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断探索和观察中建构“亭式”搭法

时间:2022-10-26 01:13:24

在不断探索和观察中建构“亭式”搭法

一、“搭建亭子”的活动过程及指导

(一)选择材料搭建亭子

我班幼儿在好妈妈主题活动中,已经初步具有了对积木之间空间关系的理解和操作的能力,因此在建构花园里的亭子这一内容的第一阶段主要是:引导幼儿根据建筑物的特点选择适宜的材料进行建构。在活动的初期,我便与幼儿结合亭子的图片进行交流,帮助他们更加清楚的了解其建筑的特点。如先整体观察:这个小亭子是什么样子的?然后进行有步骤的观察。在幼儿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后,我便引导幼儿思考如何进行建构:“我们要搭建亭子,你们想一想:可以选用什么材料搭建亭子的柱子?用什么材料搭建亭子的顶部?亭子斜坡的地方怎样表现?”通过这样的讨论孩子们在活动中表现得更加有目的,他们能根据亭子的主体特征富有创造性地探索、寻找材料。但我发现他们在运用材料的数量上缺乏目的性,主要表现为:选择三角的积木表现亭子顶部的斜坡时,他们会把积木柜中所有有弯度的积木都搬出来,没有思考使用的数量。教师观察到这种现象,及时用语言提醒幼儿发现问题。通过提问引导幼儿用点数方法数出所需运用的材料数量。这样既节省了孩子们操作的时间,还锻炼了孩子们点数的能力。

(二)搭建牢固的亭子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幼儿在选择材料方面有了目标,能根据主体建筑选择材料建构,但在建构的过程中受技术、材料、人为等因素的影响,常常出现作品倒塌的现象,因此探索搭建稳固的建筑物成为本阶段幼儿学习的主要目标。为使幼儿能自己查找原因、解决问题,我便结合教育的现场,对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活动中引起建筑物倒塌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没有把“塔式”底座搭稳,幼儿急于往上搭,地基不稳自然容易倒塌。为引导幼儿耐心、细致地建构,教师问:“怎样把底座搭稳?”幼儿在教师的提醒下俯下身观察,发现交错的板子没有上下摆齐,为此搭出的亭子底座是倾斜的,问题找到了,孩子们马上进行了调整,这下更加的稳固了。

第二,中型积木搭建“桥式”“塔式”缺乏稳固性,幼儿在放板子时不注意,致使倒塌。这是一个细节的问题,幼儿没有关注到,于是我便引导幼儿:“大板子要怎样放才不容易让下面的亭子地基倒掉?”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在活动过程中更加的小心了,因为他们知道,如果不小心就会使下面的地基倒掉。

第三,建构区中由于同种长度的板子厚薄不同,所以导致搭出的地基高低不同,容易倒塌。幼儿只考虑到板子的长短与运用的数量,没有注意到其厚薄的不同。于是教师通过图片启发幼儿关注亭子的支撑地基是一样高,进而引发幼儿关注自己使用的板子厚薄是否一样。孩子们很快便发现了其中的差异,知道使用时要注意四根地基在选用材料时要保证相同。

第四,人为因素(拥挤、不注意轻拿轻放等)引起建筑物倒塌。在活动中,由于环境空间的局限和幼儿拿放材料时的不注意而引起建筑物倒塌。教师可以就此提出问题:“你们地基搭得稳,基柱也搭得一样高,为什么还会倒呢?”幼儿发现由于空间比较小,搭的时候比较拥挤造成倒塌,他们觉得在取放时,不能只图走近路,要走宽敞一点儿的地方,搭的时候要小心,要轻拿轻放材料,而且还要注意合理地进行布局。

(三)搭建具有对称性的亭子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与经验积累,幼儿能建构比较稳固的亭子了,但他们的作品在空间布局上不合理,亭子的顶部不是偏左就是偏右。幼儿对建筑物空间组合的理解和构成缺乏经验,对建构对称性的物体缺乏技能,因此学习合理安排建筑物的空间位置成为本阶段重点目标。为让幼儿自己发现问题,在建构作品前教师引导幼儿将自己建构的作品与亭子的照片进行对照,找出作品中不合理的地方。教师提出问题:“怎样让亭子的顶部搭在中间?怎样搭才会对称?”幼儿在活动中关注到此现象并进行尝试,可是摆来摆去都无法让亭子顶部的建筑居中或对称。看到幼儿受能力的限制,于是我便亲自示范――先数一数顶层有几块板子,然后把要用的顶层建筑的材料放在中间板子的左右两边的板子上,左放一个,右放一个,对称放。教师搭好一层后,请幼儿接着往上搭,搭第二层的柱子时,教师指导他们观察图片中第一层与第二层的位置关系,他们发现要冲齐摆放。活动结束后,教师就此问题组织幼儿交流,让他们对此现象有关注并进行深入探索。

二、反思指导

(一)思考教师的教

建构活动的核心教育目标是帮助幼儿经历操作、建构和设计的过程,发展他们对材料、模型和建筑物之间的空间关系和逻辑联系的理解,支持他们再现和创造性地表达生活经验。

教师在建构活动中的指导尤为重要,适宜的支持能促进他们建构水平的发展,激发他们建构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在活动中仔细观察幼儿的搭建过程,分析幼儿在活动中出现问题的原因,然后及时提出问题,引发幼儿关注问题,继而寻找问题的根源。在幼儿的探索学习中,教师把握住了教与不教的尺度,在幼儿的能力范围内让其自行解决,在幼儿能力受限时教师亲自教。

自行解决问题给了幼儿良好的自我发展空间,使他们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机会将已有的经验融入新情景中,通过自己的探索、尝试,去解决新的问题,养成自我解决问题的习惯;自行解决问题给幼儿提供了相互协商、学习与他人合作的机会,提高幼儿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顺应幼儿的学

幼儿的建构水平是在操作、摆弄、探索中经过一定的积累与感悟而得到发展的,教师要留给幼儿探索与操作的时间与空间,让幼儿反复尝试,在尝试中积累经验。活动中,教师针对幼儿建构特点、发展水平、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分阶段、有目标、有重点地让幼儿尝试学习。

第一阶段,帮助幼儿选择材料,它是建立在幼儿初步具有根据需要选取建构材料的意识上,让幼儿学习有针对性地选择材料、运用材料,发展看图的能力。第二阶段,针对幼儿在建构活动中出现的技能问题,教师提出问题让幼儿有目的地探索学习,对症下药地解决问题。

第三阶段,解决幼儿在搭建中出现空间位置安排不合理的问题,活动中师幼共同探索解决问题,融技能学习于解决问题中,幼儿在玩中探索,在探索中学习技能。

以上只是笔者在探索实践中的心得体会,我会结合孩子们的活动需要和问题,继续进行研究,在提高幼儿活动水平的同时,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引导能力。

上一篇:第八届中青年职教论坛:关注职业教育体系创新 下一篇:如何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