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文化与传承保护

时间:2022-10-26 05:21:49

古琴文化与传承保护

古琴(俗称七弦琴),是我国最古老的拨弦乐器之一。 它的音乐历程,几乎贯穿于华夏历史全程。古琴与文人自古有着不可分割的情缘,除了文人墨客收藏外,考古遗址中亦有发现。

古琴不仅在琴制上凝聚了古人哲理性的思想,而且古琴的琴歌、琴曲创造都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古琴文化与儒、释、道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千百年来,文人士子的四艺(琴、棋、书、画)生活,造就了国人爱琴尊琴的民族特有的心态。它是古代文人修身养性的必修乐器。中国琴文化,随着华夏历史,不知不觉地嵌入国人的灵魂深处。琴声即是民族之心声,以它为艺术的代表。琴之为艺,通性坚强,其美高德致,如金似玉,所谓“金声玉振。”琴韵已成为和“虚静”、“和雅”、“清淡”情景相融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和儒释道相通,深深浸淫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中,并赋予琴乐以独特的文化内涵。它在我国文明发展史上起到了传播文化的重要作用,也是中国古琴文化绵延发展的极为典型的实物载体。古琴让文人的情感得以宣泄从而共鸣,使中国古代文人的灵魂嵌入其中——琴如心声,通人性。

2003年11月7日,中国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外国人眼里,中国古琴是崇高的东方文化的代表和象征。美国旧金山交响乐团团长爱丽丝夫人在扬州听完琴曲《渔樵问答》后,赞不绝口说:“中国古琴艺术是世界上杰出的音乐艺术,比交响乐更具深刻的感染力”。 1986年《法兰克福日报》有篇题为《寂静的音响来自中国》称“没有任何乐器能在体现中国伟大的传统文化气息能力上与古琴相比”。从中国文明史角度来审视古琴,中国古琴是极具中国特色的国宝乐器,古琴艺术不是老古董,而是中国能屹立于世界民族艺术之林的先进文化的代表,中国古琴应成为和平的使者,成为世界和平的吉祥物,古琴完全可以代表中华文明作为国礼走出国门,像日本古筝一样成为国际性的乐器。

中国古琴申遗成功七年之际,古琴的发展和现状还是令人堪忧。古琴艺术是古代文人自娱自乐、抒情述志的艺术品种。中国古代各朝代的上层人物都热衷于古琴,目前少儿钢琴、少儿古筝热遍全国,但学古琴的人甚少,作为“国琴”的古琴被视为高不可攀的艺术而被冷落在一旁。中国人当中不知琴为何物,分不清古琴、古筝的大有人在,有很多影视中经常出现古琴,可某些大编导却在自己的大作中让演员“弹琴出筝声”。中国古琴的现状,从这方面来看,到了非普及不可的地步,再这样下去乱弹琴,会闹出更多的玩笑,甚至会被国际舆论耻笑。某些资深评论家认为古琴已成为“博物馆艺术”,在不久的将来古琴将会死亡。难道古琴真的到了绝响的地步了吗?果真如此,我们这一代将成为千古罪人,海内外琴人都在大声疾呼:古琴要保护,古琴要发展,古琴不能消亡。现在国家有关部门已经立项,把古琴定为应立即下大力抢救的文化遗产。对古琴遗产的抢救、发展、推广给予全方位的、及时的支持,各级政府也把抢救古琴遗产弘扬琴艺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

有一种观点认为古琴是古代文人自娱自乐之器,不是表演艺术,不适应在大庭广众之下演奏。其实这是一种片面的认识。古琴从诞生之日起就具有自娱和娱人的双重功能。文人琴家当然是属于自娱范畴,他们大都弹给自己听,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但古代还有一大批职业琴人及宫廷乐师,他们以古琴演奏为业,是在实践古琴娱人的功能。我们把这种称之为艺人琴,仲子期能从伯牙的演奏中感悟到“巍巍乎志在高山,洋洋乎志在流水”的意境。当今古琴音乐会都是一个话筒,一张琴,一人弹琴,百人听,这难道说古琴不是表演艺术不适合大庭广众吗?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古琴远离时代,与现代人不能产生共鸣,古琴不宜创新和发展。这是制约古琴发展的又一种错误认识。

古琴是中国音乐文化灿烂的极品,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积淀,由于他出身高贵一直被当做帝王文人的专利,与人民大众相距较远。在中国各历史阶段都有“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的现象。但这不是古琴乐器本身的问题,而是乐曲需创新的问题,即便如此,仍然是“士无故不撤琴瑟”。撩开古琴神秘的面纱,古琴不是法器,而是一种民族乐器。在当前青少年学琴人数不断扩大的今天,古琴应和古筝、二胡、琵琶等民族乐器一样得到推广和普及。古琴的缺陷是音量不大,但扩音电声设备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可以使古琴的音响变得更理想。古琴是寂静的艺术,在物质文明不断丰富的喧嚣时代,人们处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身心疾患者与日俱增,多听一些古琴音乐便多了一份宁静,多一人学琴,便多了一个知音,好似红尘浊浪中多了一股纯澈的清流。这就是古琴的魅力,这就是古琴能与时代产生的共鸣。

上一篇:疯狂的古玩铺 下一篇:把小人带在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