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中收费多元定价制度中的价格歧视

时间:2022-10-26 02:45:54

论高中收费多元定价制度中的价格歧视

【摘要】因其实质上是一种价格歧视行为,高中教育中的多元定价收费制度长期以来备受争议,但考虑到我国目前高中教育的地区差异、学校差异以及受教育者支付能力差异等社会现实,多元定价能从一定程度上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教育管理者应努力完善多元定价制度,健全救助体制、监督体制,最大程度上实现高中教育公平。

【关键词】高中收费 多元定价 价格歧视 教育公平

目前,我国高中教育产品属于“以服务形式存在的‘融合产品’”,具有较多私人产品特性而较少公共产品特性,高中教育收费制度在一定时期内还将继续存在。虽然高中教育收费是筹措高中教育经费的重要渠道,但其多元定价收费制度也引发了关于教育公平问题的争论。为此,有必要从教育公平的角度出发对高中教育多元定价收费制度进行探讨,从而为高中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我国高中教育收费多元定价现状

因地区差异实行多元定价。目前,我国各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由此直接影响各地区高中学生人均成本,如经济发达地区的学校分摊在每一学生身上的成本要普遍高于欠发达地区。在同一成本分担比例下,由于生均成本的地区差距,反映出来的就是各地高中学校学费标准的地区差别,如2006年重庆市高中收费标准便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见表1)。

因学校层次差异实行多元定价。学校层次不同,教学基础设施、师资配备以及后勤保障等方面的经费投入也不同,在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教育教学质量方面也会存在差异。按照“谁收益,谁付费”的市场经济原则,高中教育中的受教育者应按获得收益支付相应的教育经费。因此,不同层次学校之间的差异在收费上也有所体现,重点高中的收费高于非重点高中,如北京市重点高中每生每期学杂费收费标准为800元,一般高中则为350元;上海市高级寄宿制高中、市重点、区县重点、一般高中,学杂费收费标准依次为每生每期2000元、1500元、1200元、900元。

因受教育者支付能力差异实行多元定价。一般情况下,低收入阶层对学费反应比较敏感,属于高需求弹性。而高收入阶层对教育则往往是低需求弹性,对学费敏感度较低。因此,由于受教育者教育消费能力的差异,使得高中学校在收费标准上有所区别,如对贫困生实行学费减免制度。这种多元的定价方式与教育产品的成本并无关联,它是根据不同的学生消费群体制定相应的收费标准。

高中教育收费多元定价中的价格歧视与教育公平

一切公平问题归根结底都是人与人的利益关系问题。①教育公平是一种配置教育资源的合理性原则。詹姆斯・科尔曼认为,教育公平具有四个标准,即:进入教育系统的机会均等;参与教育的机会均等;教育结果均等(个性化的均等而非平均主义均等);教育对生活前景的影响均等。②

对于高中教育而言,统一的收费标准将对教育公平直接产生影响。首先,贫困家庭与富裕家庭在学费的支付能力与支付意愿上存在显著差异,统一收费将导致贫困家庭的优秀学生因无法承担高昂的学费和机会成本而被迫选择收费相对较低的学校,由此导致教育机会的不均等。其次,按照教育成本分担理论,从教育中获益的人应按其能力大小提供教育经费。第三,各类高中对教育的投入差异将导致管理水平、效率以及教学质量的不同,培养人才的成本亦不同;统一标准收费实际上是低质量学校的学生承担了高质量学校学生的应付成本。因此,统一的收费标准无法反映高中教育资源的差别,难以体现教育效果的平等。

高中教育收费多元定价作为一种“纠正不公平的不平等收费”,看似不平等,实则公平。以经济学的角度来看,高中教育收费多元定价实质上是一种价格歧视。价格歧视分三种类型:一级价格歧视(完全歧视),按照消费者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收取不同的价格;二级价格歧视(非线形定价),根据消费量和“区段”索取不同价格;三级价格歧视(群体性定价策略),根据需求弹性的差异而索取不同的价格。③其中,一级价格歧视和二级价格歧视可以显著改善资源配置效率;三级价格歧视在一定的条件下也能增进社会总福利。对于学校而言,通过多元定价,既可以从高收入家庭那里抽走消费者剩余,也不会将低收入群体拒教育门槛之外。另一方面,多元定价间接地增加了贫困家庭学生接受教育的机会。接受高中教育的机会均等,未来接受高等教育及就业机会也将趋于均等,由此决定的收入分配也越来越公平,进而有助于社会公平的实现。由此可见,多元定价有利于教育公平。

完善高中教育收费多元定价制度的几点建议

目前来看,高中教育收费多元定价制度还存在资助体系不完备、缺乏有效监督等问题。完善高中教育收费制度,可以进一步促进高中教育健康发展。

以受教育者的需求价格弹性为导向进行定价。由于受教育者对学费的支付能力主要取决于其家庭经济收入状况,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在支付意愿和需求价格弹性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对于低收入阶层而言,接受教育与否和个人如何发展等并非首要问题。因此,他们的教育需求弹性较高,他们对学费的反应也相对较为敏感。但是对于高收入阶层而言,如何提高生活质量才是重点,而接受教育则属于生活必需品。他们的教育需求弹性通常较低,因而对学费的敏感度也较低。高中学校可以在准确把握受教育者需求弹性的基础上,实行有差别的收费标准而非统一定价模式,促进教育公平。

收费差距不应偏离成本差异。从地域和成本差异来看,高中教育收费标准可以且应该有合理的差别。适度合理的多元定价方式可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目前的高中教育资源供需矛盾。长期以来,我国高中教育资源的供需矛盾较尖锐。一方面,经费、师资以及后勤等方面的制约导致部分名优高中长期供不应求,而另一方面,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中却长期生源不足,教育资源闲置,学校发展亦举步维艰。因此,可适度调整各地区、各类高中学校的收费标准,保障高中学校生源的稳定性,促进高中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应充分考虑学生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收费差距不应偏离成本的差异程度。否则,将引起高中教育阶段的“马太效应”,导致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健全高中生贫困救助体制。针对我国发展不均衡的现实,要通过积极的补偿和帮助,以利于那些社会经济地位低下的人群能够通过教育获得支持,增强参与社会的能力。④首先,进一步完善经济助学相关法律。目前,部分经济助学法律和制度因其纲领性规定缺乏操作性,难以落实且不利于其作用的发挥,因此应进行修改和补充。其次,从择校费中抽取一定比例用于贫困生的资助以保证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第三,发挥教育储蓄和教育保险的资助功能。在我国,单纯依靠国家和学校的资助,高中贫困生尚不足以彻底解决入学难的问题。国家应鼓励居民尤其是农村家庭积极参与教育储蓄和教育保险,引导贫困家庭开展“自助”行动,以保障其子女的学习费用。

完善高中教育收费决策听证制度和监督机制。近年来,我国“教育乱收费”事件屡屡发生,其主要原因在于制约和监督机制不健全从而导致权力失控。《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明确规定,制定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事业、公益、自然垄断经营的商品等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应当建立价格听证会制度,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主持,征求消费者、经营者的意见,论证其必要性、可行性。高中教育收费引入听证制度不仅符合《价格法》要求,也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听证过程尽可能公开化,增强决策制定机构与普通民众之间的信任度,使价格听证能真正意义上促进高中教育收费的管理。

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以及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高中教育零收费不无可能,但现阶段高中教育收费多元定价仍有其历史的合理性与必然性。尽管由于客观局限性,如难以准确把握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绝对的教育公平不可能实现,但只有努力改进完善高中教育收费制度,尽力消除各种不公平因素,才能使高中教育最大程度上趋向公平。(作者单位分别为西南大学教育学院;重庆工商大学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

注释

①戴文礼:《公平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3页。

②张人杰:《国外教育社会基本文选》,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89年,第192页。

③[美]平狄克・鲁宾费尔德,张军译:《微观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社,1997年,第295~299页。

④谢维和:“教育公平与教育差别――兼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人民教育》,2006年第6期,第47页。

上一篇:中国社保制度研究述评 下一篇:空心村形成机理及改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