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高考考点分析

时间:2022-10-26 04:29:52

文言虚词高考考点分析

一、考点解读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这一考点是文言文阅读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近些年的高考试卷中都有专题考查。

所谓“常见文言虚词”,具体是指《考试大纲》明确提出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所谓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是指在阅读材料时根据上下文的语境理解文言虚词并能加以解释,而不是凭空地去历数常见文言虚词的各种用法。

从多年来的高考命题看,文言虚词的考查一般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常常用比较的方式,即从两个句子中挑出某一字形相同的虚词,比较它们的意义与用法的异同。通常一句是所给的文章或片段中的,另一句是所学的课文中的。

二、技巧指南

技法之一:按“图”索“骥”。在复习迎考时,把《考试大纲》列举的18个文言虚词的各种用法列出来,达到一目了然,如见图文的效果,例如“而”“其”就可列出下面的内容:

1.而

(1)第二人称代词,一般做定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的、你们的”。

(2)连词

①表并列关系,一般不作翻译。②表承接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就、接着”。③表递进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并且、而且”。④表修饰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地”。⑤表转折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但是、却”。⑥表假设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如果、假如”。⑦表因果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因而”。⑧表比喻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如同”。

(3)副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就、才”。

(4)与“已”构成复音虚词“而已”,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罢了”。

2.其

(1)代词

①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于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相当于现代汉语“他的”“他们的”“它的”“它们的”。②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于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不独立成句的主谓短语的小主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它”。③活用为第一人称代词,用作定语或小主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我的”或“我(自己)”。④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那”“那个”“那些”“那里”等。⑤指示代词,后面多为数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其中的”。

(2)副词

①表示揣度,位于句首或句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大概”。

②表示反诘,位于句首或句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

③表示商量,多位于句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还是”。

④表示期望,多位于句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可要”“一定要”。

(3)连词

①表示假设,位于句首,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如果”。

②表示选择,位于句首,一般构成“其……,其……”式,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还是……”   对18个文言虚词都有这样条理清晰的图表,并能够做到了然于心,解题时就可作为参照确定其用法。   技法之二:因“境”揣想。虚词大都有多种用法,要确定其特定的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语境,综合文意与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来分析揣摩作出判断。例如2005年高考全国丙卷第8题要求区分“何如东就妻子,徐择木焉”和“朝野服焉,号为‘独立使君”’两句中“焉”字的用法。前一句是荥阳郑伟劝裴侠的话,他认为当肘正处在动乱时期,天下形势不明朗,让裴侠东归与家人相聚,相时选择明主。“择木”就是选择投靠的明主的意思,“焉”字显然不表具体意思,只是个语气词。后一句前文的大意是,裴侠在任河北郡守期间,“躬履俭素,爱人如子”,不徇私利,造福百姓,在去职之时“一无所取”,深受百姓称赞。正因为裴侠为官清廉、勤政爱民,所以朝野上下都敬佩他,称他为“独立使君”。根据这一语境,可见“朝野服焉”的“焉”是“服”的对象,代指裴侠。这样凭借语境来揣想,就可判断两句中的“焉”字一为语气词,一为代词,意义与用法各有不同。

技法之三:定“性”推断。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虚化而来的,往往兼有实词和虚词的不同的词性,而虚词的用法一般又是由其词性所决定的,因而可以通过判定其词性的异同来推断用法的异同。例如2005年高考全国甲卷第8题要求判定“召丞相、御史,问以虏所人郡吏”和“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两句中的“以”字意义与用法的异同。只要能看出两句中的“以”字都是介词,分别与“虏所人郡吏”“好乐”构成介宾短语,也就能断定其意义(均表示“用、拿”之义)与用法相同了。

技法之四:位置比较。虚词在句子中所处的位置不同,和前后词语搭配的关系不同,其意义与用法一般也不同,因此在解题时可以通过比较虚词在两个句子中的位置来判定其用法的异同。例如“生乎吾前,固先乎吾”与“儿寒乎?欲食乎?”两句中的“乎”,位置不同,用法也就不同。又如2005年高考全国甲卷中“以三公之府有案吏之名”与“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两句中的“之”,前句用于“案吏”与“名”之间,构成偏正短语,后句用于“秦兵”与“来”之间,构成主谓短语,两个“之”的意义与用法不同。

技法之五:古今对照。有的文言虚词今天已不再使用,而有的却沿用下来,只是用法发生了某些变化,像“为”字作为表反问语气的助词今天已不再使用,而作介词的用法几乎没有变化,我们就可以借助于虚词在现代汉语中的用法来理解它们在文言句子中的意义与用法。例如《鸿门宴》中“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前一“为”字今天就仍在用,而“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后一“为”字今天已不再使用,古今一对照,就可判定两个“为”字用法不同。

技法之六:课文迁移。试题提供的用于比较的文言句子大都有一句出自中学课文内,这样我们就可以利用熟悉课内文句的优势来帮助辨析。例如2005年高考全国甲卷所给的四组句子中,“秦有余力而制其弊”“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四句都出自高中课文,解题时就可将课文知识迁移来。

上一篇:英语课文复习探讨 下一篇:初中思想品德课讨论式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