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讨论的契机

时间:2022-10-26 06:01:55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讨论的契机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化,使得课堂数学必须不断优化,教育教学的优化,课堂讨论越来越引起教育界的重视。这不仅是为活跃课堂气氛,更主要的是课堂讨论组织得好,不仅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更有利于学生在将来进一步学习以及将来走上社会,提高全民的整体素质。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由于我十分重视课堂讨论,成效十分明显。下面就从七方面谈如何把握好小学教学讨论的契机。

1、重点、难点

学生对教材中列人新课时的不同计算方法,持有不同意见,可组织讨论。如,分数除以整数是分数除法的基础,教材一开始出现两种计算方法:一是从图形直观看,另一种是根据“等分除法”的意义,将除法转换为乘法计算。到底哪一种方法好,可出几道算式如÷2、÷4、÷3等,要求几位同学分别用两种方法进行计算,然后组织讨论,使他们知道第一种方法是有条件的(被除数分数的分子能被除数整除),第二种方法是普遍可行的,从而确定在今后的实行计算中要采用第二种方法。

2、易混淆问题

当学生为易混淆的问题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而抓不住本质时,要组织讨论。如小数末尾的0一般可以删去,可是有时候又不能删去,学生对此内容容易产生混淆。教学时可采用如下的问题组织讨论:(1)0.30和0.3分别表示什么意思?(2)0.30=0.3对吗?(3)0. 396保留两位小数是多少?为什么不是0.4呢?(4)把40%化成小数是多少?这样将有利于学生准确地掌握概念。

3、独立思考后

在学生对某一问题通过短时间的独立思考后,为了满足学生想说的要求,可及时组织讨论。如求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为什么既要包括它们公有质因数,还要包含各自独有的质因数?教师可组织讨论,亦启示:(1)18的倍数中至少包含哪几个质因数?30的倍数中至少包含哪些质因数?(2)18和30的公倍数中必须包含哪些质因数?讨论后使学生逐步明确求两分数的最小公倍数既要“公”又要“小”。

4、百思不解时

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可组织学生讨论。如教学圆的面积后,设计这样的讨论题:“在直径4厘米的圆内作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再在正方形内作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面积怎样求?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提两个问题让学生组织讨论:(1)圆内最大的正方形面积是圆面积的几分之几?(2)正方形内最大圆面积是正方形的几分之几?这些都有一定难度的讨论题,经过讨论后,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无形中得到提高。”

5、操作实践

在操作实践中,组织学生讨论。如教两个乘法算式用同一句口诀计算时,先让学生操作,用圆片摆2个4,问一共有多少圆片,列出算式4X2,同样让学生列出2X4。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摆好的图形并讨论,为什么图形一样,图片个数相等而计算时得到的算式却不相同呢?通过讨论,学生懂得同一个实物图可列两道不同算式的道理。

6、一题多解

对一题多解的题目,可组织讨论。如在五个0.5中间加上怎样的运算符号和括号,就能使等号左右两边相等?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假如要使等式左边为0,等式左边必须看成是怎么两个数?进行什么样的运算?从而使学生明确,答案只有;(1)0十0;(2)0与两个相同数相减;(3)0与任何一个数相乘;(4))0除以0以外任何一个数。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这四个基本关系式,得到若干个符合要求的算式来。

7、问题有深度

所学的问题虽有一定的深度,但研究问题的方法学生较为熟悉时,也可组织讨论,让学生自行获取知识。正方形面积是15平方厘米,求阴影部分面积(如右图),按常规方法,求阴影部分的面积要用正方形的面积减去圆的面积,要求圆的面积,需先知道圆的半径,然而该题圆的半径学生无法求出,教师可适时组织讨论,使学生发现正方形的边长与圆的直径长相等,因此,正方形的面积为(2r)2-15(平方厘米),r2=厘米,圆的面积лr2=3.14×=11.725(平方厘米),这样,阴影部分的面积就不难求出了。

上一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下一篇:提高数学教学成绩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