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部地区承接国内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难点与突破

时间:2022-10-26 05:34:15

中西部地区承接国内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难点与突破

内容提要: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国际市场竞争加剧,以及成本大幅提高推动国内加工贸易必须向中西部转移。然而,由于存在物流成本高、产业配套差、通关效率低、竞争对手多等制约因素,中西部地区要想顺利承接东部地区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必须多途径、多方式突破物流瓶颈,完善加工贸易的产业配套条件,提高加工贸易的通关效率,同时争取国家的加工贸易政策倾斜。

关键词:加工贸易;产业转移;中西部地区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1)04-0008-04

加工贸易是一国利用本国生产能力和技术,进口料件加工成成品后再出口的一种国际贸易方式,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自从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对外经济开放以来,加工贸易取得了“爆炸式”的增长。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980年的16.66亿美元增加到了2009年的1.1万亿美元,30年增长了约660倍。相应于此,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比重也从1980年的4.4%提高到2009年的50%以上,占据外贸半壁江山。加工贸易对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以及解决人口就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显然,积极发展加工贸易是我国当前重要的经济发展战略。然而,我国加工贸易的地区分布却极不均衡,90%左右的加工贸易集中在广东、江苏、上海等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分布极少。但是,当前东部地区发展加工贸易已经遇到土地、劳动力价格、能源价格等一系列制约,加之金融危机后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已经启动,东部加工贸易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基于此,在新形势下,如何推动中西部地区顺利承接东部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东部地区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必然性

(一)成本大幅提高推动东部加工贸易转移

东部沿海地区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与经济高速发展,劳动力、土地、能源与原材料等要素成本有了较大幅度的上升,使多数加工贸易产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边际收益下降,产业生存发展的压力日益增大。比如劳动力成本,2010年广东的最低工资标准为1030元/月,在广州就算开出2000元/月的工资有时也很难招到工人,但在西安,2010年的最低工资标准为760元/月,1000元以上工资即可招到工人;土地费用方面,在西部一亩工业用地只要几万元左右,而在沿海地区的温州却高达150~200万元,花在土地上的钱在中西部可以连土地、厂房、设备都买齐。与此同时,由于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发达地区传统产业的过度发展,使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逐年减弱。在经济上行期,甚至会出现“电荒”、“水荒”,影响了企业正常生产。而且,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东部加工贸易企业还被要求进行污染治理,生产成本中又增加一项环保治理成本。综上可见,加工贸易在东部地区已经进入高成本时代。而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以高端制造业和服务外包为主体的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国际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东部加工贸易企业为在新一轮产业转移中取得有利地位,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向低成本的中西部地区转移就是一条很好的出路。

(二)中西部地区已具备接纳加工贸易的条件

首先,中西部地区劳动力资源丰富。一方面,我国中西部地区拥有大量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以及每年数以百万计的大学毕业生,因此拥有大量高素质人才资源;另一方面,由于中西部的城市化水平较低,而使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据资料表明,我国目前农村有4亿多劳动力,除务农者外,乡镇企业吸收了1亿多人,剩余劳动力有近2亿人。而这近2亿人中,3/4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因此中西部还拥有大量的成本相对较低的简单劳动力后备军。发展加工贸易,大量吸纳当地剩余劳动力就业,既可以避免大量劳动力跨省区流动而引起的诸多不利影响,还可以由此大幅度降低企业的劳动力成本;其次,中西部地区有丰富廉价的能源。据统计,按照可开发资源数量计算,全国人均246吨标煤,西北达695吨,华北682吨,西南367吨,而东部地区人均在80吨以下。一般工业用电,2008年东部发达地区约为每度0.8元左右,而西部地区仅为0.50元左右,东西部地区差距明显;最后,中西部地区已形成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改革开放以前,由于历史的原因,中西部地区本身就有一定的工业基础,而发展到今天,即使相对于东部地区,一些装备制造、能源化工、冶金采矿、航空航天等产业也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如四川的电子工业、重庆的摩托车、汽车工业、陕西的机械工业、河南的食品加工业等在全国范围内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利用这些相对优势,中西部地区可以发展差异化的加工贸易。

(三)国家政策支持东部加工贸易向中西部转移

考虑到东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需要,结合东西部产业发展条件,近年来,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多次通过调整加工贸易有关管理制度,实现对加工贸易的宏观调控,促使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转移。2007年7月23号,海关总署和商务部联合下发了44号文件,对东部涉及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共1853个品种列入限制类商品,实行银行保证金台账实转管理,此举增加了很多原来在东部投资的港、台、外资企业的成本,它们为降低成本,也正积极寻求与中西部地区的合作机会。与此同时,商务部和国家开发银行2007年联合了《关于支持中西部地区承接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工作的意见》,旨在金融支持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为推行加工贸易有序向西部梯度转移,2009年1月,海关总署下发了《关于明确加工贸易企业搬迁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对不同情况的企业搬迁采取不同的便捷方式,缩短了办理海关手续的作业时间,降低了企业搬迁成本。目前,为引导加工贸易产业有序转移,商务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海关总署等部门已经起草了《关于促进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建设发展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将通过市场引导和必要的政策扶持,在东部欠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培育若干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

综上所述,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是一种市场行为,也是一种政策行为,更是一种历史趋势,是转移方基于自身利益的市场化选择,也是承接地积极创造条件的结果。通过实施加工贸易的梯度转移,既能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又能促进东部地区加工贸易产业升级。

二、中西部地区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难点

(一)物流成本高

两头在外,大进大出是加工贸易的一大特点。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第一个关键瓶颈就是物流,由于中西部远离出海口,这直接导致运输成本高、交货周期长。2000多公里的口岸距离,无论采取哪种运输方式,国内物流成本都是十分高昂且难以承受的。表l为西部地区三大代表性城市到沿海两个代表性港口深圳、上海的集装箱平均铁路运价和水运运价(仅重庆一上海)。

表中显示,以20尺集装箱计,西部最具承接加工贸易优势的三个城市最低到出海口岸运费也接近2000元,最高5000多元,而这仅是一个单趟,如果考虑到加工贸易两头在外需来回运输,运费还要翻倍。可见,中西部地区发展加工贸易,仅国内物流成本就占据了总成本的一大部分,这还没考虑国内运输对交货时间的影响。调研表明,一个集装箱的彩电从四川绵阳经上海运抵美国西海岸需要运费1200美元以上,而同样的货物从青岛运至美国西海岸,运费仅需500多美元。同时,后者在途时间比前者要短15天左右。因此,中西部地区要承接加工贸易,必须在物流环节上有所突破,必须让国内物流成本在总物流成本中的比例明显降下来。

(二)产业配套差

产业配套能力是衡量一个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指标,对加工贸易尤为重要。因为较高的产业配套能力不仅可以降低加工贸易物流进项成本,而且可以降低生产、研发成本,进一步降低总成本。目前,沿海发达地区关联产业的本地配套率已达到95%以上,但中西部地区这一指标还达不到30%。有学者研究,2005年,全国产业集群748个,东部地区为563个,占全国总量的75.26%,而中部只有109,西部只有76个,仅占全国总量的24.74%。如果以美国经济学家哈盖特(P.Haggett)提出的区位商分析法来衡量中西部地区产业集群,也可以得出产业集中度低,配套能力差的结论。本文选取了豫、陕、川、粤四地11个加工贸易相关行业进行比较分析,利用2009年统计数据,得出了三地加工贸易产业区位商分布表,表2。

从表2可以看出,豫、陕、川三地加工贸易综合区位商都小于1,远低于广东的1.97。说明三地加工贸易相关产业专业化程度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还比较低,总体还处于起步阶段,属于加工贸易进口导向型经济。

(三)通关效率低

加工贸易产品具有市场变化迅速,产品更新率高,交货周期短,客户需求紧的特点,因此对通关效率要求较高。中西部地区由于距沿海上千公里,海关查验与边防检查脱节,势必造成在内陆和沿海的重复查验,手续繁杂,费时费力;另外,由于加工贸易起步晚,通关专业人才缺乏,加上政府部门服务意识差,思想观念落后,缺乏通关模式与方法的创新,使得中西部地区通关效率远低于东部发达地区,大大影响了加工贸易的发展。据世界银行与中国国家统计局2006年联合的《中国120个城市投资环境报告》,这项对12400家中国企业进行的面对面调查发现,东南沿海的东莞、惠州、汕头、江门、深圳、青岛、绍兴和珠海,企业进出口通关时间最短,为3-4天,但是排在最后24位的城市例如东北和西北的城市,平均通关时间在20天左右。报告分析说,像长沙、太原、运城、本溪等中西部城市如果能把通关时间缩短到5天,外资企业数量将可以提高17%。

(四)竞争对手多

中西部地区承接加工贸易不仅面临与东部欠发达地区的竞争,还面临与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印度等一些东南亚国家的竞争,而这些竞争对手又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首先,东南亚国家具有较低的物流成本优势。与我国中西部地区相比,东南亚国家的海港城市地理位置优越,可以通过海洋运输大大降低加工贸易的物流成本;其次,东南亚国家具有优厚的政策优势。如泰国对有些区域的企业可以免缴机械进口税,免缴所得税8年,生产出口产品的企业进口原材料可免缴进口税5年。再如世界第二大发展中国家印度,该国明确规定用于生产出口产品的进口产品,以及向完全出口型企业提供的产品,可以免除全部关税和附加税,并采取了自由贸易区和出口加工区的制度安排;最后,东南亚国家还具有较强的人力成本优势。2006年,中国平均工资水平每小时是1.07美元,其中东部地区是1.31美元,中西部地区是0.91美元,而印度平均工资水平每小时是0.8美元,越南是0.4美元。加上人民币可以预计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不断的升值压力,以及工资收入水平提高的趋势,我国中西部人力资源成本的优势还在减少。

三、促进中西部地区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对策

(一)必须多途径、多方式突破物流瓶颈

中西部发展加工贸易的物流瓶颈主要表现为效率低、费用高,因此,中西部地区除了继续加大投资改善物流网络与设施外,一方面,要通过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提高物流运作效率、效益。一是大力培育和发展民营物流企业,积极引进国内外第三方物流企业落户,由它们对加工贸易企业提供优质物流服务,缩短交货周期,使制造商和国外分销商实现零库存,进一步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物流效益。二是加快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和完善公路运输信息系统、航空货运公共信息系统和仓储公共信息系统,加快整合商务、金融、海关、检验检疫、交通运输和工商管理等政府部门的公共信息资源,实现公共信息网络与企业物流网络的有效结合;另一方面,要根据中西部自身条件积极打通出海大通道,降低出项物流成本。一是发展航空物流。就航空物流而言,内陆和沿海成本差距不大。中西部地区可以发展类似电子信息产品等运输量不大,适于利用航空运输的加工贸易。二是开通铁海联运。如重庆市在铁道部支持下,开通了重庆至深圳盐田港的集装箱“定点、定线、定车次、定时、定价”的“五定班列”,运时缩短一半,运抵欧洲比到“长三角”还快两天,而运费相当。三是充分利用欧亚大陆桥。欧亚大陆桥是中西部,特别是西部地区商品出境的最佳方式,因此,要通过与铁道部和海关总署协商,充分利用欧亚大陆桥运输,积极与沿线国家签订货物互通便利协议,实现了互利共赢。

(二)必须完善加工贸易的产业配套条件

加工贸易的产业配套条件是加工贸易企业能否在转移后“扎根”的土壤。为了能引来并留住东部加工贸易,中西部地区必须重视完善加工贸易的产业配套条件。首先,要加强现有加工贸易相关产业集群建设。中西部地区地方政府要积极调整产业政策,因地制宜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要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带动相同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激发产业集群的发展活力;要依托重大项目和新上项目,围绕产业链的薄弱环节,形成大中小项目配套、大中小企业聚集发展的格局,加快产业群、产业链和产业基地建设的步伐。其次,要依靠各类专业市场带动地方特色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专业市场与地方产业发展有着内在的共生关系,国内许多地区产业集群都得益于各类专业市场的有效发展。广东和浙江产业集群发展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它们将专业市场的建设作为产业集群培育发展的重要一环,实现了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发展的良性互动;最后,要积极围绕加工贸易引进配套产业链。建立整机加零部件生产的全流程产业链,推动加工贸易由水平分工变为垂直整合,变“两头在外”为“一头在内、一头在外”,使加工的进项物流成本大大降低甚至归零,达到与沿海地区进项物流成本相当甚至更低的效果。

(三)必须大力提高加工贸易的通关效率

加工贸易对海关监管和通关效率有很高的要求,很多产品

的通关时间以小时计算,有“订单电子化、通关快速化、物流即时化”的特点。中西部地区要想顺利承接东部加工贸易,必须对加工贸易管理进一步创新和简化。一是创新管理模式。在管理对象上,要尽快从以合同为单元的管理转变为向以企业为单元的管理;在管理重点上,要尽快从以纸质手册管理为重点转变为以电子账册管理为重点。推进加工贸易手册电子化,使加工贸易企业通过数据交换平台或其他方式,向海关报送能满足海关监管要求的备案、进出口、核销及物流等数据和相关单证,海关对电子数据及单证进行核对、核算,并结合实物进行核查;二是创新通关模式。要争取开通与沿海口岸公路运输的“属地报关、口岸验收”的通关模式,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切实提高出口企业通关效率,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要推行内地海关关区内“属地申报、快速验放”通关模式。整合并共享监管资源,在关区内推行“属地申报,快速验放”新型通关模式,实现货物在关区内任何现场申报和货物放行的便利化。三是创新服务模式。如通过简化手续、提前报关、网上支付、上门核查、担保验放、一站式服务等措施,使进出口货物通关效率得以提高。

(四)必须争取国家加工贸易的政策倾斜

数据显示,自2008年开始,加工贸易利用外资已连续数年占中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的一半。可见外资对我国加工贸易的控制程度。如果国家不给予优于东部或国外的政策倾斜,这些源于国外订单的加工贸易将会流向东南亚国家。为此,国家要专门针对中西部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出口加工区制订倾斜的鼓励和支持政策,吸引东部加工贸易增量的转移。一是建立与东部有差别的加工贸易准入门槛。对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和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目录,实行东西部地区差别管理。即在东部属于限制的,在西部不在限制之列;二是鼓励国内采购与销售。要积极鼓励与引导西部加工贸易企业加大国内采购力度,降低进项成本,对进料加工贸易和来料加工贸易的国内采购均实行“足额退税”。区内企业产品内销时,按照原材料、零部件入区时的原始状态及退税税率,补缴未缴或已退的增值税和成品应缴增值税,而不是按制成品征税;三是国家要采取财政补贴的方式来保证中西部地区发展加工贸易,对发展加工贸易的铁路运输,可以与铁路部门协商降低其运费,对发展加工贸易的公路运输,可给与免收普通路桥费,减半收取高速公路通行费等;四是国家要积极支持在中西部地区建设具有保税物流功能和加工功能的园区,在中西部加工贸易的集中区配套相关的措施,避免货物的无效搬运,就地实现物流成本的降低。

基金项目:本文获陕西省社科规划办基金项目(项目号09E047)和陕西省教育厅科技计划研究基金项目(项目号09JK055)资助。

[作者简介]何龙斌(1970-),男,陕西安康人,陕西理工学院经济贸易系物流管理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区域产业经济。

[收稿日期]20n-07-21

上一篇:试论BOT新型项目融资与管理模式 下一篇: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