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数的遭遇

时间:2022-10-26 01:25:59

摘要:学生求知的过程充满疑惑,教学工作直接体现教师的智慧,教师适当的教授方式可以令学生事半功倍,数学教学中知识的生成有赖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观,随着新课改如火如荼的开展,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也随之发生变化。

关键词:数学教学 教学思考

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如何向课堂要质量,寻求一种既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能让学生更有效地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模式,是我从教多年来矢志不移追求的目标。知识不单单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还需要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运用已有的学习经验,并通过与他人协作,主动建构而获得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视学生为认知的主体,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

【教学片段】下面是数学必修一"对数"第一课时的一个片段,两个不同的教学班,收获不同的教学经验,遭遇不同的的教学体会。

遭遇一:教学过程:

第一步: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引导、利用学生已有的指数与指数函数的相关知识,得出一个乘方与开方的实例:

从而发现"美中不足"的是根据现有知识,3无法用2和8表示出来,由此产生现实的需要,借此创造出一个新的概念:对数,于是"美"得以完善为:3=log28

第二步:教师:请同学位回顾初中学过的知识,完成题目:

假设2012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为a亿元,如果每年平均增长9%,那么经过多少年国民生产总值是2012年的2倍?

(教师观察学生反应:有一部分明白了教师的意图;还有一部分则不会列式)

解:假设经过x年国民生产总值为2012年的2倍,根据题意有:a(1+9%)x=2a 即1.09x=2

教师:该式仍旧无法解决,也需要引出新的知识点得以解决。实际上,这是已知底数和幂值,求指数的问题,也就是我们这节将要学的对数问题。

第三步:(板书课题和定义)

一般地,如果a(a>0,a≠1)的b次幂等于N,就是ab=N ,那么数b叫做以a为底N的对数,记作logaN=b ,其中a叫做对数的底数,N叫做真数。

第四步:部分学生反馈记录:

A学生:字母很奇怪,又有附加的限制条件,感觉这个定义特别难懂,上课用指数和对数对比,感觉清楚了一些。

B学生:不清楚,没听懂!老师再讲一遍。

第五步:总结教训:大段的理论独白不适合新生概念的讲解,只会加大新生概念的接受难度,打击学生的求知遇,教师的本领之一:将难点转化为学生易接受的知识点,这需要扎实的基本功与教学的感悟。

遭遇二:教学过程:

第一步:教师直接提问:"3+2等于多少:"学生:"5。"

在黑板上列出几个互逆运算等式,如:

教师启发学生发现互逆运算具有和谐、简洁的美。然后鼓励学生继续寻找所学过的运算中类似的结构,教师引导得出一个乘方与开方的实例:

从而发现"美中不足"的是根据现有知识,3无法用2和8表示出来,由此产生现实的需要,借此创造出一个新的概念:对数,于是"美"得以完善为:3=log28

第二步:教师:这就是老师要介绍给大家的一种特殊的数--对数!(板书课题和定义)

一般地,如果a(a>0, a≠1)的b次幂等于N,就是ab=N ,那么数b叫做以a为底N的对数,记作logaN=b ,其中a叫做对数的底数,N叫做真数。

第三步:部分学生反馈记录:

C学生:学到了新知识,挺好的!但是,还得需要适应期。

D学生:挺简单的,接受就好!

第四步:总结经验

(1)以旧知识为载体搭建新的知识体系。本节课中,利用指数知识来类比对数知识可以化解学习对数的难度。类比是通过已有学习经验得出新发现的主要源泉,是科学研究最具普遍性的方法,在数学教学中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重要作用。高一的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没有完全形成,仍旧习惯于形象思维,以机械记忆为主,因而将旧知识作为载体来学习新知识可以事半功倍。数学教学中把类比思想渗透给学生中,有意识地潜移默化地启发学生领悟蕴含于数学之中的类比思想,是使学生的思维习惯逐步由具体过渡到一般,由形象过渡到抽象的好时机,也是数学教学的任务之一。

(2)注意培养学生主体地位。通过创设"5=3+2,2=?,3=?直至3如何用2和8来表示?"这样一个个简单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没有畏惧心理,以此刺激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好奇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在解决问题之后,顿悟:从小学到现在,不知不觉就学会了这么多的知识!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的体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体验的新生知识的形成过程。

(3)数学课堂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内在美。数学学科看似单调、枯燥,充满符号、逻辑叙述,但正是这些内容构成了数学内在的美丽与壮观,如果真正深入学习一定能发现它的实质--蕴含了一种朴素的美,一种理性的美。在"遭遇2"中,教师把几对互逆运算等式的结构美、形式美给学生进行了展示,有效地激发学生对数学美的体验,提高学生的数学审美能力,问题虽小,但足以体现。以后得加强培养学生用数学美的思想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育是一个博大精深的话题,"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作为教师,要善于思考教学中出现的每一个问题,及时制定相应的策略,解决教学中一个个矛盾,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影响着我们教师,在教改中"勤"字当头,记录教学中最真实的一面,形成教学的宝贵财富,见证着青年教师的成长里程,我会在自己今后的教学中帮助学生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参考文献

[1]刘儒德.基于问题学习对教学改革的启示.教育研究[J]

[2]郭莲花.探究学习及其基本要素的研究.课程与教学论坛[J]

[3]施振生.引导探究式教学. 校长阅刊[J]

上一篇:浅谈初中历史科的教学方法 下一篇:"严把关、巧运用"提升历史课堂教学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