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林权制度对农民收入影响的研究

时间:2022-10-26 11:55:28

集体林权制度对农民收入影响的研究

【摘要】开展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是解决林业发展动力机制的重要措施,本文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背景,通过对辽宁省某市的实际调查,分析了该市的林业生产投入和收入,并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一来农民收入的变化进行了比较,另外还对农业生产投入和收入进行了对比分析,探讨了集体林权制度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关键词】集体林权林业收入改革

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背景

林权制度的安排方式决定了人们对森林资源的利用方式,然而一直以来,我国农村的山林绝大部分都是由集体进行统一经营的方式,人们也习惯把农村土地单纯理解为农业用地,而忽视了其中所包含的林业用地成分。这种山林由集体统一进行经营的方式,具有很多的弊端,造成了经营主体没法落实,经营机制不够灵活,以及利益分配不合理的问题,并导致了林农所承担的负担过重,集体山林经营模式处于粗放型,从而严重的阻碍了广大林农发展林业的积极性。

为促进林业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需要充分调动农林生产者的积极性,在符合森林资源持续利用原则和基础之上,加强对林权制度的改革与创新。辽宁省的集体林权改革是自2005年3月开始启动,截止到2011年,主体改革完成确权率99.48%,群众满意度98%以上,落实政策性森林保险试点任务1150万亩,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全省涉林农民人均林业收入达到1824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27%,是2005年的2.7倍。 集体林权改革制度切实的破除了制约集体林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极大的释放了林地所蕴藏的巨大潜力。

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成效

2009年中央林业工作会议提出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经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之后,林农收入显著提高,生活进一步改善。主要是由于林权制度改革后,产权落实,有效地调动了广大林农造林、育林的积极性,广大林农耕山有责、务林有利,从而促进了林业生态和产业体系的完善,进一步提高了林农收入。

1.林业生产投入和收入

1.1林改以来农民林业投入的变化

政策性让利、林木价格的提升、林改拉动下的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林地的立体综合经营等方面,都促进了林农持续的增收能力。通过对辽宁省某市的实地调查,50位被调查农户在2009年林业生产投入相比林改前一年有较大幅度增加。农药投入4100元,林改前一年0元;化肥投入9425元,增长7480元,涨幅384.58%;人工投入78726元,增长51853元,涨幅192.96%;种苗投入3360元,比林改前一年减少760元,涨幅-18.45%;被调查对象2009年林业生产总投入96111元,涨幅191.79%,较林改前一年增加63173元,其中人工投入增加额51853元,占总投入增加额的82.1%。

1.2林改以来农民林业收入的变化

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促使了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利的再分配,通过家庭联产承包的方式分配给农户。[ ]收益权也实现了再分配,农户通过林权改革获得了林地和林木的使用权,而具有承包经营权的农户能够对拥有的林地使用权和所有权进行转让、抵押或采取入股经营的方式,这也就保证了农户获取流转收入的权利。本次对林改后林业总收入的调查发现增长幅度不大,主要原因是由于连年旱情,导致经济林产量下降。而同时由于乔木林没到采伐季节,因此木材收入为零。50位农户2009年林业总收入51600元,比林改前一年增长7100元,其中,木材收入为0,比林改前一年减少29700元;果品收入43200元,比林改前一年增加32900元;林下经营收入8400元,增长3900元。通过对比发现,三种主要林业收入所占总收入比重在林改前后发生巨大变化,见图1。

2.农业生产投入和收入

2.1林改以来农业生产投入的变化

由集体经营的山林在辽宁的林业发展和林业经营机制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该市也意识到深化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不仅直接关系到乡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集体林发展的活力与后劲,而且直接影响着全市林业发展的大局。在产权明确前,农民的收入主要是来自劳务收入、工商收入以及林业收入,而经过林权改革后,农民林业收入所占比例增加。经过林权改革后,林农的意识得到了加强,在投入意识上,耕山育林积极性高涨,由林业部门单一投入转为市场、资本劳动力共同投入[2]。对50位农户2009年农业生产总投入197520元,较林改前一年增加64280元,涨幅48.24%。其中粮食生产投入119440元,较林改前一年增加26295元,涨幅28.23%;经济作物投入17000元,增加6345元,涨幅59.55%%;养殖投入61080元,增加31640元,增幅107.47%。

2.2林改以来农业收入的变化

调查发现林改后农业收入的减少,主要是由于2009年当地旱灾所导致。50位农户2009年农业生产总收入172974元,较林改前一年减少90326元,减幅34.31%。其中粮食生产收入35900元,较林改前一年减少160685元,减幅81.74%;经济作物收入62440元,较林改前一年增加22855元,增幅57.74%;养殖收入74134元,较林改前一年增加47604元,增幅179.43%,其他收入变化不大。

粮食生产、经济作物和养殖为农业生产的主要投入与收入方式,图2可以表现出三者在投入与收入上所占比重的改变。2009年因为当地遭遇大旱,所以粮食生产与林改前相比受到巨大灾害,相比之下,多在大棚生产的经济作物受影响较小。由于林农经营效益与林农的收入有着直接的关系,林农在就更加重视林业,应实行高投入、高产出的可持续经营模式。

三、分析和讨论

新一轮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关系到农民实现增收、林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等目标是否能够完成,衡量林权制度改革成功标准和依据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改革能够有利于森林资源总量的增加,以及森林质量的提高;第二方面是改革有利于进一步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完善,并促进森林的可持续经营;第三方面是改革能够有利于林农收人的增加;第四是改革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集体林权制度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第一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使得农民获得了产权明确的林地或是林木资源,由此农民可获得由林地的流转而产生租金收入,也可销售林木资产而获得收入,这样就使土地增值,激活了土地的经济价值;第二明确化的产权激励了农民经营林业的劳动与资本要素的投入,同时解决了单纯由集体经营所造成的生产力低下问题,从而进一步解放了林地的生产力。辽宁省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采取了先试点后推进的改革策略,增加了对森林资源的投资,促使更多的社会资金进入集体林业。为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仍需要努力完善新的林业管理体制,不断完善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标准和模式。

参考文献:

[1]张秀丽,谢屹,温亚利,李洪.中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现状与展望[J].世界林业研究,2011,24(2):66.

[2]刘小强,徐晋涛,王立群.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农户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2):75.

作者简介:裴阳硕,1987年1月17日,男,籍贯北京,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林业政策。导师,张大红教授,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博士生硕士生导师。

上一篇:成人童话 第6期 下一篇:塞米大冒险