗、水盂、笔舔、墨床、印盒、镇纸等等,有的三、五件成套,有的十多件成套。到市场去淘宝时,完整成套的文具几乎是看不见的,但是只要有耐心,做有心人,注意去配,机会还足有的。几年前我在合肥的城隍庙古玩市场,购得了一只窑变釉松鼠葡萄堆塑纹笔筒,全家人都很喜欢。窑变釉是雍正时期仿钧窑玫瑰红所繁衍出的一个新品种,当时就被视为珍品,物罕而价昂,这类文具在当时制作时,都应该是成套的。我在以后的收藏时就比较留意。有一天,金山区枫泾有一位收藏爱好者打电话给我,说是有几件瓷器的文具让我去看看,几件收藏品中,我一眼就看中了那只窑变釉笔洗,与合肥买的笔筒,像是一个艺人做出来的,偶然的“相逢”让我喜出望外,买下后全家人都很高兴,还不只是简单的高兴,甚至是感到惊奇,把在安徽买的笔筒在上海配成套了,好像是办成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喜悦的心情比捡漏还高兴。亲朋好友来玩,家人也会把这份喜悦告诉他们。实际上搞收藏也经常会给家庭生活带来欢乐的气氛,这也是不用刻意寻觅的收藏以外的乐趣。

如图所示,是否配套,请读者鉴赏。

晶莹剔透白玉牌

杨 杨

盛世收藏,玩玉的人也多了起来,朋友圈子里不少兜里有点闲钱的人开始收藏和把玩玉器。

那天,在茶馆里与藏友们聊天时,有人拿出一块白玉牌,雕得相当细致、精美,画面古朴简洁又意境深远:一个须发老者在一个手执灵芝的孩童陪伴下,准备渡过一条正盛开着荷花的小河,前往精舍灵地拜访隐退山林的高人,然后,相谈天下大事,纵论人间冷暖。

眼前这块玉牌画面自然,富有动感,一下子吸迎了众人的视线。这是一块仿明朝雕玉高手陆子岗的白玉牌:高5.7CM,宽4CM,背面还有一首诗: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问不平事。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唐后主李煜,他24岁当皇帝,在位执政14午后被宋朝军队俘虏当了阶下囚。

李煜在政治上是一个昏君,在文学上却是一个文学家,诗人。其主要成就在诗词上,前期作品主要反映宫廷生活。被俘后,他的诗作思想性与前期相比有很大突破。所以,把此诗与玉牌前面的画放在一起看,似乎有着一种神似的紧密联系,也许,中国古代的艺术品讲究寓意,因此,这块玉牌的意义也正在于此。

这时,玉牌的持有者告诉诸位同好,他手中的这块白玉子冈牌是仿制品。为什么呢?一是因为现在流传于世的真正子冈牌相当少,一般都不肯拿出来示人;其二是拿出来以后,观赏之下,有人要求拍照留作纪念,然而,没多久,这块子岗牌的仿制品就出现在市场上,

其实,琢玉是一件相当辛苦的工作,而刻字的工作更为困难,能在精美的玉器上刻字者,绝非泛泛之辈。可惜的是,古代玉匠很少能在玉器皿上留下款识,但也有例外的,如明朝琢玉名家陆子冈便是其中之一。

陆子冈,江苏太仓县人,成名于明朝晚期,据明崇祯十五年(1642)所刊印的《太仓州志》云:“雕玉器,凡玉器类砂辗,五十年前州人陆子冈者,用刀雕刻,遂擅绝今,所遗玉簪,价一枝值五、六十金。子冈死,技亦不传。”其他诸如当时文人的记述中,也有相同记载,因而我们可以知道他与一般玉匠不同之处,一是他刻玉以雕刀为主,二是陆子冈技无传人。但令人怀疑之处是,以当时的练铁技术,不可能有那么高硬的钢刀,所以不是传言有误,便是他所采用的材料可能有别于一般的玉料。

陆子冈刻玉,非上好的玉料不刻,但刻成之物必出类拔萃,他尤其是水仙花雕刻得最美,故诗人徐渭有首赞美他的诗《咏水仙》云:“略有风情陈妙常,绝无烟火杜兰香,昆吾峰尽终难似,愁杀苏州陆子冈。”

正因为陆子冈名声在外,所以,早在清初就有仿制的《子冈牌》流行坊间,尤其是在乾隆午间,不论图案、文字都刻工精巧,作品大都是楷书《子冈》款,而且字迹也不同;这些仿冒者大都用《子冈》款来增加作品的收藏和经济价值。其实,这些玉匠的手艺都不差,相当够水准,只可惜心术不正,未能独树一格,而作品的价值又不为人们所肯定,故不能名传后世,真是可惜了。

那么,今天,同样因为陆子冈的名声太大,一块正宗的“子冈”玉牌的市场价在50万元左右,所以,古玩市场上出现了许多仿制品,都是具有“子冈”款式样的玉牌,式样繁多,令人无法辨识真伪。而且价格不菲,因此,收藏爱好者千万要小心。

来自汉代的方形盖罐

陈百华

第一次在上海天山茶城古玩市场与这只瑞兽卸环方形灰陶盖罐(高40厘米,口径11厘米)邂逅的时候,就被这奇特的器形、清晰的铺首和粗犷的神韵深深打动和吸引,更为这只产于我国汉代北方地区的生活用器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延续到两千多年后的今天还能保存完好无损的原貌,而深感天地之神奇的孕育和传承之恩。

我国陶器发明于新石器时代,后经历代先人工匠几千年的不断摸索、发明和创造,给我们后人留下了无数珍贵的彩陶、红陶、黑陶、白陶、灰陶等形制各异、色彩多样的古代艺术品。发展到了汉代时期,随着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全国各地的日用陶器和随葬明器的品种和形制也大体趋于相同,但不同地方特点还是有所保存。汉代时期的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砂质陶较少,并有一些红陶和黑皮陶等,但在装饰工艺方面南北方陶器存在明显的差异和不同。南方地区的陶器除了釉陶器之外,大多承继春秋战国印纹硬陶的基本特征,采用印纹或划纹作为装饰手法;而北方地区的陶器除了低温褐釉陶器外,普遍采用彩绘纹饰或贴塑铺首这种简洁明了的装饰工艺,来烧造许多朴实无华的实用陶器。

汉朝时期与其他朝代相比较,其陶器的形制和纹饰明显带有时代特征。作为炊器的是以小口圆腹圜底陶釜为主,并有一些大口斜壁平底陶甑;食器有敞口弧壁平底或假圈足碗、双耳杯、高柄浅盘豆和敞口陶钵等;另外还有许多仿前几朝青铜器形制的诸如陶鼎、陶钫、陶

瓿、陶炉等礼器。而这一时期的陶器装饰大致有弦纹、划纹、绳纹、印纹、模印浮雕、涂色和彩绘等,其中弦纹运用最多最普遍。

本文介绍的这只陶器上装饰的瑞兽卸环铺首就属模印浮雕的一种,清晰可见的瑞兽和可以转动的双环,是器体成形之后再行模印和预置组合而成,虽显现工艺简单但要达到纹饰清晰精美的优良程度,还须其工匠具有心灵手巧、独具匠心等多方面素质和技巧,否则绝难成就如此完美器物的设计与制作。

我国有近万年的陶瓷发展史,针对众多存世或出土的器物分析,就有了陶瓷器为什么方形要比圆形少这个令人思考的问题。其实“天方地圆”这句话已清清楚楚地告诉人们:“方为上”,方形的陶瓷器无论是在何朝何代都是十分珍稀和高贵的。一是由于这类“天之物”的器形非一般阶层所能使用和占有;二是一般等闲之辈工匠难以制作出如此气势的器物,因为方形陶器出窑不变形变残的成品率也是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三大要素的。

图中这只汉代的方形陶器与后世的瓷器相比较,她并没有晶莹剔透的釉色,也没有画工精致的纹饰,更没有细腻坚硬的胎骨,可是从那灰色且古朴的器体中却透出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风范,这一点在笔者看来任何朝代的陶瓷器,都无法与之相提并论的。

墓券石中话楚王

赵 基

三年前,我于安徽省灵璧县灵山的东面一个硕大的封土堆前,觅得汉砖数块。该砖呈扇面形,上弧长31cm,下弧长22cm,侧长23cm,厚8cm,正面为折尺纹,具有西汉建筑材料和纹饰结构之特征,当为墓券之用。因我对历史非常有兴趣,也喜欢收藏一些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物品,故经常上灵山或周围的一些古迹遗址凭吊,发思古之幽情。自从我收藏了这块墓券石后,经过我多日的研究,推测出墓券出土的地方当为古墓葬群,因为这里有蔚为壮观的大大小小的封土堆。

灵山,位于安徽省灵璧县夏楼镇境内。在它以东约2000米处,有大大小小的封土堆绵延起伏,仿佛向我们诉说着远古的历史。

灵山海拔有190米,山之南,约2公里处有两对山峰对峙,如同两对官阙,雄峙两侧,也是人杰地灵之处。主峰山腰残存石墙两道,宽1米至1.5米之间,高低不等,且已风化。顺山北顾,山势陡峭,从主峰往下约10米处,小如豆粒的石子密集,且覆盖层较厚,越往下石子越大,从山腰至山脚均已风化,如同山石之自然色。南坡而下,长约五百米,呈台地。山北有前后陵村,两村之间有一黄泥沟。:堤也。后经测定,主峰与南望之四山之间在子午线上。山势广大,气象恢弘。根据山后密布碎石推测,当年此山有开凿工程,其工程之浩大,非一般民力所能为。据史载:西汉一朝,徐州为楚国,共封十二代楚王。汉代楚国有着特殊的地位,“制同京师”。根据《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陵发掘简报》称:先后有八位楚王墓已明,尚有第二、四、五、七代楚王墓不知葬于何处?这四位楚王是:第二代楚夷王刘郢客,在位四年,死于公元前175年;第四代楚文王刘礼,在位四年,死于公元前151年;第五代楚安王刘道,在位22年,死于公元前130年;第七代楚节王刘纯,在位16年,死于公元前101年。由此推测:第二代楚夷王刘郢客第四代楚文王刘礼在位时间短,不可能修如此大墓。较有可能的是第五代楚安王刘道和第七代楚节王刘纯。楚安王刘道在位22年,值景帝刘启时期的后12年,武帝刘彻时期的前10年,正是西汉鼎盛时期。楚节王刘纯在位16年,值汉帝中晚期。由此臆断第五代楚安王刘道的可能性较大。我想此离徐州不远,当年此为楚国地,某代楚王在此选址造墓未尝不可能。

因我业余好古喜收藏,曾九上灵山,做了一些粗浅的调查考证。如果灵山是楚王陵,其东面大大小小的封土堆,应是陪葬墓。我所觅得的汉扇面形砖应是陪葬墓的券砖。时下,当地村民采石炸山,东、南、北三面山体已严重破坏。为此,恳请有关考古专家前来考证。同时,呼吁相关部门采取保护措施。

元代影青瓷香炉

钱汉东

游牧出身的元代统治者入主中原后开始积极接纳汉文化,尽管他们创造了八思巴文,但汉字依旧是当时主要流行文字,强大的汉文化依然得到弘扬和发展。在中、国制瓷史上出现了一个奇特现象,不到百年的元代,创造出了元青花、枢府瓷、釉里红、以及单色釉瓷,蓝底白花等新品种,可谓百花齐放,争奇斗妍,从根本上改变了元以前景德镇瓷单一影青釉和单一刻划花装饰的局面。

这尊元代影青瓷香炉,是11年前我在逛福佑路古玩街时觅得的。记得那是一个星期日的上午10点左右,我兴冲冲来到市场,看到这尊香炉的第一眼,古朴典雅、造型生动,仔细观赏完美无缺,那时我已把香炉作为收藏主题,因此这尊香炉在我眼中就弥足珍贵了。出售香炉的老乡来自江西上饶地区,香炉是不久前在当地出土的。在高倍放大镜下可以清晰地看到侵蚀釉面的红壤痕迹,哈一口气,即可闻到浓烈的泥土味。圈内朋友认为它应是元代的枢府瓷釉三足炉。

回到家里清洗再三,放到书桌上,天天把玩,心想这尊在地下躺了600余年的香炉,如今重见天日,来到我的手里,缘分两字不得不信。找了许多典籍来加以研究并考证,我想复原那段消失久远的历史,这是收藏的最大乐趣。不论是弄清一个小疑惑,还是发现一个新的问题,我的心里总是充满了幸福感。炉口敞开直颈,炉口边沿。贴塑两只带镂空立耳,仿的是商周青铜礼器鼎的样式。这种仿古香炉器形在宋代已经生产。

我很希望这尊仿古型的元代香炉是枢府瓷釉,因枢府瓷要比影青珍贵。但有的书将其归为影青,也有书上称其为早期的枢府瓷。原因是元代的枢府瓷,是从宋代的影青瓷发展而来的,有传承关系。我写《寻访中华名窑》一书时,到景德镇湖田窑考察,在发掘的标本中,当地人把釉厚者归为枢府瓷,把釉薄者视为影青瓷。我想将这尊香炉归入影青瓷比较恰当。

已故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我的老师汪庆正先生,四午前来寒舍聊叙,我请他鉴定此尊香炉,汪老拿下眼镜,拿着香炉仔细观察,一口说是影青瓷。他说:人们习惯叫影青瓷为“青白瓷”,闻名的十四世纪的卵白釉(枢府)是由青白瓷衍生出来的,虽然元代青白瓷在釉色的晶莹和胎体的薄润等方面逊色于宋代,但它成为元青花的母胎,功不可没。汪庆正认为:枢府釉瓷胎体一般比较厚重,色白微青,呈失透状,颇似鸭蛋壳色,故称之为“卵白釉”。传世品以元代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定烧的卵白釉瓷为多见,枢密院定烧瓷在盘、碗器的纹饰中印有“枢”、“府”二字,故又称之为“枢府”瓷。

上一篇:可口可笑 第19期 下一篇:斩断网络贩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