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酒也要新瓶装

时间:2022-10-26 06:08:31

周芳的这本散文集《沽酒与何人》,文眼既是作者内心孤独的表征,其实也是散文写作群体的孤独。有人说,散文不应该作为一种单独的文体而存在,应该只是写作者的练笔。我是不赞成的。不仅历史上有大量的赋作为散文的前身而高标卓立,而且现当代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学者型的散文大家。好的散文是介乎诗歌的规整与小说的假说之间的一种过渡色。它汲取了诗的真性情与富有内在韵律的语言美,同时兼营小说的大开大合,恣肆。好的散文可以精致到一滴露珠,也可以纵横捭阖成一片。周芳的这部散文集最大的创意便是形式上的创新。我将它比喻为考究的古瓶子里装新酒。

全书撷取唐诗中的一句点睛之笔,作为文题,下面从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中锤炼出一句感悟作为副题。整部文集45篇散文,都是将唐诗的情境解读与现实生活的追问实行无缝对接,从而达到水融,相映生辉的效果。唐诗在这部文集里至少发挥了三个功用:唐诗是作者手中的一盏烛光,给她的迷惑和孤独带去光亮和温暖;唐诗是一面铜镜,唐时的文人情怀与现实生活美丑对照;唐诗是一柄匕首,剜出现实的恶,作淋漓的讽谏和批判。

由诗生活到现实人生百态,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借古讽今,借古照今,将读者带入和带出,传达作者的审美取向和批评立场。这几乎是这本散文集共同的行文结构。全书仍以古诗句为题,分列出故乡亲情、名士情、市井情和爱情四大主题,共分四卷,每卷形成了一个比较规整的回环式的文集体式,显出了文集整体上的形式美。

作者在整体框架的统一建构下,又注重因文制宜。每篇文章触动作者的触须不同,行文的起点和过程,以及沿途的风景也就不同。有的由唐诗本身的意境谈起,有的由生活的现场亲历出发,在统一的制式下又自成一格。文中浮想联翩,旁征博引,让作者跟随作者的阅历曲径通幽,显得张驰有度,游刃有余。

比如,她写《“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你的信寄到了吗?》是从自己与一个近七旬老人在邮局的邂逅写起,讲到一封家书所承受的翼盼,再回到杜甫的《春望》诗中家书抵万金的缘起,然后展开现实的数据调查,极言家书回家之难,然后写到信客送信的艰辛,再到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马班邮路上的王顺友信不送完绝不倒下的传奇精神。作者行文宕荡起伏,摇曳生姿。既避免了只写个人见闻的单薄,又回避了讴歌英模人物带给读者情绪上的抵触。使得对古诗的诠释与对现实生活的解析水融,相映生辉。

作者尽管是语文老师,但对古诗的背景分析不是语文老师式的线条介绍,而是画家式的还原和再现,是诗人式的感慨和叩问。作者广泛的阅读为文章增添了厚度、广度和书卷气。由于作者擅长诗性的表达,具有敏锐的洞察思考力,每篇文章都弥散着一股思辨力和唯美诗情。作者的感伤与她左右逢源的知识面汇合,形成一股洪流,产生一种裹挟的阅读力量,作者对文字驾驭的老道,又让这种起承转合,大开大合形成自然的行云流水之势。无论是说理还是抒情,读来像一幕幕电影镜头,有蒙太奇的剪贴,有由此及彼的联想闪回和闪进,使得文章有了磅礴的气韵。如《“园中莫种树,种树四时愁”――一棵树的遗憾》,由李贺对树的四时愁而不愿种树的感伤,到人对教室后面五棵树的杀戮,再到故乡树上所寄予的亲情和时光,再到贾平凹的《六棵树》所承载的历史命运,再回到现实那五棵遭遇杀戮的树,到青藏每一个死者都会变成一棵树的传说。最后回到一棵树在面对杀戮时不能言说的遗憾,到最后点睛之笔,回到诗本身,一棵树唯一的遗憾是错过了李贺。文章走势可谓九曲回肠,曼妙多姿。

好的散文应该是浓处精彩而不滞,淡处灵秀而不晦。本文集不足处是受古诗格律气韵的影响,而使行文用字多了一副屈就的镣铐,好比一个天真浪漫的乡村少女因穿戴了一副公主的衣帽,手脚乃至脸上的笑容都显得拘促起来,少了白鹤起舞的的轻盈,少了那种天高云淡的闲适和随遇而安的淡泊。

一坛酒的芬芳固然不取决于它用什么容器装,但周芳的这坛酒首先吸引人的应该是装酒的瓶子。考究的瓶子有时不仅仅只是盛装,也有酝酿发酵的功效。周芳的这个瓶子其实就助长了好酒的芬芳四溢。

(作者单位:湖北省作家协会)

上一篇:韩永明:敏于沉思的写作 下一篇:构建中医病因病机本体的研究思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