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至微生物检验不合格标本分析

时间:2022-10-26 04:34:57

2009至微生物检验不合格标本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如何控制和降低微生物检验的不合格标本量,以确保分析前的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至2012年杭州市萧山区第三人民医院微生物实验室收到的住院患者痰液不合格标本507份,尿液不合格标本101份,粪便不合格标本77份。另外体液不合格标本215份,其中胸腹水不合格标本37份,生殖泌尿道分泌物88份,脓液53份,血液、脑脊液、关节液不合格标本37份。以不合格率描述不合格标本的情况,采用Pearson X2检验比较不同种类的标本发生不合格标本的风险因素。结果 2009-2012年微生物室不合格标本总数为900份,不合格率26%。微生物室不合格标本的主要类型是尿液、粪便及其他体液等。不合格标本的原因包括标本留取中污染、取样不合格、用错容器、超时送检、量不合格等。结论:微生物实验室应建立控制标本不合格率的制度,并通过不断分析及与临床医护人员的沟通交流,有效降低标本不合格率,确保微生物检验结果的质量。

【关键词】微生物检验;不合格标本;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R44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354-02

实验室结果误差按其产生过程分类,可分为分析前误差、分析中误差和分析后误差。以往人们往往更多关注分析中误差,诸如方法学误差等,但随着分析技术改进尤其是分析仪器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分析中误差在实验结果总误差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小,而分析前因素逐渐成为引起实验结果误差的首要原因,占460~682[1]。分析前过程包括医师开具医嘱、患者准备、标本采集、标本运送、标本接收、标本处理等,其中又以标本的采集方式和盛放容器最为重要。本科室自2005年起逐步在全院范围内推广一次性的标本采集系统,用以替换原先的部份重复使用的玻璃容器盛放标本,并建立及逐步完善了分析前质量控制制度,包括记录分析前各环节及各种原因导致的不合格标本,定期汇总,统计结果反馈临床并与之相互交流,分析不合格标本产生的主要原因及探讨解决方案。本研究是通过回顾性分析2009至2012年杭州市萧山区第三人民医院微生物实验室收录的不合格标本,并结合与临床沟通后制定的改进措施,探讨如何控制和降低不合格标本量,以确保分析前质量。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来源于本院2009-2012年住院患者血、痰、尿、胸水、腹水、大便、各种分泌物培养标本资料。

12方法:应用回顾性方法对送检微生物培养不合格标本的数量、产生的原因及发生部门进行统计和分析。

2结果

21标本不合格率:2009至2012年杭州市萧山区第三人民医院微生物实验室收到的住院患者标本共计34714份,不合格标本900份,不合格率为26%。

22微生物不合格标本种类分布情况:痰液不合格标本507份,尿液不合格标本101份,粪便不合格标本77份。另外体液不合格标本215份,其中胸腹水不合格标本37份,生殖泌尿道分泌物88份,脓液53份,血液、脑脊液、关节液不合格标本37份。不合格标本的检出种类及构成比见表1

23标本不合格原因:900份不合格标本中,标本留取中污染546份,占6067%;取样不合格175份,占1944%;用错容器71份,占789%;超时送检67份,占744%,量不合格41份,占456。不合格标本的原因及构成比见表2

3讨论

31标本不合格的原因中,标本留取时污染占不合格标本的6067%,其中大多为痰和尿培养的标本,其原因主要有:1、部分科室护理人员不足,未能做到与患者面对面的督导留取标本;2、有些医护人员本身知识缺乏,未能详细讲解正确留取痰和尿培养标本正确留取的意义,只是随便留取标本;3、患者或家属自身文化程度有限,不能掌握正确留取标本的方法。32、不合格标本产生原因中取样不合格占1944%,痰培养标本一直以来是最受争议的标本,主要是因为痰容易被口咽部的细菌污染,从而降低了培养的真实性。因此怎样排除口咽部细菌的污染,是培养获得真实结果的关键。尿液细菌培养对于膀胱和肾脏感染的病原学诊断十分重要,而污染杂菌的尿培养结果会对临床医生产生误导,延误患者诊疗时间,因此尿标本留取中污染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值得临床和微生物实验室的高度重视。33、不合格标本产生原因位居第三的是用错容器,如将血厌氧培养的标本放入有氧培养瓶、痰或大便培养不使用无菌杯送检、少量的眼分泌物标本用拭子送检等,这些情况多在新来实习、进修人员中发生,大多因为工作人员未认真阅读标本采集手册,或责任心不强,未与患者交待清楚所致。另外超时送检造成目标细菌死亡或正常菌群大量生长而干扰致病菌的检出,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2]。针对临床送检微生物培养标本不合格的发生情况及原因,实验室采取了多项措施以减少不合格标本。第一,建立分析前质量体系。一个有价值的微生物培养结果需要患者、临床、检验等多方面的密切配合,标本从采集到实验室,环节诸多,程序繁杂,要认证处理好每一个环节需要建立分析前质量控制体系,为此由实验室制定各种标本的评估、验收标准和拒收原则,定期评估实时修订。定期做好临床送检的不合格标本的统计、分析和总结,联合医务科和护理部将检验标本送检正确率作为临床科室的一项考核指标,使这项工作能持久下去,以保证微生物培养结果的准确性。[3]第二,取灵活多样培训模式。培训可以使医生和护士自觉按质量要求进行操作,使可能出现的质量偏差在事先就得以控制。为此实验室工作人员将培训的内容设计编写了一套内容包括检验单申请,患者准备,患者识别样品采集、运送、保存,临床样品的处理和检验及结果判断、解释的《临床标本采集手册》,并以纸版和电子版的形式发放到临床科室和挂在院内网上,方便临床医护人员学习查阅。 第三,优化工作流程。细菌培养的标本必须及时送检,否则易引起病原菌死亡,污染菌和正常细菌大量繁殖造成虚假结果[4]。为保证标本能及时送检,将实验室的LIS系统和医院HIS系统对接,实行“条形码”管理,每份标本条码都是唯一标示,临床采集后、运送员接到标本、检验人员接到标本各扫一次条码,检验结果发出时计算机自动记录,这样在实验室可现实临床采集时间,做到标本实时监控。第四,加强与临床沟通。正确及时的沟通是降低微生物检验不合格标本、减少分析前误差的有效途径。在评估和验收标本时,根据标本的评估、验收标准将不合格标本在第一时间通过电话告知临床,并在退回标本撤销条码的同时,与临床医护人员一起分析不合格的原因,提出正确的留取标本建议,避免因反馈不及时造成患者住院日和费用的增加,为疾病的诊治赢得了时间。综上所述,微生物实验室分析前质量控制,是整个检验质量控制中关键的环节。由此看出,实验室分析前的质量保证,潜在因素最多,是最容易出现问题,也是最难控制的环节。各科室应做好各项环节的质量保证措施,完善各项制度。每一个医护人员及实验室人员必须慎重、认真对待。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高质量的临床标本,高质量的检验过程及准确无误的检验结果。

参考文献

[1]丛玉隆,临床实验室分析前质量管理对策[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4,27(8);4832、何丽华,刘国栋,李芳,等。标本运输状态对幽门螺杆菌检出率的影响[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社,2011,6(1):29-313、丛玉隆,现在医学实验室管理与认可实践[M]2版,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10;404-4254、叶文琴,朱建英。现代医学护理管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95-107

上一篇:急性结石嵌顿性胆囊炎10例手术疗效观察 下一篇:脑膜炎球菌感染病例处理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