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与内部建设

时间:2022-10-26 01:17:05

浅析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与内部建设

摘 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学生社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活动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现已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但就目前高校社团建设现状而言,社团管理在资源投入、专业指导、自主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本文作者根据自身实际的社团管理经验结合当前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的主要模式,针对目前高校社团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 学生社团 竞争机制 建设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Management and Internal Construction of the Community of College Students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the College Student Association has made great strides,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ir activities is also rising, and has now become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campus culture. But the purpos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tatus quo of the college society, community management of resources invested, professional guidanc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nd personnel training there are obvious shortcomings. The author societies according to their actual management experience with the current management mode of university student societies, make reasonable suggestions for the main problems of undergraduate association building.

Key words students' community; competition mechanism; construction

1 当前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主要模式

我国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工作属于学生工作的一种,其管理主要有三种模式:党委宣传部管理模式、学生工作处管理模式和共青团管理模式,其中最常见的是共青团管理模式。在此模式中,校级团委一般下设社团联合会或者指派专门教师负责协助管理学生社团。按其管理重心的不同,共青团管理模式又分为校团委主管模式、校院二级团委合管模式和院团委主管模式三种。在人数较少的高校,校团委对学生社团进行直接管理,统一协调全校所有学生社团的活动。在人数较多的高校,一般采用校院二级团委合管模式,校院两级社团的管理权限分开,校团委管理校级学生社团,学院团委管理院级学生社团。但院级学生社团需要到校团委注册,并接受校团委的指导和监督。另外一种是院团委主管模式,校团委一般不对此类学生社团的日常事务实施具体管理,由各个学院团委负责日常管理工作。

2 高校社团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校对学生社团定位模糊、资源投入匮乏。社会层面上,教育主管部门对于高校支持学生社团建设的资金投入并未出台明确的相关文件。高校对于学生社团发展的方向缺乏明确的定位和长远的规划,社团作为学生第二课堂所发挥的作用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社团模式培养出的人才并未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可。高校社团数量过多,一些高校已经形成“百团大战”之局面,但高校对于社团建设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致使社团活动质量普遍低下缺乏影响力,不能形成地区的品牌优势。

(2)学生社团缺乏专业性指导。目前高校大部分社团都缺乏专门的指导教师,学生社团的日常管理工作主要是大学二三年级的学生具体负责。究其原因主要是社团的指导教师基本上是义务为社团兼职,不计工作量,没有劳动报酬,再加上其本身教学科研任务繁重,而社团指导占用太多业余时间,致使教师既没有足够的积极性又没有足够的时间对社团进行指导。这就使得学生社团活动样式单一,质量低下,内容缺乏教育意义。

(3)社团活动缺乏互动交流和自主创新。现在高校学生社团一般都形成了自己的固定活动,下届沿袭上届的模式,许多社团之间的活动差异性不明显,各社团“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相互之间缺乏沟通与协调。另外,由于社团基本上形成了固定的运作模式,固定的参与群体再加上竞争机制的缺乏,导致举办者热情不高,参与者应付了事,以至于为了办活动而办活动的现象频出。另外对于活动的开展,各地区各社团充分的沟通与交流是大势所趋,但社团管理部门这方面意识薄弱,现在的社团管理以传统经验为主,跨地区间的交流极少,大型比赛主要以学校组织为主,很少由学生社团自主联系,自主参加。

(4)社团内部培训体系不健全、人才选拔与晋升制度不完善。学生社团一般在学期初针对大一新生进行统一招新,有些社团盲目追求扩大规模对于招入的新成员把关不严格,同时由于内部培训和监督机制的缺乏,导致学生在刚进入社团的前两个月还能够积极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但时间一长由于新鲜感的丧失和自身的惰性使然工作的完成质量和积极性都会随之下降,出现“混社团”的现象。而对于干部的选拔,大社团往往由主管领导决定,小社团则更多体现社团负责人的意愿。通过这种方式选拔社团干部往往会带有较强的个人偏好,损害社团其他成员工作的积极性,迫使社团成员投入大量精力进行人际关系维护。

3 改进高校社团建设与管理工作的建议

3.1 解放思想,加大对社团的支持力度

整个社会,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及高校领导层对于高校社团的发展应该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合理的定位。应敢于打破传统意识形态的藩篱,解放思想,加大力度支持学生社团的发展和创新,鼓励学生在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们的兴趣、爱好,以形成一种具有勃勃生机的校园文化氛围。

对于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必须放到一个战略性高度。教师和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和载体,作为高校的领导层在制定校园规章制度以及进行行政管理时应将教师和学生的利益诉求进行优先考虑,同时应加快高校行政机关由管理职能向服务职能的转变。高校不是专业的科研机构,学校在重视提升学生科研能力的同时更应注重对学生兴趣、爱好、性格以及人生观的培养和塑造。对于这方面而言,借助社团这一组织形式无论是辐射的范围还是产生的影响都将会达到比较好的效果。因此作为学校的管理层可以设立专项资金,对于形成良好机制的社团给以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同时奖励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取得突出贡献的社团。对于目前社团的井喷式增长,应当严格加以控制,采取资源整合、优化配置以及优胜劣汰的方式打造品牌社团,形成品牌效应以推动全校乃至地区的高校社团发展。

3.2 通过建立教师负责制实现学生社团新发展

学校对于学生社团应配备专门的指导教师,教师应参与到社团发展建设与日常管理工作中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加强对社团的领导和管理,帮助大学生社团选聘指导老师,支持和引导大学生社团自主开展活动。”通过实行教师负责制,有利于提升社团的品质和执行力,更重要的是可以为社团的发展把握方向。各高校对于社团的指导教师也应设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将教师所指导的社团成绩纳入到教师的年终考评中去,必要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与此同时指导教师自身也应形成明确的理念:不仅仅发文章、做项目、搞科研是为社会做贡献,通过指导社团的方式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其在大学期间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样是对社会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通过指派专业背景与社团性质相似的指导教师(任课教师、团务工作者、辅导员老师),使其运用个人能量和专业知识对社团活动进行指导和支持,社团的品质和影响力都将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3.3 完善激励机制,激发社团创新意识

针对社团举办活动缺乏热情这一现象,学校应该引入社团竞争机制。每年设立专项资金、固定名额,通过年终社团评优对整体表现优异,管理高效的社团授予荣誉称号并给以其下一年活动的经费支持。同时设立不同奖项,对本年度有突出贡献的社团给予一定的奖金以支持其发展。但对于管理不善、活动没有特色、缺乏教育意义的社团应限期责令其整改,如果整改效果不理想,则按规定予以解散。经费是社团活动的基础,离开经费谈社团是缘木求鱼,对于没有稳定资金支持的社团学校要给以一定的政策照顾,在原则允许的框架内,鼓励社团自主联系引进商业赞助,以扩大活动的影响力,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同时通过学生与外界商业元素的接触使其能够提升沟通能力、协调能力,早一步了解社会、适应社会,为以后的就业与创业积累优势与经验。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未来拔尖优秀人才的基地。深化社团管理工作将会有助于拓宽大学生的视野,培养大学生的大局观。这些是未来高素质人才所必备的,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终极目标,也是适应我国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社团管理部门要争取更多的资源,为管理现代化提供物质保障。同时也要利用学校与其他国家或地区高校合作办学优势,通过社团自主合办活动、假期互访、定期交流等途径,加强校际学生社团的合作和沟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扩大学生社团的影响力。

3.4 实行直接民主选举,打造社团核心团队

对于人才的选拔,直接选举在人口众多的中国实行起来有一定难度,但在社团成员素质相差无几的高校,社团干部实行直接民主选举有利于激发社团成员的活力,使社团的运作模式公开化、透明化。对于社团成员的淘汰机制,目前高校的绝大多数社团并未真正落实,这就造成了社团领导层的权威性不足以及活动举办中执行力不够的弊病。因此为了提高社团的运行效率,制定明确的奖惩措施、淘汰机制并且坚决执行才是关键所在。

社团建设以培养青年骨干成为栋梁之才为第一要义,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基石。对此团中央第一书记陆昊在出席中国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第二期学员结业仪式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对大学生来讲,有以下五个层级的发展目标:一是掌握必需的专业知识,二是拥有合理的知识结构,三是具备全面的综合素质,四是养成良好的意志品德,五是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时代赋予了大学生新的使命,因此学生社团作为最普遍的大学生组织形式更应肩负起培养现代化人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时代任务。除了以社团为单位不定期组织专家讲座、研讨会、社会实践、素质拓展、头脑风暴之外,打造社团的核心团队更是关键之举。通过培养、凝聚优秀的成员形成集聚效应,用榜样的力量感召社团其他成员,使整个社团形成积极向上,团结奋进的组织氛围。同时定期组织社团成员进行个人发展情况汇报,个人制定目标完成情况汇报,通过任务完成情况的比较让工作学习中产生懈怠情绪的成员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迫使其不断改进自己的缺点和错误。通过这种培养机制能够改变学生中规避竞争的普遍心态,形成社团内部“比学赶帮超”的文化环境,以促进社团成员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洪春,苑帅民,赵庚.探析当今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模式及其创新性——高校团委管理学生社团模式为例[J].文教资料,2008(3).

[2] 任志宏,赵平.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工作研究.思想教育研究,2011(11).

[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 号.

[4] 陆昊. 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陆昊2009 年在中国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第二期学员结业式上的讲话.

上一篇:幼儿园课程设置探析 下一篇:浅析早期教育机构环境的创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