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视角的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内容整合

时间:2022-10-26 06:58:12

基于儿童视角的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内容整合

摘要:伴随新课改的不断深化,信息技术不断加快和其他学科的整合。那么,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如何突破自身发展瓶颈?本文作者立足儿童视角,在教学实践中让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由内向外主动整合。

关键词:儿童立场;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整合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7)08-0027-02

在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知识考查时,笔者发现学生对技能的掌握只停留在按部就班、机械操作的层面,灵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欠缺。课堂教学时,虽然笔者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处理,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意义建构仍然是被动记忆、机械训练的方式,知识以孤立、零散、碎片的形式存储在记忆中,所以当遇到新问题时,他们只会机械地运用片段化的知识解决问题,不能对知识做到融会贯通。

因此,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实施,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系统分析、深度挖掘,还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基于上述情况,笔者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整合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实践,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考。

基于学情,灵活调整学习内容

苏教版教材是面向全省学生设计的,但各地区学生的信息素养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教师要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做灵活调整,以达成预期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将教材中一个模块的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将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教学设计;在授课时,对每个模块的学习形成序列化,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地处理,多课时且内容较容易时,可以合并,反之,则分解。

例如,笔者所在学校的学生大都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等各类电子产品,因此他们在学习苏教版三年级的《认识计算机系统》《我的计算机》两课时,觉得内容简单且单调乏味。于是,笔者将这两课内容有效整合,设计了一份鼠标使用操作的任务导学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团队合作精神展开教学活动。整个活动过程是学生按照充分自主学习、遇到问题合作学习、学有所获展示学习的顺序有序进行。从教学效果来看,两课内容整合后,虽然学生学习强度提高了,但学习热情却高涨了,生生、师生互动较多,尤其是学生之间合作交流的机会多了。调整后的内容不仅让学生学有所获,更增强了他们的合作能力。

又如,在学习苏教版五年级LOGO语言模块最后一课《画组合图形》时,笔者按照教材布置了“画城堡”的任务,大多数学生对此表现出畏难情绪,感觉画组合图形有一定的难度。在这个任务中,学生不仅要学习各图形的使用命令,还要注意小海龟的起始位置及角度,同时还要分析每个图形的角度、长度等,所以在操作时他们常常出现顾头不顾尾的现象。

基于学生的学习现状,笔者将一课时分成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认识组合图形并对其进行分类;第二课时主要学习不规则图形的画法。为了让学生能循序渐进地学习,笔者设计的学习任务由简单到复杂,形成一定的梯度。学生学习时的状态也发生了较大转变,从图形概念理解到动手实践,学生都学得非常积极,学得快的学生自觉充当小老师帮助学得慢的学生共同

进步。

基于全面发展,主动整合其他学科内容

从儿童生命个体发展的角度看,信息技术是改进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良好工具。教师要鼓励学生将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并整合到各学科中去,这将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信息技术“Scratch程序设计”模块时,笔者从儿童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以四年级语文课本中《公仪休拒收礼物》一文为主题,要求学生用Scratch创作数字故事动画。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Scratch“动作”“外观”“声音”“控制”等模块中的控件,在技能操作方面已经可以熟练运用了。当笔者布置完数字故事动画创作这一任务后,它立刻引起了学生们的热烈讨论:“这是我们语文课上学过的一篇课文!”“真有意思,电脑课上还能创作语文课上的课文。”“语文书没带来,你还记得内容吗?”“老师,我们先来试试吧。”……

从学生们的热烈讨论中可以看出,这一任务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了创作活动,他们在Scratch中设计了舞台、角色的造型,并分角色录制了声音,搭建了富有创意的脚本,有的小组还不拘泥于原文,对故事开展续编,丰富了故事情节。

基于日常生活,积极融合学生生活主题

王一军教授在他所著的《儿童文化课程:理论、实践与案例》一书中指出,“当学生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生活的有机联系被学校人为分离开来以后,必然导致学生对学习的不满、冷淡,必然导致学生学习的失败。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鼓励学生在真实世界中不断学习。学生要解决真实世界中的种种问题,就需要把种种来自学术与非学术领域的知识、技能整合起来”。因此,对学生来说,不应是为了学习计算机基本知识、基本操作而学习,而应是为了让信息技术更好地为生活服务而学习。

因此,笔者主动将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整合,开展主题单元式活动课程,主题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生活中的经验以及社会中的热门话题等。例如,开展了“去哪儿旅游”的主题活动,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

笔者以旅游这一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主题为主线,让学生将信息技术课程中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有机融合。在“确定景点”时,学生除了使用教师推荐的去哪儿、携程等网站外,还主动在百度中搜索某个景点的官方网站了解更详细的内容;在“规划旅行”时,学生能够熟练地将网站信息复制、粘贴到WPS文字软件中并对其进行相应的修饰美化,甚至还学会了运用字体加粗、设置字体颜色、艺术字等方法加以标注;在“旅行归来”中,学生运用画图、美图秀秀、爱剪辑、WPS演示、Windows录音机等软件制作自己的旅行相册。最后,学生通过全班展示、博客来分享他们的旅游成果,为主题做了完美的收官。学生在主题活动中加强了知识与技能的应用,提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成就感油然而生。

上一篇:中资美元债:盛景之下的隐忧 下一篇:谈如何拍摄好“优秀课堂教学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